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能源转型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十四五”山东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再谱新篇
中国发展网· 2025-11-06 17:29
能源转型改革政策框架 - 山东省将深化能源转型改革列为十大重点改革任务之一,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1] - 印发《关于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六个方面共24条具体措施[1] - 配套出台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细则等多份政策文件以汇聚合力[1] 新能源消纳成效 - 1-8月山东省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5.9%,高于全国平均值1.4个百分点[1] 新型储能发展 - 截至9月底全省新型储能在运规模达965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5倍多,规模居全国第三[2] 源网荷储一体化进展 - 提出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等4类试点模式,研究确定42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2] - 截至9月底已建成试点项目7个,在建项目11个[2] 绿电产业园建设 - 确定包括万华新一代电池材料产业园在内的10个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2] - 试点园区主导产业分布为电池材料3个、高端化工1个、先进制造5个、信息技术1个[2] 市场化配置与营商环境优化 - 印发《山东省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开展两批集中式陆上风电竞配,总装机容量1852.5万千瓦,优选企业63家次[3] - 调整新型储能项目库管理方式,由年度省级统一组织改为按季度各市分别组织,缩短项目入库等待时间[3] - 通过“鲁惠通”平台兑付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奖励等地热能开采奖补资金3099万元,惠及企业45家次[3]
东营|东营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推动各项工作争一流、走在前
大众日报· 2025-07-03 09:13
电子信息产业 - 新视界光电(东营)有限公司1.8万平方米电视机生产车间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产品融入最新智能技术,海内外订单稳步增长 [2] - 河口经济开发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东营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已落户年产100万台液晶电视、新型智能数字文旅游乐产品及车载大尺寸触摸屏盖板生产三大项目 [2] - 园区以电子制造为核心,布局电子材料、元器件等全产业链条,改造4.6万平方米老旧厂房,实现存量资源优化与招商突破 [2] 招商引资与产业集群 - 东营市创新招商方式,精准强链延链补链,前四个月新签约正式合同项目108个,签约金额541.92亿元 [2] - 东营临港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入选第一批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4] 盐碱地综合利用与农业创新 - 东营市高标准推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今年将完成总部基地建设,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4.6万亩,新增耕地3.5万亩 [3] - 盐碱地国创中心计划新培育耐盐碱农作物新品种(系)30个以上,面向全国推广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累计突破3000万亩 [3] 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转型 -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为全球首个并网、规模最大的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 [3] - 东营市一体推进风光储氢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今年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型储能规模将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160万千瓦 [4] - 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国华海上光伏、宁德时代零碳产业园、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4] 经济发展数据 - 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1%,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 [4] - 1—5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高于全省7.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4]
售出绿证46.3万张,临沂建成全省首个市级绿电绿证交易服务站
齐鲁晚报网· 2025-04-29 18:33
能源转型成效 - 2024年临沂市绿电绿证交易量达5亿千瓦时 售出绿证46 3万张 建成全省首个市级"绿电绿证交易服务站" [2] - "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装机量 发电量实现"双翻番" 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 煤电装机占比下降26 1个百分点 [2] - 抽水蓄能电站运行1座 筹建1座 纳规1座 投运3座独立储能电站 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提升 [2] - 全网用电最高负荷突破1100万千瓦 大负荷状态下电网运行平稳 [2] 新能源发展布局 - 沂水县等4县区获批国家级"千家万户沐光行动"试点 数量全省第1 全国第2 [2] - 费县等4县区纳入省"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 数量全省第1 [2] - 费县 沂南县新能源项目纳入2025年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项目清单 [2] 创新模式与项目 - 沂水上小庄"零碳"乡村 临沭朱村"红村绿电"模式入选省典型案例 [3] - 开展"百园千企光储用零碳行动" 打造398个绿色园区 绿色企业 [3] - 成立临沂市虚拟电厂服务中心 首家虚拟电厂山东泰华电力3月19日上线服务 [3] - 临沂市能源发展改革经验入选2025年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