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二F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逐梦九霄 再赴天宫
人民日报· 2025-11-03 11:16
此次任务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神舟飞船首次在载人状态下挑战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此前,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站交会对接,用时两天;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采用6.5 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如今,神舟二十一号挑战3.5小时交会对接,力争实现航天技术创新的又一次重大 跨越。 烈焰升腾,划破戈壁长空。10月31日23时44分,长二F火箭托举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张陆、 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挑战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 当飞船与空间站翩然共舞至"最后一厘米"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对接机构将派上用 场。其核心技术在于能够吸收、消耗两个航天器在对接瞬间产生的碰撞能量,并实现柔顺、精准的捕获 与锁紧。 分系统环环相扣、各司其职,构成了一个高度集成、反应敏捷的天地一体化保障体系,共同托举起 神箭、神舟一次次成功的飞行。 交会对接通常分为远程导引和近程导引两个阶段。负责导引的关键系统名为GNC(制导、导航与 控制),被称为飞船的"智慧大脑"。 从6.5小时到3.5小时,背后主要是3个层面的关键技术优化:一是远程导引段中,飞船绕地球飞行由 3圈减为2圈;二是缩短了近程导 ...
焦点访谈丨中国航天奏响新乐章 神二十一有接力更有突破!
环球网资讯· 2025-11-02 12:29
交会对接技术突破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采用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案,标志着载人航天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实现新突破[1] - 交会对接过程分为远程导引和近程导引两个阶段,此次任务通过在这两个阶段加速大幅缩短了总时间[3] - 远程导引阶段通过减少飞行圈数节省1.5小时,近距离飞行段通过缩短起始点距离再节省1.5小时,总计节省3小时[6] - 缩短时间的关键在于提高发射和入轨精度,使飞船入轨时与空间站的初始相位差更小[6] - 执行任务的长二F火箭实施了近20项技术状态改进,为缩短交会对接时间奠定基础[8] 技术方案选择与优势 - 选择3.5小时模式而非更快的2小时模式,是因其对系统条件要求更宽松,更贴合载人任务高可靠性需求[11] - 3.5小时模式增强了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将每年不具备发射条件的时间从约20%降至更低水平[14] - 快速交会对接方案使得即使飞船太阳翼双翼未展开,任务仍可继续执行,这是工程上的重大贡献[13] 空间科学实验进展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上行样品及装置总重量63.2公斤,其中包括4只经过严格筛选的小鼠[18] - 这是首次在空间站进行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小鼠与人类基因相似度约85%,实验成果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参考价值[24] - 科研团队建立了从小鼠上行、在轨饲养到返回地面的全闭环供应链条,并完成了工程验证[26] - 航天员乘组在6个月任务期内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包括一项由载荷专家自己设计的锂离子电池研究[29] 航天员与任务概况 -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由三名来自不同专业的航天员组成,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任务期6个月[16] - 神舟二十一号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7次飞行任务,标志着2025年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33] -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空间站已实现全年有人照料[33] 行业标准与未来发展 - 中国空间站已形成自己的标准并正式注册为国际标准,标志着标准走向世界[33]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飞船将亮相,成为航天员和实验载荷上下行的新交通工具,为2030年前登陆月球做准备[33] -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已明确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标定在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线图上[33]
焦点访谈|中国航天第7次“太空会师” 揭秘首次实施的3.5小时交会对接
央视网· 2025-11-01 23:33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4时58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 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神舟二十一号与中国空间站整个交会对接 的过程运行稳定、控制精准。这是我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3.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实现了 又一突破。 此次任务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我国载人飞船首次成功实施的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交会对接通常分为远程导引和近程导引两个阶段。远程导引是通过多次轨道控制发动机点火,将飞船引导至空间站后下方几公里至 几十公里的一个既定"等待区"或"瞄准点"。近程导引则是从远程导引的终点开始,启动更为灵敏的控制发动机,对自身的轨道和姿态 进行精细调整,到对接完成结束。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大幅加快交会对接速度,这两个阶段加速都发挥了作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一:"远距离飞行这一段,从原来6.5小时一共飞三圈,这次缩减到两圈,减少了一个半小时;另外近距离飞行 段,起始点相对之前空间站更近一些,距离短了,时间也会缩短,所以近距离这段大概能压出来1.5小时的时间 ...
逐梦九霄 再赴天宫
人民日报· 2025-11-01 06:06
烈焰升腾,划破戈壁长空。10月31日23时44分,长二F火箭托举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张陆、武 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挑战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 此次任务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神舟飞船首次在载人状态下挑战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此前,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站交会对接,用时两天;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采用6.5小时 交会对接模式。如今,神舟二十一号挑战3.5小时交会对接,力争实现航天技术创新的又一次重大跨 越。 交会对接通常分为远程导引和近程导引两个阶段。负责导引的关键系统名为GNC(制导、导航与控 制),被称为飞船的"智慧大脑"。 从6.5小时到3.5小时,背后主要是3个层面的关键技术优化:一是远程导引段中,飞船绕地球飞行由3圈 减为2圈;二是缩短了近程导引段的初始距离,让飞船在更近的"起跑线"开始其最终的精准机动,压缩 最后一程的耗时;三是对远程导引的末段和近程导引的初段进行了统一优化,在可能存在目标轨道误差 过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导引出正确轨迹,避免轨迹安全性问题。 专家表示,3.5小时交会对接,能够极大增强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具体来 ...
神21飞天背后的科技工作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1 01:11
发射任务准备 -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发射任务于10月31日进入倒计时,航天科技工作者已陆续到岗忙碌 [1] - 火箭发射对气象条件要求高,科技人员通过覆盖发射场周边百余公里的近百套设备进行监测,任务启动前3个月已开始检修维护 [1] - 加注岗位科技人员需精准控制燃料加注压力、流量和总量,并实时监控数十个管路接口与阀门状态 [1] 关键岗位与技术支持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加注岗位科技人员张跃扎根一线19年,保持着上百次加注任务零差错的纪录 [1] - 通信护线分队队员进行24小时值守,奔走52个村镇,护线里程达8万余公里,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图像信息以发现潜在威胁 [1] - 空间应用系统在任务发射前5小时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实验载荷的装载确认 [1] 生命科学实验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与30多位团队成员协同工作,护航飞天小鼠 [1] - 团队在有限场地和时间内完成小鼠生理检测和行为学实验,并对部分小鼠进行解剖以获取生物样本 [1] - 团队建立样本身份证系统,对每一份样本的取材、标记、储存、运输各环节进行严格记录 [1] 航天员与发射执行 - 上千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和观众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附近,静候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出征 [1] - 航天员乘组包括指令长张陆、最年轻中国航天员武飞以及携带科研项目上太空的张洪章 [1] - 现场观众与0号指挥员齐声倒计时,火箭成功点火升空 [1]
神箭破秋风,乘舟赴天宫!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侧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1 00:23
"深秋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我们要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捕捉气象环境的瞬息变化,在全体气象保 障人员的大力协同下,找到最安全的'发射窗口'。"李宗刚说,早在任务启动前3个月,他们就开始对覆 盖发射场周边百余公里的近百套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为发射提供全方位的精准气象数据。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漠北的秋风,轻拂过东风航天城的一草一木。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发射任务进入倒计时,护航 这次飞天之旅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已经陆续到岗忙碌。 火箭发射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很高。科技人员李宗刚正紧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此时,发射场周边的气象 观测站、雷达等探测设备不间断运转,像一张精密的"天网",捕捉着每一丝气象变化,将戈壁的风、 云、沙尘,都变成能读懂的"航天密码"。 李宗刚正在调试设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加注岗位科技人员张跃扎根加注一线19年,与管路、阀门、燃料打交道是他的日 常。"我一直记得第一次走进加注厂房时,师父对我说:'咱们手里的活,连接着火箭的安危,连着飞天 的梦想,不管多仔细都不为过'。"张跃说,加注岗位既要精准控制不同类型燃料的加注压力、流量和总 量,又要实时监控数十个管路的接口、阀门状态安全,还要应对突发情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