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驱动增长
搜索文档
嗨学网赴港上市背后:身陷营销依赖、纠纷缠身与盈利困局|港股大看台之IPO观察
证券时报· 2025-11-06 17:15
公司市场地位与业务模式 - 公司是中国第四大在线职业能力培训服务提供商,同时也是最大的在线建筑职业能力培训服务提供商和第二大在线应急安全职业能力培训服务提供商 [1] - 公司通过主流电商及社交媒体平台的精准获客策略获取新用户,并提供免费入门素材以转化为付费用户 [2]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服务约430万名付费用户及超过130家企业及事业单位 [2] 营销模式与成本结构 - 公司员工结构高度偏向营销,截至2025年上半年,1258名全职员工中有1006名为销售及营销人员,占比高达80%,而讲师及辅助人员仅133人(10.6%),研发人员仅57人(4.5%)[2] - 营销支出巨大,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2.85亿元、3.15亿元、3.30亿元及1.47亿元,占同期收入的71.3%、66.8%、64.7%及63.4% [3] - 员工成本是营销开支的主要部分,同期员工成本分别为1.71亿元、1.92亿元、2.13亿元及0.92亿元,占销售及营销开支的60.0%、60.9%、64.5%及62.7% [7] - 公司通过招募课程代销机构及与电商、社交平台推广伙伴合作进行分销 [3] 消费者投诉与法律纠纷 - 公司存在大量关于“虚假承诺”和“退费难”的消费者投诉,曾被媒体报道存在销售误导行为及未明确披露退费限制条件 [4] - 例如,有消费者投诉被销售人员以“考试不过包退费”、“内部资源出题”等承诺诱导交费29800元,但退费需满足服务协议中学习模块完成率等条件 [4] - 仅在四川问政平台上,2024年就有27条关于公司无法退费的投诉,部分投诉涉及诱导无报名资格者交费或迫使其借网贷 [5] - 相关法律判决显示,因协议中约定的退费条件,消费者即使通过诉讼也难以实现退费 [5]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公司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4.00亿元、4.72亿元、5.11亿元及2.32亿元 [6] - 毛利率极高,同期分别为78.6%、81.1%、81.6%及85.8% [6] - 但公司持续亏损,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1.86亿元、1.75亿元和9069万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亏损1.58亿元 [6] - 巨额营销开支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收入增长伴随员工成本增加,对利润空间造成侵蚀 [6][7] - 公司承认未来盈利能力取决于扩张、竞争、客户偏好及监管环境等因素,若成本控制不力,业务可能受重大不利影响 [8]
国信证券:李宁短期仍存营销费用压力但经营效率正在改善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新浪财经· 2025-08-24 12:05
核心观点 - 公司短期面临营销费用压力但经营效率正在改善 期待中期销售增长提速带动盈利加速复苏 [1] - 维持盈利预测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25.1/28.3/30.4亿元 同比变化-16.6%/12.5%/7.7% [1] - 上调合理估值至21.1-22.3港元 对应2026年PE 18-19倍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 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公司在具有挑战的经营环境中实现稳健业绩表现 尤其剔除非经常性影响后的利润表现较好 [1] - 下半年中国奥委会合作等资源投入将产生额外费用 但未来将逐步转化为销售驱动力 [1] 运营基础与增长潜力 - 公司当前运营基础健康 [1] - 未来营销发力对品牌增长提速具有潜力 [1]
林清轩冲击IPO,靠23倍营销堆出高端皮相?
36氪· 2025-06-13 17:57
公司概况 - 公司定位为"国货高端护肤之光",在中国高端国货护肤品牌中零售额排名第一,毛利率高达82.5% [2] - 成立时间超过20年,目前正冲击港交所IPO [2][3] - 公司员工总数2043人,其中销售和营销人员占比85.2%(1739人) [2][1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91亿元、8.05亿元、12.10亿元,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14] - 同期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5.09亿元、4.86亿元、6.88亿元,占营收比例从73.66%降至56.86% [2][11] - 研发投入三年累计7126.9万元,2024年研发费率仅2.51%,与销售投入差距达23倍 [13][14] 营销策略 - 采用全家族IP矩阵营销模式,包括创始人、企二代、职场妈妈等多个人设吸引流量 [5] - 产品定价符合高端定位:30ml山茶花精华油599元,50g抗皱精华霜730元 [11] - 2020年疫情后从抵制线上转为全面拥抱电商和直播,实现渠道转型 [5][6] 产品争议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66条投诉,主要涉及使用后过敏、红肿等不良反应 [6] - 2024年2月因"抗老修护专家"虚假宣传被罚款2.1万元 [6][10] - 研发费率低于国际高端品牌(欧莱雅3.3%、资生堂4.3%)[13] 资本运作 - 融资历程包括2020年A轮1亿元、2021年B轮1亿元、2024年战略投资(金额未披露)[17] - IPO前创始人通过股权转让套现约2200万元 [16] - 上市募资用途存疑,可能继续倾向营销而非研发投入 [18] 行业观察 - 公司被视为继毛戈平后国产护肤品牌的新接棒者 [4] - 采用新消费品牌"营销高举高打"的速成模式,面临流量成本上升的挑战 [11][12] - 国际高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投入和皮肤科学研究,公司在这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