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吻

搜索文档
见证多元文化交融影响,“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7-13 05:58
编者按: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 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 麓。它的存在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重要见证。 行走在苍茫辽阔的贺兰山下,西夏陵陵塔映照在阳光之中。放眼望去,四边的角台,两边的门阙、碑 亭,月城、陵城勾勒出陵区的布局。西夏陵背山面水,西北傍高山,东眺银川与黄河,各座帝陵的空间 轴线都与贺兰山的某个山峦顶峰相关联,借山势衬托出恢宏的气势。 实证: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西夏陵遗址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 洪工程遗址等4种类型的建筑遗址及陵区各类出土文物。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西夏陵是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 完整的西夏王朝考古遗存,对我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具有不可替代的见证作 用,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 西 ...
“东方金字塔”西夏陵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名录再添中国“成员”
央视网· 2025-07-12 15:23
央视网消息:北京时间7月11日22时23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此次申遗的西夏陵共包含4大人工建造的遗存要素,分别是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以及32处防洪遗迹,还有一处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 建筑基址,考古初步判断是与祭祀相关的大型场所。此外,西夏陵遗址博物馆还存有7000余件可移动文物。整个遗址区面积达38.99平方公 里,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可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 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探访西夏陵:贺兰山下的千年古迹 西夏陵为业已消失的西夏文化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支撑。接下来跟随总台央视记者 的镜头,一起去探访这座近千年前的皇家陵寝。 在贺兰山下可以看到一座座高耸的圆锥形土堆,这里就是西夏陵。这片广阔的陵区由9座帝陵和271座陪葬墓组成,是西夏时期保存至今规 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好的考古遗存 ...
国宝画重点|这处新晋世界遗产,见证西夏王朝历史与多元融合
新华社· 2025-07-12 11:41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也是宁夏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1] - 西夏陵由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组成,占地近40平方公里 [1] - 西夏陵出土7100余件馆藏文物,包括建筑构件、石碑、陶瓷器、马具、钱币等 [1] 西夏陵出土文物 - 绿釉鸱吻出土于6号陵西碑亭遗址,形体高大威猛,反映了西夏对唐宋鸱吻形制的继承与创新 [5] - 绿釉迦陵频伽出土于3号陵陵塔遗址,制作技艺复杂,神态祥和沉静 [8] - 鎏金铜牛重达188公斤,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表面鎏金工艺历经千年依旧金光 [11][12] - 鎏金卷草纹铜带扣通体鎏金工艺精细,说明西夏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 [12] - 雕龙栏柱出土于6号陵,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雕琢细腻 [12] 西夏文化与工艺 - 红砂岩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出土于8号陵,是西夏雕塑的典型作品 [15] - 荔枝纹金牌饰纯金捶揣而成,做工精细展现高超金属加工工艺 [15] - 西夏文红砂岩残碑存西夏文楷书16字,字体清秀流畅 [15] - 竹雕出土于6号陵,雕刻有庭院、松树、假山等中原人民生活场景 [16] 西夏历史地位 - 西夏鼎盛时疆域达115万平方公里,曾控制河西走廊 [1] - 西夏陵为延续近二百年的西夏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见证 [16] - 西夏陵实证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16] - 西夏陵彰显了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文明特色 [16]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
人民日报· 2025-06-07 07:08
西夏陵的历史价值 -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浓缩了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 [4][5] - 西夏陵的确认和发掘推动了西夏考古的发展,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载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 [5] - 西夏陵为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丰富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内涵 [8] 西夏陵的建筑特点 - 西夏陵整体朝向为南向偏东,背靠贺兰山,借山势衬托恢弘气势,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特点 [5] - 陵区有32处防洪工程遗址,包括防洪墙和排洪沟,有效减少山洪对陵区的破坏 [5] - 陵园布局继承唐宋特征并创新,如增设月城、缩短神道、多列石像生等 [6]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 - 出土建筑构件如鸱吻、套兽、迦陵频伽等,展现了西夏工艺水平与中原相媲美 [7] - 6号陵南门出土的绿釉鸱吻高152厘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琉璃鸱吻构件 [7] - 力士驮碑石座共11件,造型独特,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艺术风格 [7] 西夏陵的文化交流意义 - 出土钱币、丝绸、珠饰等随葬品,揭示西夏在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 [8] - 西夏制瓷业发达,受北宋定窑、磁州窑等影响,兼具党项民族特色 [8] - 碑亭出土的西夏文与汉文碑石并存,显示党项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6]
文博日历丨鸱吻是个啥?古建筑屋顶上的“守护神”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12 09:59
今天是全国防灾减灾日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古建筑屋顶上的"守护神" 灰陶鸱(chī)吻 整体造型为龙头鱼尾 神态非常威猛 龙口大张,獠牙外露,眉目突起 两侧各有一圆孔 鱼尾双叉呈人字形,饰有鳞纹 鱼尾背部饰有鱼鳍纹 为何鸱吻能高立于屋顶之上? 只因它是古建筑的"守护神" 而且"身兼数职"哦 可以防火、避雷、防水 ①屋顶"消防员" 鸱吻龙口大张,可不是用来干饭的 而是用来"吞火"的 传说,鸱吻是龙生九子之一 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 还爱好大口吞火 中国古建筑大多是易燃的木质结构 防火十分重要 因此,古人将它的形象放在屋顶上 让它登高望远、"吞火防灾" 01 古建筑屋顶上的神兽 竟是可以防灾的"守护神"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屋脊两端 经常能分别看到一只威猛的神兽 它就是鸱(chī)吻 这件气势满满的灰陶鸱吻 来自于西夏建筑的屋顶 ②初代"避雷针" 当遇到雷电天气时 高出屋脊的鸱吻可以率先接触电流 再通过"自爆式牺牲"的方式中和电流 避免电荷骤然积聚引发爆燃 从而起到一定的"避雷针"作用 保住整座古建筑 ③构思巧妙的"防水"设计 中国古代传统屋脊建筑样式中 共有五条脊 分别是屋顶上横着的一根"正脊" 和垂下来的四根"垂脊" ...
来京西古村邂逅春天!金隅琉璃文创园成微度假胜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4 21:07
文旅行业 - 门头沟区琉璃渠村金隅琉璃文创园成为"五一"假期热门打卡地 吸引大量家庭游客带娃和遛狗 [1] - 园区内设置琉璃龙凤壁 脊兽大道 老窑遗址等文化展陈 打造沉浸式琉璃文化体验 [1] - 隧道窑艺术长廊举办"花漾奇趣 灵感绽放"文创市集 吸引游客驻足 鲜花与琉璃展品相映成趣 [3] - 文创市集聚集几十家商户 推出花器 花卉产品 花卉餐饮等主题商品 鲜花咖啡车成拍照热点 [3] - 研学中心提供龙纹瓦当上釉体验 园区设置多处盖章点 集齐琉璃和鲜花元素印章 [5] - 烟囱广场举办歌舞演出 一尺花园餐厅推出户外用餐区 结合演出与春日特调餐饮 [5] - 多家工作室开放非遗体验项目 包括琉璃上釉 拓印 葫芦烙画 玉石篆刻 定瓷剔刻等 [6] - 文创商店销售太和殿同款屋脊兽 鸱吻订书机 脊兽冰箱贴等特色商品 客流持续旺盛 [6] 住宿行业 - 琉光璃舍民宿19间客房在"五一"假期天天满房 游客选择留宿体验微度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