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

搜索文档
科技助力让“三夏”插上“智慧的翅膀” 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
央视网· 2025-06-19 10:43
小麦机收进度与效率 - 截至6月18日全国小麦收获进度达96% 标志着"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 [1] - 西南、黄淮海等重点麦区收获已圆满收官 总体进度比常年快2到3天 [1] - 国产9~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成为跨区主力机型 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 效率比5年前提高30%以上 [3] - 安徽累计投入大型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6万台 高峰期日收获小麦超700万亩 进度较去年提前3天 [3] 农机智能化与数字化管理 - 河南推动"耕、种、管、收"全流程数字化 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数字平台实时监控农机上线情况、分布及运行轨迹 [5] - 山东组织28万名农机手和技术人员参与作业 烟台莱州投入318台携带智能终端和北斗导航的智慧农机 [5] - 江苏镇江使用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插秧覆膜一体机 当地供电部门安装约1万套新型农业接电箱支持农机充电 [13] 减损增产与产量提升 - 河北投入低损高效小麦联合收割机2.7万台 比去年增加1820台 预计全国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7] - 青岛即墨区小麦亩产达1400-1500斤 比去年增长20%左右 [8] 夏种夏管进展与技术应用 - 湖南益阳135.3万亩中稻播栽进入尾声 通过集中育秧和合理密植使每亩田平均苗数增加10% [9] - 江西南昌中稻播栽进度超70% 使用水稻精量直播机械使每亩种子成本降低10% 出苗率和结实率显著提升 [11] - 山东临沂采用"土地托管"形式集约化管理2700多亩玉米播种土地 [15] 气象与农事建议 - 中央气象台提示夏种区需利用6月18日至20日降水后的有利墒情加快播种 已播种地区需查苗补苗 降水强度大地区需防范渍涝 [17]
一个“抢”字看“三夏”(四海听音)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夏粮小麦收获情况 - 全国夏粮小麦自南向北陆续成熟收获 截至6月18日全国"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 [1] - 今年夏收总体进度比常年快了2至3天 各地趁晴抢收 快速调整麦收节奏 [1] 小麦收获的关键因素 - 小麦黄金收获期为蜡熟末期到完熟初期的"九成熟"时 通常只有3至5天 [1] - 该阶段籽粒含水率15%至25% 产量最高品质最好 收获损失最少 [1] - 收获过早会导致灌浆不充分产量降低 收获过晚会加大落粒掉穗损耗 [1] - 需提防"烂场雨"突袭 连续阴雨易造成小麦倒伏受淹 霉变发芽 影响晾晒导致减产 [1] 政策与科技助力夏收 - 农业农村部联合多部门创新协同 提供"绿色通道""气象专报""送油下乡"等服务 [1] - 安徽颍上县开放政府大院吸引外地农机手 3天抢收3.3万亩小麦 [2] - 湖北钟祥市联合收割机搭载"北斗"系统 作业效率提升约30% [2] 夏收工作重要性 - "三夏"工作事关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实现 [2] - 保持"抢"的姿态抓好夏收夏种夏管 保障粮食安全 [2]
“三夏”生产一线观察丨听,种粮大户的“丰收密码”
新华社· 2025-06-11 14:43
农业机械化与效率提升 - 河南省滑县种粮大户杜焕永流转2048亩地并托管5万亩地,合作社投资1200多万元购置130多台套现代化农机设备,包括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等[5][7] - 新型收割机作业效率从每天50亩提升至200亩,配备空调改善舒适性,形成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力[5][8] - 滑县投入4400台收割机,机收率达99.98%,自有2985台并引进1100台外援设备满足全县需求[10] 科学管理与稳产提质 - 陕西省岐山县杨晓飞合作社22000亩小麦通过喷灌微喷、一喷三防和抗旱剂应用,亩产超1000斤,达一等品质[11][13] - 河北省永年区50万亩小麦采用5G智慧农业系统,智能化播种机、无人机巡查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精准管理,预计总产量从24.16万吨增至28.93万吨[15][17] - 永年区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苗情,分区指导灌溉施肥,提升产量和质量[17] 科技合作与增产效益 - 四川省仁寿县王紫彬合作社5000亩地中3000亩种小麦,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推广绿色种植模式,亩产达521.3公斤[21][23] - 仁寿县现代农业园区52户大户流转8万亩地,完成3万亩水稻、4万亩夏玉米播种,正推进3万亩夏大豆种植[23] - 河南省商丘市闫照峰1200亩优质小麦亩产超600公斤,依托农技专家免费指导和"一喷三防"政策支持[25][27] 未来目标与发展规划 - 滑县杜焕永计划引进更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设备,目标从"吨半粮"(小麦玉米合计)提升至"双吨粮"单产[27] - 多地合作社强调通过技术培训、机械化升级和政府政策支持持续提高种粮积极性[25][27]
高温“烤”验又来 这些方面值得关注
新华网· 2025-06-09 21:56
高温影响地区 - 6月1日至7日高温中心位于新疆吐鲁番和黄淮等地,黄淮地区高温天数较常年偏多3天左右 [2] - 4日至8日高温主要出现在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新疆、山西、湖北等省份 [2] - 河南连续一周大范围高温,6日最高气温达40.8℃,未来一周高温将持续 [2] - 新疆高温从6日持续至13日,吐鲁番市高昌区芒硝湖站最高气温达46.8℃ [2] - 9日至10日天山北坡高温回落,南疆盆地、吐鲁番市、哈密市高温维持 [3] 高温成因与持续时间 - 黄淮和华北地区6月至7月初雨季前易出现高温,连续高温在6月初不算罕见 [4] - 高温持续原因为全球变暖及暖性高压脊控制导致晴热少雨 [4] - 未来一周黄淮等地高温将持续或发展,部分测站如河南林州站打破历史同期极值 [4] - 整体高温强度弱于2020年同期 [4] 高温对行业影响 - 能源系统:空调制冷设备使用量大幅增加,用电负荷快速攀升,增加能源系统不稳定风险 [5] - 基础设施:高温对沥青路面、电网设备等造成影响 [5] - 农业生产:新疆灌浆期小麦可能因高温导致灌浆受阻,影响千粒重 [8] - 土壤墒情:华北、黄淮、西北地区土壤墒情偏差,农田缺墒将持续或加重 [8] 高温对"三夏"影响 - 有利影响:华北南部、黄淮等地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利于冬小麦籽粒脱水和成熟收晒,夏收进程加快 [8] - 不利影响:高温加速土壤失墒,旱情持续或发展,影响夏种 [8] - 建议:北方冬麦区应加快麦收进度,适墒区域抢墒播种夏玉米和大豆,缺墒区域造墒播种 [8]
坚决打赢“三夏”攻坚战丨跟着麦客看“三夏”
河南日报· 2025-06-05 07:34
农业机械化转型 - 传统麦客正从"候鸟式"体力劳动者转变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关键节点,镰刀被大型收割机取代[2][4] - "河南农机云"平台已上线12.4万台农机(含7.1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和信息化作业监测[8][16] - 农机作业方式从"人算"转向"云算",农户可通过平台像叫网约车一样发布需求,农机手可实时接单避免空跑[7][8] 农机技术升级 - 现代收割机配备北斗导航系统,能自动规划最优路径并智能避开障碍物,作业损失率低于1%[9][11] - 收割机割台采用尼龙齿条降低麦穗破坏,脱粒结构改为纵轴流设计加长滚筒,显著提升脱粒效率[9] - 河南省今年新增6545台联合收割机申请购置,通过补贴政策推动高效低损农机普及[10][15] 服务体系建设 - 全省建立83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742支应急作业服务队和2561个粮食烘干点(日烘干能力6.59亿斤)[16] - 在高速收费站等关键节点设立400余个跨区接待服务站,提供作业信息、维修网点和物资补给服务[13][14][16] - 三级政府开通212部值班电话,通过微信群实时推送机收时间、天气预警等关键信息[13][16] 生产效率提升 - 单台收割机日作业量可达百余亩,仪表盘数据监控取代传统人工劳作模式[14][15] - 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超20万台,通过直播培训覆盖40万人次提升操作规范性[11][15] - 农机手作业效率提升50%以上,油费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7][12]
全市小麦收获进度超九成,水稻播栽进度超8%
南京日报· 2025-06-04 10:22
芮新龙介绍,农场从端午节当天开始插秧,全部采用机插秧方式,每天出动2—4台插秧机,每台 插秧机平均每天作业四五十亩,预计6月20日将完成全部插秧工作。 农机是夏收夏种的"主角",不仅为抢抓农时赢得关键时间,更让夏收损耗降到最低。目前我市稻麦 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全市主要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今年公司种了约2000亩小麦,品种主要为扬麦33、扬麦45和扬辐麦15,今天下午开始收割,预计 3天左右全部收完。"南京金庄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马银飞告诉记者,他们种植的小麦和普通 农户不一样,收获后不是直接销售或加工,收完的小麦要立即烘干熏蒸和精选,然后包装储存,作为下 一季小麦种植的种子供给六合及周边农户。 "三夏"时节,夏收连着夏种,农人们在收麦的同时也忙着夏种插秧。当天,在高淳区桠溪街道新龙 家庭农场里,两台插秧机宛如"撒欢"的"铁牛"穿梭在稻田内。农场负责人芮新龙指挥工作人员将一盘盘 青翠的秧苗有序摆放在机台上,农机手娴熟地驾驶着插秧机开展作业。随着插秧机向前行进,一株株秧 苗从苗盘上依次滑落、插入田中,所过之处一行行秧苗整齐挺立,宛如为稻田穿上嫩绿的"新装"。 记者昨天从市农 ...
“三夏”大忙已至,这份夏收指南请查收!
新华社· 2025-05-31 21:44
夏收气象与干旱缓解 - 北方主产区冬小麦将在6月上中旬进入集中机收阶段 [1] - 5月31日至6月2日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干旱区将出现小到中雨,局地大雨,有利于旱情缓和 [1] - 未来10天陕西中北部、河南西北部、山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区无显著降水,晴好天气利于加快麦收进度 [1] 农作物主要威胁与防范措施 - 干热风和烂场雨是"三夏"期间农作物的两大主要威胁 [3] - 防范干热风措施包括科学灌溉、叶面喷肥和选育抗性品种 [3] - 烂场雨应对方案包括及时抢收与晾晒烘干、穗发芽防控技术 [6] 病虫害防治重点 - 冬小麦灌浆成熟期多雨易引发条锈病流行,高温少雨易导致蚜虫、麦蜘蛛大量繁殖 [8] - 大豆产区需防治根腐病、胞囊线虫病及大豆蚜虫、食心虫等 [8] - 玉米产区需防范根腐病、地下害虫及黏虫、草地贪夜蛾等迁飞性害虫 [8] - 长江流域一季稻需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两迁"害虫 [8] 水利保障措施 - 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9] - 加强雨情、水情、墒情、农情和存量水资源滚动监测预报 [11] - 精准调度水库下泄流量,科学开展河道引水,精细做好灌溉保障 [11] - 水资源调配需全盘考虑避免"上游调水下游干"的连锁反应 [12]
旱情能否缓解?哪些灾害性天气需防范?——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谈6月天气影响
新华社· 2025-05-29 19:52
农业生产天气影响 - 6月上中旬北方主产区冬小麦将进入集中机收阶段 [2] - 5月31日至6月2日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南部等气象干旱区将出现小到中雨,局地大雨,有利于旱情缓和 [2] - 未来10天陕西中北部、河南西北部、山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区无明显降水,晴好天气利于加快麦收进度 [2] 北方旱情变化 -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南方大部气象干旱基本缓解,但甘肃东部、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宁夏南部等地干旱持续发展 [3] - 西北地区东部、华中西北部等地仍存在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陕西南部、河南西部、甘肃南部等地为重旱,局地特旱 [3] - 预计5月29日夜间到6月1日白天甘肃南部、陕西大部、河南中南部等旱区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以小到中雨为主 [3] - 6月北方旱区降水增多,旱情将会有所缓和 [3] 高温与降水风险 - 5月全国平均气温17.1℃,较常年同期偏高0.9℃,河南、陕西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4] - 6月华北东部、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地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风险较高 [4] - 新疆北部、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地高温少雨,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 [4] - 西南地区北部和西部、西北地区中南部、华东中南部等地降水明显偏多,存在阶段性强降水引发地质灾害及城乡暴雨积涝的风险 [4] 台风情况 - 截至5月27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暂无编号热带气旋生成,较多年平均偏少2.3个 [4] - 预计未来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概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4]
什么是“三夏”?一组数据带你了解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2 15:13
夏粮生产概况 -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 当前西南 江淮等地小麦已开镰收获 一周后主产区将迎来大规模机收 "三夏"生产陆续展开 [1] - "三夏"指夏收 夏种和夏管 集中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 夏收主要作物为冬小麦和冬油菜 两者分别关系到"面袋子"和"油瓶子" [1] - 冬油菜在长江流域最集中 面积和产量占全国85% 4月下旬已开始收获 之后需栽插早稻 中稻 [1] 小麦产区分布与收割进度 - 冬小麦收割顺序为西南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海麦区→西北麦区 [3] - 黄淮海麦区(河南 山东 河北 江苏 安徽)为最大产区 面积占全国70%以上 产量占比近80% [3] - 预计一周后黄淮海麦区开始大规模机收 全国3.4亿亩小麦将在20多天内完成收割 随后地块种植夏玉米 夏大豆等作物 [3] 夏季田间管理 - 夏收 夏种梯次推进时 未收小麦地块和已播种地块同步开展夏管 田间管理对粮食产量至关重要 [5]
科技“组合拳”追“丰”正当时 多措并举打赢“三夏”关键仗
央视网· 2025-05-22 14:31
夏粮收获进展 - 全国新季夏粮收购量预计达2000亿斤,其中冬小麦收购量预计达1700亿斤[1] - 西南麦区核心区域四川省925万亩小麦已收获70%,预计5月底完成夏收任务[1] - 全国小麦机械化收获重心正向黄淮海麦区转移[1] 小麦灌浆期管理 - 河北省高阳县近29万亩小麦处于灌浆关键期,直接影响产量形成[4][7] - 采用智能气象监测站精准监测土壤墒情,指导灌浆水浇灌[6] - 示范片区3000亩小麦采用滴灌技术,每亩节水100立方米、节肥30公斤[9] - 滴灌技术可预防"干热风",改善田间小气候[11] - 配合无人机"一喷三防"作业,预计亩产达1400多斤[11] 三夏生产概况 - "三夏"包含夏收、夏种、夏管,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14] - 夏收作物主要为冬小麦和冬油菜,后者占国产食用植物油40%[14] - 黄淮海麦区(豫鲁冀苏皖)占全国小麦面积70%、产量80%[16] - 全国3.4亿亩小麦将在20多天内完成收割[16] - 收割后地块将轮作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