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搜索文档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火箭飞船如何做到“一约既定,星河无阻”?
央广网· 2025-07-15 18:49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5时34分由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约1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2] - 飞船装载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2] - 本次发射各系统配合默契,火箭飞船表现出色,入轨精度高,达到"十环精度"[5]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技术特点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长53.1米,整流罩直径4.2米,起飞重量约597吨,起飞推力72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4吨[9] - 本次是长七火箭第10次发射,长七系列火箭第20次发射[9] - 采用新三垂测发模式,具备零窗口发射能力,可推迟120秒点火[9] - 具备低温推进剂不卸除推迟24小时发射能力,可在中雨条件下发射[9] - 已准备一发备用箭在天津总装厂房待命,保证空间站任务正常运行[9] - 具备故障情况下三个月内再次组织发射的能力[9]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任务特点 - 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货运飞船上行物资装载量新高,约6.5吨,比以往多百余公斤[10] - 首次具备三个月应急发射能力[10] - 使用三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实现该模式常态化[10] - 搭载两项试验载荷:光学频率梳太空高精度测距技术验证载荷和新型绿色离子液体空间推进技术实验载荷[11] 航天员生活保障 - 航天食品种类从170余种增加到190余种,飞行食谱周期由7天延长到10天[11] - 上行专门针对核心肌群的锻炼装置,与抗阻力锻炼装置组合使用可实现对航天员全身各主要肌群的防护[11][12] - 核心肌肉锻炼装置可开展恒定阻力锻炼,有效预防椎旁肌等深层肌群萎缩[12] 科学实验内容 - 包括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领域共23项科学实验[12] - 3项生命科学实验项目需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样品制备和临射安装,包含骨骼肌前体细胞、肝细胞、脑类器官芯片等实验样品[12] - 通过梦天舱燃烧科学实验柜开展微重力近极限火焰模拟强湍流火焰分区行为研究等科学实验[13] 交会对接技术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北京时间7月15日8时5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15] - 采用3小时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相较传统6.5小时方案提速50%以上[16] - 通过3000余次全工况仿真优化自适应轨道算法,确保全相位精准适应[17] - 采用"多源融合导航技术"解决强光干扰问题[19] - 36次交会对接100%成功率,快速对接技术国际领先[16]
“送货量”创新高、鲜桃首次上天、舱外服上新——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看点详解
新华社· 2025-07-15 17:59
新华社海南文昌7月15日电 题:"送货量"创新高、鲜桃首次上天、舱外服上新——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 射任务看点详解 新华社记者李国利、陈凯姿、黎云 据了解,在载货量、载货空间、物资运输效率等方面比较,天舟九号在世界货运飞船领域的优势同样突 出,也是目前全球单次载重量最高的货运飞船。 7月15日,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又一次向空间站派送"太空快递"。 5时34分,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在晨曦中成功发射,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 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送上太空。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第4次货运补给任务,这次发射任务有哪些看 点? 看点一:"送货量"创新高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被形象地称为"太空货车",肩负着为空间站运送货物和补给推进剂、保障空间站在轨 稳定运行的使命。 此次发射的天舟九号,是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组批生产的第4艘货运飞船,上行物资重量约为6.5 吨,比天舟八号提升了约500公斤,成为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物资装载重量最高的货运飞船。 据介绍,天舟九号上行的航天员生活物资、锻炼装置和医监用品等,将全面保障航天员在轨生活;航天 员出舱保障物资、平 ...
太空包裹3小时“闪送” 天舟九号飞船上演“万里穿针”
环球网资讯· 2025-07-15 13:14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技术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对接口,整个过程历时约3小时 [1] - 这是中国第三次实施3小时交会对接任务,此前天舟七号、天舟八号已完成类似任务 [1] -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被形象称为太空"万里穿针",因其空间距离跨度大、控制精度要求极高 [1] 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优势 - 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将成为天舟系列任务的常规操作模式 [2] - 该模式在时间上优于传统6.5小时方案,比2小时方案系统条件要求更宽松 [2] - 3小时方案降低了对火箭入轨条件、测控精度、导航精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增强任务可靠性 [2] - 在中国当前航天技术水平下,3小时模式是兼顾效率与可靠性的最优解 [2] 中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发展历程 - 中国对交会对接技术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3] - 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交会对接,耗时44小时 [3] - 2017年天舟一号完成6.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在轨试验 [3] - 2022年天舟五号创下2小时交会对接世界纪录 [3] - 2024年天舟七号、天舟八号实现3小时交会对接,推动该模式成为标准 [3] "锚点"技术创新 - "锚点"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的"智能导航坐标",通过预设关键位置参数分解复杂交会过程 [4] - 该技术既能保证交会精度,又能动态调整轨迹应对突发故障 [4] - "锚点"技术是中国空间站任务等重大工程的核心支撑,体现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3][4] - 天舟九号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3小时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更趋成熟稳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