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节水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水利工程如何延长使用寿命 —河南郏县恒压灌区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7-01 06:10
水利工程效益 - 河南省郏县恒压喷灌工程超期服役26年,累计灌溉面积达160万亩,节水4000万立方米,增产粮食9000万斤,综合经济效益达4.2亿元,是初期投资的270多倍 [1] - 工程灌溉水利用系数高达0.88,采用微喷、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浇灌一亩地用水从50立方米降至35立方米 [7] - 灌区优质烟叶种植面积从不足300亩扩至4500多亩,每亩收入提高至8000-12000元,小麦等粮食作物亩均增产150公斤 [6] 工程管理与维护 - 郏县成立恒压喷灌工程管理处,财政全额拨款管护经费,开展标准化管理创建,被评为河南省4个标准化管理工程之一 [3] - 工程通过预防性维护降低故障率,2024年累计提水252万立方米,完成浇灌面积3.6万亩 [3] - 采用信息化智能灌溉系统,安装高清摄像头实现远程监控管理,缓解人手紧张问题 [6] 资金投入与扩建 - 2024年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国债项目,灌溉面积将从6397亩增至10.2万亩,节水能力大幅提升 [5] - 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3800万元实施水源泵站技术改造、高效节水示范建设等项目,工程规模达建成初期的15.9倍 [5] - 利用中央及地方抗旱资金2808.67万元建成抗旱应急提水工程,改善两岸生态环境 [5] 创新管理模式 - 2015年成立河南省首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覆盖灌区3个协会,维修田间管网60多次/月 [7][8] - 形成"专管+协管+户管"结合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灌区面积扩大与人力不足的矛盾 [8] - 协会被命名为"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在节水技术推广和调解用水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 [8]
长三角“搭桥”节水技术与场景市场 助供需双向奔赴
中国新闻网· 2025-06-10 23:48
会议概况 - 长三角节水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会议在浙江义乌举办 主题为"水效赋能、绿色发展" 旨在协同推进长三角地区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120余家节水技术、产品供应企业参会 展示智慧计量、智能防漏阀、数字节能泵、城镇供水管网卫星探漏、节水智慧诊断等新技术 [1] - 水务企业、高校、建筑、餐饮、生态环境等行业协会的需求方代表参会 与供应企业深入沟通交流 [1] 地区节水实践 - 浙江省舟山市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正在建设金塘岛8万吨级和湖泥岛1万吨级海水淡化设施 建成后舟山海水淡化总规模可达每天80万吨 [1] - 舟山市水利局希望通过大会吸引节水型和海水淡化相关企业 如海水渗透膜企业 入驻舟山 [1] - 义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水资源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2] - 义乌自2021年起深化工业节水"水效论英雄"改革 202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1.3立方米 用水效率提升56% [2] 企业技术应用 - 宁波东海集团有限公司应用漏损预警仪、AI分析声波和新型水利模型 精准查找管网漏点 帮助公共管网运营单位提升监控能力并节省水资源 [2] 行业合作与案例 - 活动现场宣布长三角节水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新成员名单 并发布长三角区域节水创新实践十大优秀案例 [2] -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希望各地借鉴优秀案例 总结节水创新实践经验 推动长三角区域节水工作取得新成效 [2]
科技“组合拳”追“丰”正当时 多措并举打赢“三夏”关键仗
央视网· 2025-05-22 14:31
夏粮收获进展 - 全国新季夏粮收购量预计达2000亿斤,其中冬小麦收购量预计达1700亿斤[1] - 西南麦区核心区域四川省925万亩小麦已收获70%,预计5月底完成夏收任务[1] - 全国小麦机械化收获重心正向黄淮海麦区转移[1] 小麦灌浆期管理 - 河北省高阳县近29万亩小麦处于灌浆关键期,直接影响产量形成[4][7] - 采用智能气象监测站精准监测土壤墒情,指导灌浆水浇灌[6] - 示范片区3000亩小麦采用滴灌技术,每亩节水100立方米、节肥30公斤[9] - 滴灌技术可预防"干热风",改善田间小气候[11] - 配合无人机"一喷三防"作业,预计亩产达1400多斤[11] 三夏生产概况 - "三夏"包含夏收、夏种、夏管,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14] - 夏收作物主要为冬小麦和冬油菜,后者占国产食用植物油40%[14] - 黄淮海麦区(豫鲁冀苏皖)占全国小麦面积70%、产量80%[16] - 全国3.4亿亩小麦将在20多天内完成收割[16] - 收割后地块将轮作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