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海南经济新观察:“中国沉香之乡”沉香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8-07 16:36
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是澄迈沉香产业发展的发力重点。围绕擦亮"中国沉香之乡"文化品牌,一系列活动 有序开展:全国文创大赛颁奖典礼、获奖作品展览、区域品牌产品展示等,不仅推动沉香文化传承创 新,更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系统提升澄迈沉香品牌价值。 作为今年招商重头戏,2025中国·澄迈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即将拉开序幕,"澄迈香·香世界"沉香专场活 动作为经洽会重点预热环节,将通过开幕仪式、主旨演讲、签约仪式、主题沙龙、现场观摩等丰富形 式,为品牌建设和产业融合搭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 中新网海南澄迈8月7日电 (沈汝清)作为"中国沉香之乡",海南澄迈沉香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 遇。今年8月底将启幕的2025年"澄迈香·香世界"沉香国际大会,更为这一产业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近年来,依托悠久的种植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澄迈沉香产业在新时代浪潮 中不断探索前行。 优势凸显 澄迈的沉香产业优势早已深入人心。长久以来,加乐、文儒等镇的百姓传承着精湛的沉香种植与加工技 艺,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沉香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根基所在。 从市场态势看,沉香产业潜力持续释放。2023年中国沉香市场规模已达550亿元,20 ...
从一棵茶树到一条产业链 油茶如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5-08-05 01:23
油茶产业现状 - 谷城县油茶林面积达20万亩 年产油茶籽11900吨 年产值近5亿元 [2] - 产业带动从业人员约5000余人 间接带动农户近两万人 [2] - 茨河镇形成3万亩油茶产业园 核心基地面积达12300亩(老林7800亩+新造林4500亩) [4] 产业发展模式 - 采用"油茶+中草药+西瓜"套种模式 亩产收入超4000元 [4] - 盛康镇实施"一村一品"战略 5个村新建4000亩油茶基地 [4] - 石花镇/五山镇种植大户通过300亩以上规模种植实现年收入近百万元 [4] 产业链建设 - 建立购销对接机制 缓解"果贱伤农"现象 [4] - 现有加工企业多停留在初级精炼油阶段 高端产品研发尚未起步 [5] - 产业链条较短导致综合利用率低 品牌建设滞后影响市场竞争力 [5] 现存挑战 -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5] - 山区老林占比高 科学布局有待完善 [5] - 深加工受技术/资金制约 产品附加值开发不足 [5] 发展建议 - 推动品种改良和机械化采摘 提升标准化规模 [6] - 促进产业融合(文旅康养+林下经济) 建设特色产业集群 [7] - 重点突破三方面:提质增效示范引领 强链补链龙头带动 要素保障机制创新 [7]
青年入乡站点引实践 浙理学子探石斛兴乡策
中国食品网· 2025-07-25 17:09
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 - 浙江省将"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纳入2025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 旨在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并赋能乡村振兴 [1] - 站点提供"1+N"一站式服务 包括人才招引 就业指导 创业孵化 技能培训 技术服务 政策咨询等 解决青年入乡的实际需求 [2] - 浙江理工大学实践团以站点为基地 在温州乐清市大荆镇开展乡村振兴实践 发挥青年专业优势 [1][8] 铁皮石斛产业升级 - 实践团调研龙头企业浙江铁枫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发现其在标准化管理 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及线上营销拓展等方面存在痛点 [3] - 团队提出"青春智汇"方案 推动铁皮石斛产业实现"接一产种植 连二产加工 融三产文旅"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3] - 慢方适公司致力于石斛种植基地精致化升级与文旅价值挖掘 打造集种植示范 科普研学 休闲观光 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斛香田园" [6] 小微企业与文旅融合 - 实践团深入探访家庭作坊 小微加工厂与特色手工作坊 记录其生存发展挑战与亮点 强调乡村振兴需关注产业链各环节 [4] - 团队为慢方适公司制作高质量科普短视频与手册 献策打造沉浸式"斛香田园"综合体 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6] - 实践团与乐清市农业农村局 团市委等政府部门座谈交流 围绕铁皮石斛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获得领导高度肯定 [6][8]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 - 实践团通过深度调研与创新方案 证明青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 其专业优势与青春活力可有效推动乡村发展 [8] - 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为团队提供坚实调研环境与生活保障 成为青年深度参与乡村建设的桥梁 [8] - 未来将继续吸引更多青年加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共同绘制"青"村共富蓝图 [8]
科技赋能饲草产业打造“高原草都”
新华财经· 2025-07-25 15:10
行业背景与发展战略 - 德令哈市利用特殊地质条件发展饲草产业,打造"高原草都",将盐碱地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1] - 当地政府制定《饲草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和《中国高原草都行动方案》,提出"一托六"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饲草产业+龙头/科研/种业/品牌/资金/文旅)[2] - 2025年全市饲草种植面积达12.5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39.22万亩的32%,主要品种为苜蓿4.5万亩/燕麦4.7万亩/食葵2.8万亩/青贮玉米0.56万亩[3] 企业技术与生产突破 - 奔盛草业实现盐碱地苜蓿一年三收,头茬亩产干草200公斤,全年亩产青干草超700公斤,苜蓿粗蛋白含量达20%以上,饲喂价值180以上[1] - 公司筛选出8个盐碱地适生饲草品种,研发"避盐播种""生物移盐"等核心技术,使盐碱地出苗率75%、越冬率86%,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40%-50%[2][3] - 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翻转犁/驱动耙/播种机等),年均改良盐碱地超万亩,亩产干草从120千克提升至450千克[2][3] 产业经济效益 - 2024年德令哈市人工饲草总产5.38万吨,产值0.82亿元,预计2025年单产:苜蓿600公斤/燕麦450公斤/食葵500公斤/青贮玉米3000公斤[3] - 优质饲草料可满足2.7万头牦牛或10万只藏羊养殖需求,支撑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4] - 形成"饲草源头产业+草食畜牧业"协同发展模式,促进草畜平衡并降低天然草场压力[4][5] 生态与社会价值 - 盐碱地改良使戈壁变绿洲,土壤抗风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提升,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趋势[3] - 获得耐盐小黑麦种质资源20余份,示范推广盐碱地饲草种植超2000亩,为荒漠化治理提供可复制模式[3][5]
“美丽”产业扮靓乡村
经济日报· 2025-07-03 06:07
产业发展模式 - 公司以花为媒打造食用玫瑰全产业链 推动玫瑰花产业融合发展 并利用物联网新技术和直播带货新手段 [1] - 公司通过举办花田灯海艺术节发展农旅观光 拉动村级第三产业 并引入鲜花种植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1] - 公司成立宜兴市淳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10万级GMP高标准现代化食用玫瑰深加工厂 [1] 产业规模与效益 - 公司种植食用玫瑰品种"墨红"面积达1000亩 另有20多亩观赏玫瑰 鲜花采摘季长达4个多月 [1] - 公司平均1亩花田能产500斤鲜花瓣 仅鲜花年产值达200万元 [1] - 公司带动200多名本地村民参与鲜花产业 并带动本村及周边行政村500多名"老农"变"花农" 人均全年增收近3万元 [2]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 公司联合科研单位攻关玫瑰美妆和玫瑰食用两大系列 实现6项国家专利 [1] - 公司形成玫瑰发酵茶 玫瑰提取液等系列特色产品 [1] 产业转型路径 - 公司初步走出"特色引领 花开美栖 无中生有 有中生优"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2] - 公司积极邀请乡贤带着资金与技术回乡发展 加速玫瑰鲜花产业化步伐 [1]
生态画卷展新“颜” 增“绿”生“金”点亮多样消费新场景
央视网· 2025-06-28 15:57
厦门五缘湾生态修复与旅游发展 - 五缘湾海域面积17 05平方公里 占地面积10 76平方公里 建有厦门最大湿地公园 被称为城市"新客厅" [1] - 20年前为生态遭破坏的滩涂泥地 因海堤阻断导致海水交换差 过度养殖和垃圾倾倒造成海岸侵蚀严重 [7] - 2002年起启动生态修复 拆除内湾海堤 设置纳潮口 累计退塘还海约100公顷 清淤70多万立方米 [9] - 建设10处截流阀门等污水处理设施 确保污水不入湾 [11] - 内湾海域面积从1 12平方公里增至2 42平方公里 纳潮量增加500万立方米 生态用地增加2 3倍 绿化率从5 4%提升至13 8% [12] - 湿地公园保留野生植被 设立无人生态小岛 记录鸟类135种 包括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4][18] - 中华白海豚数量回升至80多头 建成8公里环湾步道和1公里黄金海岸 [18] - 2024年游艇帆船出海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聚集上百家游艇企业 形成海洋文旅和生态康养业态 [7] - 湖里区新增12座口袋公园 总数达62个 [20] 青岛莱西市矿坑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 - 南墅镇废弃矿坑积水最深超40米 水量600多万立方米 废水pH值仅1-2 远低于国家标准6-9 [22] - 2019年启动治理 采用"复配药剂+原位水体交换"创新方案 解决深层水体污染难题 [24][26] - 2023年开发民宿项目 打造越野 游艇 餐饮等特色旅游 2024年10月试运营 [29] - 从污染区转变为水清岸绿的打卡地 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 [31]
(乡村行·看振兴)陕西略阳:“小瓢儿”如何撬动亿元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10:17
产业发展 - 略阳县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发展瓢儿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多元产业融合发展跨越,截至2024年底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 [2] - 北河沟村整合涉农资金80万元建成300亩种植基地与生产流水线,后续计划扩大至1000亩 [2] - 略阳县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1万余人 [5] 生产加工 - 农户采摘的瓢儿一部分直接运往市场,另一部分进入加工车间制作特色美食 [2] - 加工厂将瓢儿与小麦粉等原料混合制作瓢儿馍,采用自动化分割机和烤箱生产 [2] - 加工厂平均每天售出200多个瓢儿馍,上市季日夜赶工 [5] 销售渠道 - 略阳县设置集中售卖点吸引商户入驻,商户采用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模式 [3] - 朱海刚夫妻经营瓢儿馍生意12年,妻子负责制作,丈夫负责销售 [3][5] 经济效益 - 北河沟村通过务工、收购、分红等模式使4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超2000元 [2] - 瓢儿产业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被称为"金果果" [2]
宁夏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达450亿元,为农户提供近13万个就业岗位 小葡萄“酿”出甜美生活(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02
乡村富民产业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 -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推动全环节升级、全价值提升、全产业融合 [1] - 宁夏葡萄酒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富民大产业 [2] 宁夏葡萄酒产业规模与效益 - 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60.6万亩,年产葡萄酒1.4亿瓶,综合产值达450亿元 [2] - 为周边农户提供近13万个就业岗位,创造工资性收入12.2亿元 [2] - 酒庄一年累计用工7万人次,年产葡萄酒200吨,带动周边694户脱贫户变身产业工人 [5]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从单纯出售葡萄原果到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3][4] - 采用"双温区阶梯发酵法"改良发酵工艺,获得国际葡萄酒挑战大赛银奖 [5] -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使葡萄总糖度提升至25.7%,亩产从6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用水量减少30% [9]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为整体品牌标识,获得国际大赛奖项1800余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60%以上 [7] - 开发易拉罐装"小酌"系列葡萄酒成为电商爆款 [7] - 22家2A级以上酒庄去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酒庄游"促进销售 [8] 产业融合与多元发展 - "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沉浸式葡萄酒文化体验 [7][10] - "酒庄+民宿"套餐使民宿旺季一房难求,去年营收突破8万元 [10] - "葡萄酒+露营""葡萄酒+音乐节"等新业态陆续出现 [11] 人才回流与就业带动 - 返乡创业青年已有80余人,全村近七成村民围绕葡萄酒产业链创业就业 [11] - 人均年增收近3万元,部分岗位年收入超6万元 [6][11] - 从移民搬迁妇女成长为二级酿酒师的案例 [6]
长三角“搭桥”节水技术与场景市场 助供需双向奔赴
中国新闻网· 2025-06-10 23:48
会议概况 - 长三角节水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会议在浙江义乌举办 主题为"水效赋能、绿色发展" 旨在协同推进长三角地区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120余家节水技术、产品供应企业参会 展示智慧计量、智能防漏阀、数字节能泵、城镇供水管网卫星探漏、节水智慧诊断等新技术 [1] - 水务企业、高校、建筑、餐饮、生态环境等行业协会的需求方代表参会 与供应企业深入沟通交流 [1] 地区节水实践 - 浙江省舟山市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正在建设金塘岛8万吨级和湖泥岛1万吨级海水淡化设施 建成后舟山海水淡化总规模可达每天80万吨 [1] - 舟山市水利局希望通过大会吸引节水型和海水淡化相关企业 如海水渗透膜企业 入驻舟山 [1] - 义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水资源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2] - 义乌自2021年起深化工业节水"水效论英雄"改革 202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1.3立方米 用水效率提升56% [2] 企业技术应用 - 宁波东海集团有限公司应用漏损预警仪、AI分析声波和新型水利模型 精准查找管网漏点 帮助公共管网运营单位提升监控能力并节省水资源 [2] 行业合作与案例 - 活动现场宣布长三角节水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新成员名单 并发布长三角区域节水创新实践十大优秀案例 [2] -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希望各地借鉴优秀案例 总结节水创新实践经验 推动长三角区域节水工作取得新成效 [2]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靖安“小”浆果助绘乡村振兴“莓”好“蓝”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6-05 22:05
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 靖安县洪和蓝莓基地盘活农村闲置土地300余亩,种植蓝莓树3万余株,年产蓝莓鲜果10万余斤 [4] - 基地采用"商会+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资本、产业、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形成利益共同体 [4] - 蓝莓产业带动莲塘村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万元,促进70余户农户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3万余元 [4] 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经营 - 蓝莓鲜果通过深加工转化为蓝莓酒、蓝莓果干等高附加值产品 [4] - 基地发展采摘游、亲子游等休闲农业,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格局 [4] - 产业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4]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进一步构建蓝莓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强化乡村支柱产业 [5] - 依托统一战线力量,持续扩大农户增收致富覆盖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