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搜索文档
科学与健康|新目标!我国新一代载人登月运载火箭研制再突破
新华社· 2025-08-15 22:33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进展 - 我国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 这是继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和揽月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后的又一重要突破 [2] -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采用"两次发射、环月对接"方案 需两枚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与新一代载人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3] 现役火箭能力分析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8.6吨 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大幅降低 无法满足27吨需求 [3]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 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同样不足 [3] -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吨 虽能执行无人深空探测任务 但距离载人登月需求差距较大 [3] 长征十号系列火箭技术特点 - 长征十号为三级火箭 直径5米 最大高度92.5米 捆绑两个助推器 用于载人登月任务 [7] - 长征十号甲为两级火箭 直径5米 最大高度67米 一子级可回收重复使用 用于空间站任务 [7] - 采用先进传感器网络和智能飞行控制算法 实现故障检测和任务重构 [7] 载人登月技术要求 - 需具备极高可靠性与安全性 要求冗余设计 逃逸系统和智慧化故障诊断能力 [4] - 需实现高精度发射与入轨 确保两枚火箭在严格时序内发射并精准入轨 [5] - 需兼顾多任务构型适应性 包括登月任务构型和空间站运营的无助推器构型 [5]
天舟九号顺利“发车” “太空物流”又升级
环球网资讯· 2025-07-15 07:02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成功发射 为中国空间站运送货物和补给 并配合后续空间试验和技术验证 [1] -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 主要功能包括运输货物 补加推进剂 带回废弃物 支持空间站姿轨控和科学试验 [1] - 天舟九号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组批生产的第4艘货运飞船 为神舟二十号和二十一号乘组运送物资 在货物装载和应急发射方面能力突出 [1] 物资运输能力 - 天舟九号上行物资重量约6.5吨 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货运飞船装载重量新高 [2] - 上行物资包括航天员生活保障物资 出舱活动保障物资 平台维修备件 以及生命医学 材料学等实验设备和样品 [2] - 天舟九号搭载两项试验载荷 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空间科学试验机会 提高任务综合效益 [2] 飞船设计与生产 - 天舟六号至十一号为同一批生产的改进型货运飞船 具有载货能力强 技术成熟的特点 [3] - 同批货运飞船舱内设计多种配置状态 可根据任务需求和货物运载数量进行改造调整 [3] - 研制团队克服舱内结构改造难题 制定状态切换工艺方案 在总装期间高效完成舱内改造 [3] 应急保障能力 - 天舟货运飞船采用"发射1发 备份1发"机制 天舟九号在发射前已完成全部研制工作 具备3个月应急发射能力 [4] - 后续货船具备任务备份能力 进一步提升空间站物资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和运营安全性 [4]
天舟九号将于近日择机发射,各系统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央广网· 2025-07-13 00:38
天舟九号发射任务准备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组合体已完成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文昌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1] - 船箭组合体保持竖直姿态转运是为了保证从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状态基本一致,减少后续操作流程,转运过程耗时2个多小时完成3公里路程 [1] - 火箭进场后已完成垂直总装、分系统测试、匹配测试、总检查测试、船箭对接、船箭接口匹配测试等工作,并完成发射区设备设施性能指标测试和特燃特气的筹备 [4]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技术参数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全长10.6米,最大直径3.35米,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主要任务是为空间站运输货物和补加推进剂,并将空间站废弃物带回大气层烧毁,同时支持空间站姿轨控和开展空间科学试验 [4] - 天舟九号计划上行约6.5吨重的补给物资,用于保障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两批航天员乘组在轨正常工作生活所必备的物品 [7] - 本次任务将上行两套全新的飞天舱外服,性能指标由原来的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同时将上行一套全新的核心肌肉锻炼装置和两套前沿的空间科学实验装置 [7]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技术特点 - 长征七号火箭是我国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绿色无污染的中型运载火箭,火箭总长53.1米,直径3.35米,捆绑4个助推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 [7] - 长征七号火箭全箭使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采用YF-100发动机和YF-115两款液氧煤油发动机 [7] - 此次发射是长征七号火箭的第十次发射,也是第八次执行中国空间站货运飞船任务 [7] 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应用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首型采用全三维数字化手段设计的火箭,设计阶段实现三维设计和三维下厂,绝大部分生产制造依据使用三维数字模型 [7] - 三维数字设计使各系统可并行设计,三维实时协同,大幅提高效率并压缩研制周期,同时以三维模型为基础发展出数字火箭,用于结构装配和飞行仿真等工作 [8] - 三维数字化装配可实现火箭各系统间及与发射场等大系统接口的数字模装验证,提前发现不协调项目,生产制造效率大幅提高 [8] 高精度入轨技术 - 长征七号火箭可在飞行过程中不断规划最佳飞行路径,实现高精度入轨 [9] - 天舟货运飞船需要进入的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约5400秒,长征七号可将入轨精度误差范围控制在4秒以内 [9] - 高精度入轨可减少推进剂消耗,满足货运飞船交会对接需求 [9]
7月12日电,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船箭组合体今天将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快讯· 2025-07-12 07:35
航天发射进展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船箭组合体今日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1]
火箭上的“小洞洞”是什么?专家为你解答
新华社· 2025-05-02 00:01
火箭排焰口设计 - 火箭级间段的"小洞洞"专业名称为排焰口,主要用于排出火箭发动机点火时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多出现在多级火箭的级间段 [1] - 排焰口在火箭热分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上面级发动机启动后产生的燃气流冲刷下面级,推动两级解锁分离,排焰口和导流锥结构用于应对高温高压燃气 [3] - 早期火箭如长征二号丙和长征三号甲系列采用杆系结构排焰设计,确保火焰顺畅排出 [3] 火箭排焰口技术演进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因载人需求对承载系数要求更高,改用栅格孔排焰设计 [3] - 新一代运载火箭如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采用冷分离方式,无需设置排焰口 [3] - 排焰口设计从杆系结构向更小甚至无孔方向变革,反映火箭技术进步 [3][4] 排焰口的功能意义 - 排焰口虽小但至关重要,是火箭热分离过程中保障结构安全的关键设计 [3] - 排焰口设计需兼顾火箭结构强度与发动机性能,技术方案随火箭发展持续优化 [3] - 排焰口的设计变化见证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迭代升级 [4]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圆满完成神舟十九号搜救回收任务”——新华社记者专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毛永军
新华社· 2025-04-29 20:26
神舟十九号搜救回收任务推迟原因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原定4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但推迟归期 主要因为气象条件不满足飞船系统返回的工作要求 须等天气好转后再重新组织实施本次任务 [1] - 原定返回时段返回区实况风速为每秒13至16米 阵风达到每秒18米 并伴有短时沙尘暴 大风和扬沙对飞船返回控制的精准度影响较大 [1] - 大风对飞船姿态控制和落点精度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影响搜救工作 包括直升机起降和地面分队现场处置 [2] 东风着陆场准备情况 - 东风着陆场已进行多次空地协同和全系统综合演练 各参试系统及人员装备均处于良好状态 [1] - 着陆场被弱水河分为东、西两区 总面积达1.3万多平方公里 无论飞船落在哪个区都是正常返回 [2] - 针对返回舱落在不同地域 进行过多次桌面推演和综合演练 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和飞船顺利返回 [2][3] 不同地形应对措施 - 东风着陆场东区中部以软戈壁地形为主 与西区硬戈壁地形有较大差别 [2] - 如果返回舱落点附近土质松软 直升机需选择附近土质较硬的落点 处置队员和医监医保人员需迅速抵达返回舱落点 [2] - 软戈壁地形对地面车辆通行造成障碍 搜救车辆到达返回现场时间可能在工程总体规定的2.5小时内 [3] 东风着陆场历史任务记录 - 2016年6月26日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 [3] - 2020年5月8日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3] - 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八号 东风着陆场已顺利迎接21人次航天员返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