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海

搜索文档
欧洲手记|高温催热“绿色出海”——中国家电企业在欧洲迎新机遇
新华社· 2025-07-11 20:14
高温天气推动欧洲空调需求增长 - 极端高温天气导致欧洲居民对制冷产品接受度上升,空调从"非必需品"转变为"生活刚需" [1][2] - 欧洲空调普及率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德国不足3%,英国仅为5% [2][6] - 2025年1至5月中国空调对欧盟和英国出口额达13.88亿美元,同比增长20.25%,出口量达796.82万台,同比增长20.14% [2] 中国家电企业在欧洲市场表现 - 海信空调在意大利、匈牙利、西班牙销量显著增长,匈牙利同比翻番,意大利增长超20%,西班牙线上增长约42% [3] - 格力空调进入欧洲48个国家,人工智能与节能技术机型销量持续增长 [3] - 美的空调欧洲市场销量同比增长35%,法国市场增长达68% [3] 欧洲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欧洲空调安装成本高,德国购买一台1.5匹空调售价600至800欧元,安装费用超1500欧元 [5] - 老旧建筑缺乏预设管道,历史建筑禁止安装室外机,使用成本高,柏林电价0.3至0.4欧元/度 [5] - 欧洲市场对高能效、低碳产品需求高,A++及以上能效等级产品成为主流 [8] 中国家电企业的绿色转型与品牌建设 - 2025年1至5月中国家电对欧盟和英国出口额达1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8] - 海尔、海信等品牌在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推出AI节能冰箱、低碳洗衣机等产品,吸引欧洲消费者 [8] - 中国家电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注重绿色、高效、智能解决方案 [9]
走近上海碳博会,感受绿色低碳转型脉搏
新华财经· 2025-06-06 09:19
2025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 - 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吸引15个国家和地区的逾300家知名企业参展,展示绿色低碳领域技术成果最新进展和未来探索方向 [1] - 上海市虹口区聚集各类绿色低碳企业近800家,2024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人民币 [1] - 中国首家碳市场交易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成为全国最大碳交易平台,绿色技术银行储备绿色技术9000余项、专家2000余名 [1] 绿色低碳技术合作与展示 - 虹口北外滩与联想集团城市超级智能体战略合作,推进数字化和智慧城市基础到4.0时代,结合绿色概念应用于虚拟电厂、垃圾分类等领域 [2] - 上海电气搭建720平方米沉浸式展区,展示"零碳HUB"、"人造太阳"、绿色甲醇、深海风电等能源转型前沿科技 [2] - 上海电气发布《上海电气双碳行动方案》,ESG工作植入发展基因,投资建设国内首个全流程认证绿色甲醇供应商 [3] 绿色出海与国际合作 -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表示绿色出海是上海产业升级重要契机,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 [3] - 上汽安吉物流实践"国车国运,'绿'链全球",上海电气拓展海外市场如迪拜光热光伏综合电站、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 [3] - 安永推出业界首个融合认知智能的"安永智能问答"和ESG.ai智能问答平台2.0,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4] 绿色竞争力构建 - 安永认为出海企业需在技术引领、产业协同和拥抱国际标准发力,将绿色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力 [5] - 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ESG合规咨询、可持续供应链咨询等服务,护航绿色出海 [4][5]
安永刘国华:建议企业积极对接国内外绿色金融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6-05 10:54
绿色金融工具 - 绿色金融工具正成为企业实现"绿色出海"战略的重要支撑,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碳金融工具等 [1][3] - 企业可通过绿色金融工具降低融资成本,提升项目市场认可度,并获取资金支持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1][3] - 建议企业积极对接国内外绿色金融市场,将气候风险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框架,并开展常规气候风险评估 [3] 技术适配与研发投入 - 企业需加大对绿色认证技术的研发投入,重新设计和验证流程以满足国际市场准入要求 [4][5] - 海外碳核算方法与国内体系存在差异,需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库保障碳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5] - 供应链脱碳挑战要求企业确保原材料供应商符合国际绿色认证标准,避免终端产品出口受阻 [5] 全周期ESG行动 - 企业需将ESG转化为从项目规划到运营的全周期行动,包括规划阶段评估环境和社会影响、建设阶段应用低碳技术、运营阶段提升管理效率 [5] - 通过数字化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实现供应链碳排放数据可追溯性,并优化减排措施 [6] - 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库记录产品碳排放数据,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 [6] 国际合规与标准制定 - 企业需制定符合当地法规的ESG披露策略,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并发布多语言ESG报告以提升透明度 [8][9] -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工作,将中国绿色技术融入国际标准 [9] - 通过标准互认机制、国际合作及国际研讨会展示中国在绿色标准制定方面的成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