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

搜索文档
酒泉,一座被航天改变的城市
36氪· 2025-06-23 08:14
航天发射中心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于2024年10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1]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数十个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 [2] - 中国共有五座卫星发射基地,但只有酒泉具备载人航天发射能力,全球仅三个发射场具备此能力 [4]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际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距离酒泉市100多公里,选址考虑了地理、气象、地质等多方面因素 [4][7][9][11] - 发射中心命名为"酒泉"主要基于保密需求和后勤保障考虑,酒泉市为发射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持 [14][15][16] 酒泉城市发展 - 酒泉市为支持发射中心建设,在2002年动员党员干部捐款并组织8000多名民兵修建航天公路 [20]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大提升了酒泉的城市知名度,弥补了当地旅游"知景点不知城市"的尴尬 [21] - 酒泉市将航天主题元素与文化旅游结合,增强了旅游吸引力 [23] - 酒泉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705.6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位列全省第二 [32] - 第二产业增加值314.2亿元,同比增长12.2%,成为经济发展关键动力 [33] 新能源产业 - 酒泉已成为全国最大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具备年产主机2600台、叶片2450套、塔筒2700套的能力 [23] - 风能资源总储量2亿千瓦,可开发量约1亿千瓦,占全国七分之一 [26] - 光热资源蕴藏量20亿千瓦,可开发量约10亿千瓦 [27] - 截至2023年底,风电装机容量1803万千瓦(占全省69%),光伏装机容量909万千瓦(占全省36.1%) [27] -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从2021年78亿元增长至2023年205亿元 [35] 商业航天 -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37]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5年3764.2亿元增长至2020年万亿元,预计2024年超2.3万亿元 [38]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设置20平方公里军民融合重点试验区,已吸引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企业 [38] - 酒泉正在布局商业航天,启动建设航天航空产业园 [40]
神十九航天员乘组安全回家
环球网资讯· 2025-05-01 18:14
神舟十九号返回任务 - 神舟十九号返回舱以每秒7 9公里速度冲入大气层,经受2000℃高温考验后于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安全出舱[1] - 因大风天气推迟一天返回并首次降落地形复杂的东风着陆场东区,该区域含软戈壁、梭梭林等复杂地形,对直升机降落和车辆通行构成挑战[1] - 搜救分队配备全地形车、无人机、临时停机坪等装备,依托北斗导航和光纤网络实现精准定位与通信覆盖,保障复杂环境搜救效率[1] 航天员表现与任务成果 - 航天员蔡旭哲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两名90后航天员宋令东、王浩泽完成首飞[2] - 在轨驻留183天期间完成3次出舱活动,创造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并开展微重力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领域大量空间科学实验[5] - 采用神舟十三号以来的快速返回方案,绕地球飞行5圈后返回,经历分离、制动、再入等五个阶段[3] 技术保障与后续安排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系统对工程规划及特殊情况应急准备充分,确保任务万无一失[1] - 航天员抵京后进入隔离恢复期,接受包括心电图、超声、影像学等全面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4][5] - 医监医保车配备定制化食物如牛肉面、驴肉火烧等,保障航天员返回后首餐需求[3]
世界首款四座电动飞机即将在延庆投产;Tangem宣布使用冷钱包芯片的自主管理Visa卡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5-01 18:05
航天科技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三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 任务圆满成功[2] 智算平台 - 中国电信"息壤"智算平台总算力规模达62EFLOPS 其中自有算力35EFLOPS 合作算力27EFLOPS 已落地18个城市与行业智算中心[2] 新能源航空 - 世界首款四座电动飞机即将在延庆投产 氢航院新能源四座全复材飞机中试线厂房正式交付 北京锐翔通用航空将入驻并专注氢能通航飞机等研发生产[2] 区块链支付 - Tangem计划2025年推出Tangem Pay Visa卡 该卡嵌入冷钱包芯片 支持自行托管的加密货币消费[2] 人工智能 - 谷歌宣布在医疗保健领域推出人工智能计划[5] - Stability AI发布3D视频生成工具SV3D 可基于单一输入图像创建多视图3D网格[5] 数据服务 - 睿兽分析提供产业图谱和报告服务 涵盖AIGC 智能制造等五大赛道[4][6] - 会员服务包括数据可视化 产业图谱 内容服务和产业链接等功能[11]
特写:大漠上护“星”又追“星”的人们
环球网资讯· 2025-05-01 10:10
航天任务成功执行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 - 现场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第一时间拍摄到航天员出舱镜头,记录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1] - 移民管理警察张彤见证了航天员蔡旭哲登上直升机的瞬间,尽管未能看到出舱情形,仍感到非常激动 [1] 参与人员的感受与贡献 - 记者赵勇强形容自己拍摄到航天员出舱镜头时"连嗓子眼都是兴奋的",认为航天员是"理所当然的明星,是英雄" [1] - 新警张彤表示虽被沙粒"裹"住全身,但以移民管理警察身份见证这一时刻非常值得 [1] - 民警陈大为认为能迎接神十九凯旋是"特殊的缘分",值得一生骄傲 [2] - 民警王朝山虽未亲眼见到航天员出舱,但从对讲机中听到任务圆满完成仍感到很有成就感 [3] 航天事业的集体努力 - 张彤表示"每一次星途往返背后,其实是无数航天人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的梦想丰碑" [2] - "追星大叔"卫其勒格图提到神舟载人飞船已6次落在他家草场,见过很多航天员,期待下一次任务 [2] - 牛鑫在现场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为神十九平安着陆感到自豪 [2]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平安抵京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央广网· 2025-05-01 09:07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于30日13时08分在东风着陆场东区成功着陆[1] - 航天员乘组包括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全部安全顺利出舱且健康状态良好[1] - 航天员乘组已平安抵达北京,将进入隔离恢复期并进行全面医学检查[1] 航天员在轨任务表现 - 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83天,期间完成3次出舱活动[2] - 首次出舱活动期间创造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世界纪录[2] - 完成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及多次货物出舱任务[2] 空间科学实验成果 - 完成大量空间科学实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2] - 第八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飞船返回地球,涉及25项实验项目[2] - 返回科学实验样品总重量约37.25公斤,涵盖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2]
新华全媒+|大漠长风起 神舟破云归——写在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天外凯旋之际
新华社· 2025-05-01 02:37
文章核心观点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航天员在太空取得多项成果,中国航天事业稳步推进并惠及国计民生 [1] 分组1:神舟十九号返回情况 - 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3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且健康状态良好,载人航天工程第14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1] - 4月29日因大风扬沙天气返回任务推迟一天,30日凌晨航天员完成相关工作后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踏上回家之旅 [2] - 航天搜救队为返回做准备,返回舱着陆后各方力量开展检测、通信、开舱、医监医保、载荷回收等工作,还有民兵力量进行警戒安保和协助搜索 [3][5] 分组2:神舟十九号飞行成果 - 183天里航天员进行3次出舱活动和6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创造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世界纪录,参与实施88个空间科学与技术实(试)验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 - 第一次出舱打破时长世界纪录,宋令东成我国首位空间出舱的“90后”航天员;第二次出舱完成空间站相关任务;第三次出舱指令长蔡旭哲创造中国航天员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新纪录 [6] - 出舱任务体现中国空间站发展阶段推进,第二代“飞天”舱外服超出寿命设计指标性能仍稳定,后续将进行寿命评估 [7] 分组3:科研意义与展望 - 神十九返回舱带回中国空间站在轨繁育的首批果蝇,为太空生物研究和人类太空远航健康保障提供依据 [8] - 神十九乘组参与88个项目生成102个样品,有望在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空间站阶段已有多项科研成果涌现 [8] - 中国空间站将在轨稳定运行10年以上,为建成科技强国提供创新驱动力,空间科学研究成果惠及国计民生 [9] - 未来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队伍中有港澳航天员,预计最早2026年执行飞行任务,中国空间站可开展国际合作 [7]
“龙马乘组”天外归来 神舟飞船首次降落东风着陆场东区
中国新闻网· 2025-04-30 22:24
航天任务执行情况 - 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183天太空任务并安全返回地球,乘组由指令长蔡旭哲和两名"90后"航天员宋令东、王浩泽组成[1] - 飞船采用"快速返回方案",与空间站分离后绕地球飞行5圈再返回地面[2] - 返回舱于13时08分成功着陆在东风着陆场东区,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在该区域降落[2] - 3名航天员于14时02分全部顺利出舱[2] 着陆场情况 - 东风着陆场总面积达1.3万多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区[2] - 西区为硬戈壁地形,此前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八号飞船都在西区着陆[2] - 东区以软戈壁为主,地形条件相对复杂[2] - 搜救力量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综合演练,具备东西区回收能力[2] 航天员表现 - 蔡旭哲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次数纪录[3] - 乘组共完成3次出舱,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世界纪录[3] - 宋令东成为中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3] - 王浩泽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完成太空任务[3] 技术细节 - 飞船返回过程中经历了轨道舱分离、穿越黑障区、打开降落伞等关键步骤[2] - 原定返回时间因着陆场风速和能见度超条件风险推迟一天[1] - 气象条件对飞船返回控制精准度有较大影响[1]
成功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十九任务圆满成功!
证券时报· 2025-04-30 17:32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于4月30日13时08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 - 飞船于2024年10月30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83天[11] - 在轨期间完成3次出舱活动,包括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以及舱内外设备设施安装、调试、巡检、维护维修等工作[11] - 乘组在2024年12月17日首次出舱活动期间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世界纪录[11] - 完成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11] 航天员出舱情况 - 航天员蔡旭哲安全顺利出舱并接受总台采访[7] - 航天员宋令东也安全顺利出舱[8] - 三名航天员正在出舱过程中[6] 任务执行细节 - 12时1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返回指令,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11] - 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后成功着陆[11] - 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11] 其他相关内容 - 证券时报社主办的"寻找创投会鹰 发掘企业新苗"行动计划正在报名中,5月7日截止[12] - 活动已有1221120家创业企业报名[12] - 活动由全国创投协会联盟特别支持[12]
神十九返回全记录 创造世界纪录的“龙马乘组”回家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30 15:59
神舟十九号任务成功返回 - 神舟十九号返回舱于北京时间13时08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顺利出舱且身体状态良好 标志着任务圆满成功 [1] - 返回过程采用"快速返回方案" 绕飞地球圈数从11圈缩短至5圈 总用时7个半小时 返回舱从390公里高度落地仅耗时50分钟 [3] - 本次着陆点为东风着陆场东区 系载人航天返回任务首次使用该区域 [5] 在轨任务成果 - 航天员在轨驻留183天 完成3次出舱活动 包括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和多次货物出舱任务 [5] - 乘组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世界纪录(2024年12月17日) [5] - 开展了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巡检维护等工作 为空间站长期稳定运行积累数据经验 [5] 航天员表现 - 指令长蔡旭哲成为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其带领两名90后航天员完成多项高难度操作 [7] - 宋令东作为首位执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 圆满完成首飞任务 [9] - 王浩泽作为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 在轨期间表现出色 具备执行更具挑战性任务的能力 [11]
记者手记:在额济纳感受星辰大海的归途
环球网资讯· 2025-04-30 15:47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即将在东风着陆场返回 3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结束为期半年的太空任务 [1] - 东风着陆场地处荒漠戈壁深处 70%区域属于信号盲区 需临时搭建350兆高功率对讲系统配合卫星通信系统保障指令传达 [4] - 当地民众对航天事业热情高涨 "00后"女警张彤和"95后"女警赵亚丽均以安保人员身份参与返回任务 后者8岁时曾见证神舟五号返回 [1] 航天事业发展历史 - 额济纳旗民众60多年前为支持东风航天城建设主动迁出牧场 "三易旗府"重建家园 这段历史被媒体人旷靖视为重要报道内容 [4] - 当地牧民卫其勒格图被称为"追星大叔" 其草场曾6次迎接神舟返回舱降落 此次希望神十九返回舱再次降落 [1] 媒体与安保工作 - 陶来神舟警队数十名队员提前抵达东风着陆场核心圈 进行设备演练确保快速响应能力 [4] -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旷靖带领媒体团队进行采访报道 目标是通过相机和键盘为航天员做最真诚记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