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

搜索文档
王大刀,「无法成为冰山美人,那就做真实的自己」
36氪· 2025-08-18 15:49
脱口秀表演风格与内容创新 - 首次将性骚扰议题带入脱口秀综艺舞台 通过个人经历引发女性观众共鸣[2] - 采用夸张肢体动作和歌剧式英文独白 形成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 被评价为"癫狂的、神经质的、诗一样的"[2] - 表演被罗永浩称为"才华横溢的精神病" 李宇春评价其表达令人激动到"大脑混乱" 鲁豫认为首秀是"特别有力量的一段表演"[2] 个人成长与心理转变 - 从外貌自卑到接纳自我 通过脱口秀学会表达愤怒 不再因羞耻压抑不满[4][5] - 童年习惯夸张模仿和大声笑闹 家庭环境培养外放性格 常即兴表演短剧[6] - 成年后经历审计和传媒工作 因工作内容缺乏创造性而多次深夜痛哭 寻求"属于自己的东西"[11] 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 - 创作源于私密情感体验 通过个人经历折射普遍社会现象 引发观众情感共鸣[10] - 追求精准表达和新形式 推崇卓别林《大独裁者》用象征手法表现政治隐喻的创作方式[15] - 重视舞台即兴时刻 认为停顿、重音和语调打磨是语言找到坐标的艺术过程[15] 社会影响与观众反馈 - 表演后收到大量女性私信 分享类似被骚扰经历 形成情感宣泄渠道[2] - 观众评价呈现多维特征 既被形容为杨笠与豆豆集合体 也被认为具有陈土豆式幽默[2] - 线下演出如转瞬即逝的烟花 节目录制则使作品获得更大曝光和更久留存[14] 心理创伤与治愈过程 - 童年父母离婚后通过模仿物理老师、做家务等方式讨好母亲 寻求更多关爱[17] - 长期因厚嘴唇自卑 近年因社会审美标准变化才逐渐接纳自我[16] - 老房子灯光触发童年记忆 包括对黑暗的恐惧和讨母亲欢心的模仿时刻[20]
王大刀,「无法成为冰山美人,那就做真实的自己」
后浪研究所· 2025-08-05 15:48
脱口秀演员王大刀的表演风格与影响 - 首次将性骚扰议题带入脱口秀综艺舞台 引发女性观众强烈共鸣 [2] - 表演风格独树一帜 包含夸张肢体动作和歌剧式英文独白 被罗永浩评价为"才华横溢的精神病" [2][3] - 通过模仿骚扰者与冰山美人等角色 直面自我接纳的羞耻感 [5][6] 个人成长与创作转变 - 从审计/传媒行业转行脱口秀 因厌倦模板化工作内容 追求自我表达 [13][16] - 创作核心源于童年经历 包括父母离异、讨好型人格等情感创伤 [19][22] - 通过段子解构羞耻感 作品引发观众情感共振 形成"勇气"收藏夹的粉丝反馈机制 [23] 艺术表达方法论 - 即兴表演受《歌舞青春》等电影影响 强调精准的语言节奏与戏剧化停顿 [10][17] - 拒绝套路化笑点设计 追求"新角度+新形式+新精准"的创作理念 [16][17] - 将卓别林《大独裁者》的隐喻手法融入表演 用气球破碎象征权力脆弱性 [17] 社会议题探讨 - 突破传统女性形象束缚 公开讨论性骚扰经历 形成集体情绪宣泄出口 [2][12] - 通过"冰山美人"角色解构性别伪装 揭示系统性社会结构问题 [12][18] - 作品成为女性观众情感载体 后台私信涌现大量未公开的相似遭遇 [3][12] 家庭环境与性格塑造 - 四川"很神"的家族特质培养外放性格 童年即展现模仿天赋 [9][10] - 父亲不可预测的行为模式影响舞台表现 形成"竞标现场→托马斯全旋"的跳跃式风格 [9] - 母亲再婚经历促成早熟性格 通过家务劳动与模仿表演获取关注 [19][22]
从房主任爆火说起:精英们渴望被冒犯
36氪· 2025-07-25 10:51
边缘群体通过内容叙事争夺话语权 - 50岁农村妇女房主任通过脱口秀表演将家暴、女性困境等社会议题解构为引发全网共鸣的内容,清晰展示边缘群体如何借助内容叙事争夺话语权[1] - 类似案例包括56岁自驾游逃离婚姻的苏敏阿姨和60岁站上脱口秀舞台的黄大妈,显示边缘群体困境正通过新兴媒介形式进入公共视野[1] - 脱口秀作为"冒犯的艺术",打破精英话语体系垄断,为缺乏话语权的群体提供表达通道[2] 内容创作的社会穿透力 - 房主任表演通过自嘲"柯基丈夫""绝经和出道一块来"等梗,用幽默包裹农村女性面临的包办婚姻、家暴、经济压迫等沉重议题[2][3] - 喜剧形式制造认知失调,使观众在笑声中接收悲剧内核,更有效突破现代人的情感防御机制[4] - 表演撕破"家族荣耀""忍耐牌坊""牺牲式母爱"三重传统枷锁,呈现农村女性生存现状的完整剖面[5][8] 商业机制的关键赋能作用 - 脱口秀演员李波发现房主任天赋后,自费解决其交通住宿费用,成为重要商业引路人[16] - 沈阳脱口秀俱乐部提供系统培训并安排兼职岗位,构建职业化支持体系保障其持续发展[16] - 节目制作方通过剪辑技术强化"草根逆袭"剧本,配合热搜营销扩大传播效果[17] 媒介赋权的运作逻辑 - 短视频平台算法将内容精准推送至女性及农村议题关注者,实现裂变式传播[17] - 表演将传统"家丑"转化为公共议题讨论,推动家暴、母职等沉默话题进入主流视野[14][17] - 与杨笠、王越等演员共同构建女性议题矩阵,拓展脱口秀的社会议题讨论边界[17] 资本支持的多元维度 - 演出报酬和节目通告费构成金融资本基础,支撑其独立生活与经济自主[18] - 专业脱口秀训练赋予文化资本,将个人创伤转化为引发共鸣的公共艺术[18] - 媒介曝光积累社会资本,观众共鸣形成抵御传统社会排斥的缓冲层[18] 可持续支持系统的构建需求 - 需建立素人故事孵化基金等机制,将偶然性成功转化为系统性支持[19][22] - 品牌可开发农村女性带货专场等商业形式,将边缘群体赋能纳入商业计划[22] - 政策层面需推动文化部门与内容厂牌合作,植入反家暴等公共服务信息[22]
芒果为何重拾《天天向上》?
36氪· 2025-05-19 17:37
节目回归背景 - 老牌周播综艺《天天向上》在停播三年后于2025年芒果春季招商会宣布回归,与《你好星期六》共同构成芒果"一双脚"的战略布局 [1][13] - 2022年《快乐大本营》被《你好星期六》取代,《天天向上》则彻底停播,两者曾被称为湖南卫视的"一双脚" [1][2] - 《你好星期六》已逐步站稳脚跟,而《天天向上》的回归被视为芒果重新平衡周播综艺布局的关键举措 [1][8][13] 历史表现分析 - 收视数据:2021年末收视率跌至0.4%,2022年上半年未进入全网电视综艺播放TOP20,同期《你好星期六》位列第11名 [4] - 商业价值:2011年冠名费1.3亿,2015年特步冠名费达2.5亿,但2020年出现无赞助期,2022年停播前已完全失去冠名商 [5] - 改版尝试:2021年转型文化公益节目虽延长一年寿命,但未能扭转收视下滑和招商困境 [2][7] 回归战略考量 - 市场空白:当前综艺市场缺乏头部周播综艺,仅存《你好星期六》,芒果可通过《天天向上》抢占稀缺赛道 [11] - 内容差异化:节目兼具脱口秀属性与文化特色,可弥补芒果在脱口秀赛道的短板,与竞品形成区隔 [11][12] - 用户粘性:周播模式具备培养长期用户忠诚度的优势,有助于提升芒果TV会员留存 [11] 挑战与关键问题 - 团队重建:需围绕汪涵重塑"天天兄弟"IP价值,简单引入流量明星难以解决团队凝聚力问题 [15] - 内容定位:需平衡娱乐性与文化公益性,停播前转型已证明单一文化路线市场接受度有限 [15][16] - 市场竞争:相比《快乐大本营》的怀旧价值,观众对《天天向上》回归期待度较低 [8][9] 战略价值评估 - 长期主义: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回归符合芒果寻找增量用户和巩固综艺市场领导地位的战略需求 [16] - 互补效应:与《你好星期六》形成周播综艺矩阵,共同支撑芒果内容生态体系 [1][13] - 创新空间:节目灵活的主持团队配置和脱口秀基因为内容创新提供基础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