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传承
搜索文档
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纵横)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29
近期,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的"为人民服务"航标,因有人驾车漂移而遭到破坏一事,引发社会 广泛关注。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对此事件进行了立案调查,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作出行政处罚。此 前,有年轻人驱车2000多公里前往修复,感动不少网友。 今天,第八航空学校已成历史,我国空军日益强大,这些航标依然清晰可辨,奋斗精神也在代代传承。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尽管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建设者们充满了拼搏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希望。正是 靠着这样的精气神,我国建成大庆油田、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建设者们在广袤 大地上留下的印记,凝结着智慧与力量,承载着初心和热血,指引、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4日 05 版) 半个多世纪前,有人在戈壁滩上写下壮观的汉字,引导、鼓舞着为国奉献的军人。如今,年轻人自发修 复航标,用善举维护历史记忆,也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这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是对精神的赓续传 承。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历史遗迹是精神的有形承载体,也是生动的历史教材。保护历史记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历史遗 迹得以更好保留,一代代人便能从中感悟精神力量、获得历史启迪。 ...
校馆弦歌|触摸历史印记 激荡青春力量——高校场馆中的精神接力
新华社· 2025-10-16 17:14
新华社记者谢樱 穿过湖南大学现代化的校园,岳麓书院飞檐翘角,古木参天。 触摸历史印记 激荡青春力量——高校场馆中的精神接力 这座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的千年学府,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 地。从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张栻到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到蔡锷、杨昌 济、毛泽东等,岳麓书院凭借"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文化基因,培养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以天下为 己任"的济世之才。 书院之内,"忠孝廉节"碑默然矗立,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寓居的半学斋陈设依旧,每一处遗存都镌刻着 深厚的精神印记。 这里最动人的印记,是跨越百年的精神传承。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此向青年疾呼"要立志做大事,不 可做大官",勉励学子以国家为己任;次年,他再于怀士堂前演说,号召青年"发奋读书,立志为国家服 务"。 "怀士堂里的每一处,都让我对母校的感情与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变得具体可感。"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 学生黄铭说,它给予青年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立大志、做大事"的精神启迪。 承载孔子教育思想的图文资料、记录孔门家学的孔府档案、不同时期的教材教具、当代教育人士的教案 和信札…… 中国教师博物馆建筑 ...
新华时评丨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新华社· 2025-10-15 21:55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要学习连队的斗争精神,学习他们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刘老庄战斗,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战士们个个是硬汉,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他们以"血战 到底"的气概,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 新华社记者李秉宣、王春涛 一支英雄连队以全连82名官兵的生命为墨,在抗战史上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篇章,也为后人留下 了永恒的精神丰碑。 82年前,在江苏淮阴刘老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82名官兵奋勇阻击敌人,最终全部壮烈殉 国。82位勇士用生命践行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铿锵誓言。战后,当地群众选送82名优秀青年参军,重 建连队并被上级命名为"刘老庄连"。 82年来,这个英雄的番号,凝聚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流淌着英雄的血脉,传承着红色基 因,续写着光荣历史,诠释着责任担当。 要学习连队的忠诚本色,学习他们宁死不屈的坚定信仰。 "刘老庄连"的壮烈,源于他们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全连82名官兵无一人退缩,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卷刃了就用枪托砸、用小锹砍、用牙齿咬,直至 流尽最后一滴血。 指导员李云鹏在家书中写道:"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然而,为了掩护淮海区 ...
故土焕新机!重返东江纵队战斗过的红色热土
南方农村报· 2025-09-03 12:05
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 - 源头村自2017年起系统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 加固修缮炮楼和旧戏院等历史建筑 建成石湾镇红色文化展厅 [18] - 东江纵队纪念馆运用多媒体互动 场景复原 光影剧场等数字化手段 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 [30] - 组织专人整理村民口述史 编撰《茹屋红色水乡口述史》 发动老党员和抗战后人组成村民故事会为游客现场讲述历史 [21][22] 文旅融合发展 - 昔日东江纵队转移途经的崎岖路径已变身218公里长的旅游公路 将红色文化 绿色生态等资源串珠成链 [10][11] - 源头村2023年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 探索红色资源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 [36] - 红色文旅为产业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2024年源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943万元 村民经营农家乐和销售农产品热情高涨 [37][39][40] 区域经济发展 - 博罗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2.24亿元 2025年力争超过1000亿元 实现广东省千亿县零的突破 [55][56] - 博罗县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 智能装备 新能源 新材料 现代食品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57] - 毗邻源头村的智能装备产业园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 房屋出租和园区务工成为村民增收新渠道 [40] 教育传承与品牌活动 - 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开办东纵小战士红色夏令营 自2006年以来累计举办百余期 超万名小战士毕业 [48][49] - 2024年暑假全省各地大中小学生在博罗开展红色研学 游客在数字化展陈中穿越历史场景 [47] - 青年村民担任展厅常驻讲解员 主动了解历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红色记忆实现代代相传 [44][45]
把铭记化作行动(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40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杨靖宇烈士陵园的守护与瞻仰案例 强调精神传承对东北地区发展的深远影响 并指出当前东北全面振兴需通过创新与实干突破结构性挑战 [1][2][3][4] 精神传承与基层实践 - 徐振明父子放弃其他工作机会 长期守护陵园并栽种近万棵树 实现精神血脉的代代延续 [1][2][4] - 杨靖宇将军曾孙马铖明大学毕业后选择扎根基层 从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起步 在黑土地上践行奋斗精神 [2] - 普通群众如76岁左先生和65岁张先生专程跨夜乘车抵达通化 年均有约45万人次到陵园表达对英烈的缅怀 [1] 东北振兴现状与挑战 - 吉林一号卫星巡游太空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先 高铁网络广泛覆盖 体现东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气象 [3] - 体制机制待优化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传统产业需提质增智 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仍有深挖空间 [3] - 年轻人带创新理念返乡 行业将振兴融入日常 通过产业升级 消费提振 生态保护及粮食稳产等方向形成集体发展共识 [3] 发展路径与未来展望 - 需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 锻长板补短板 通过发挥区域优势激发群众智慧实现质量更高 效益更好 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3] - 以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 通过持续行动将铭记化为实际发展动力 在新时代黑土地上实现突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