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生产

搜索文档
丰茂股份20250728
2025-07-30 10:32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丰茂股份 - 行业:机器人、汽车、化工、家电、教育、护理、无人机、摄像头、米其林业务、飞车业务、空选业务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新型传动系统 - 核心观点:在多领域展现优势,但在高温和救援场景有局限;已解决打滑问题,为机器人应用奠定基础;产品研发进入多代次,重点在应用场景优化 [2][4][6][7][9] - 论据:在家庭、教育等领域,轻量化、低噪音、免维护且成本效益高;在化工酸碱环境优于金属件;通过摩托车和汽车应用验证打滑问题解决;产品验证中发现部分部件缺陷需优化 [2][4][5][6][7][9] 成本控制 - 核心观点:关键在于规模化生产效率提升,制造费用是主要影响因素 [13] - 论据:原材料成本和研发费用相对固定,模具投入对单个产品影响不大,现有设备可共享 [13] 业务表现与市场拓展 - 核心观点:各业务表现良好且积极拓展市场 [2][3][4][21][22][23][24][25] - 论据:米其林业务海外表现强劲,2025 年收入预期千万元级别,拓展新经销商渠道并计划进入北美市场;飞车业务 2025 年上半年增速显著,毛利率提升;空选业务进展顺利,新工厂建设推进;泰国工厂预计 2025 年 8 月投产,服务多市场;汽车业务前装乘用车下滑但商用车理想,后装俄罗斯和中东下滑但欧洲增加 [2][3][4][21][22][23][24][2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密封系统通过与中大利德等合作间接服务宇树等机器人公司,营收和利润可观 [3] - 家庭机器人皮带传动系统需求不大,成本控制关键,规模化生产成本优势明显 [12] - 与多地客户接触验证,拓展农业、家庭护理等多应用场景,但部分领域有难点需调整 [14] - 海外公司与公司进行皮带传动技术交流,工业机器人领域技术成熟,应用于低空无人机和摄像头 [19][20] - 热管理系统毛利率在商用车领域较高,乘用车领域较低 [26] - 机器人业务处于客户验证和定点阶段,定点完成可迅速量产,飞车和空选业务预计保持较快增速 [28]
大圆柱卷向“低电量”市场
高工锂电· 2025-05-25 17:19
行业会议预告 - 2025高工钠电产业峰会将于6月9日在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 主办单位为高工钠电和高工产业研究院 总冠名为众钠能源 [1][2] - 2025高工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将于6月10日在同一地点举办 主办单位为高工锂电、高工储能和高工产业研究院 总冠名为利元亨 [2] 46系大圆柱电池应用进展 - 宝马确认将在第六代平台车型规模采用46系大圆柱技术 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厂商正推动其进入eVTOL领域 [3] - 大圆柱电池加速渗透PHEV和电动两轮车市场 吉利银河推出星耀8插混系列 搭载8.5kWh磷酸铁锂电池 定价11.58万元 支持60公里纯电续航 [3] - 截至2025年4月 国内新能源汽车单车平均带电量为52.9kWh 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平均带电量增长13.5%至29.3kWh [3] PHEV市场电池技术趋势 - 中创新航采用46系大圆柱方案布局PHEV市场 认为竞争核心在于价格和极致成本控制 需满足低电量下的成本与功率匹配 [5] - 中创新航顶流高功率插混电池基于46系大圆柱结构 支持铁锂和磷酸锰铁锂体系 实现15C高倍率放电 磷酸锰铁锂系列计划2025年三季度投产 [6] - 亿纬锂能判断46大圆柱在动力领域放量将由三元和铁锂并行驱动 看好铁锂大圆柱在混动市场潜力 [6] 电动两轮车市场锂电化趋势 - 两轮车市场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趋势深化 驱动因素包括消费者对续航与耐用性需求提升 以及2024年11月实施的新国标强制要求电池通过针刺测试 [7] - GGII预计2030年二轮车锂电渗透率将超40% 2024年两轮车领域大圆柱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150%至2.5GWh [7] - 亿纬锂能、比克电池等企业推动大圆柱与磷酸锰铁锂材料协同升级 提升能量密度与宽温性能 [7] 企业动态与技术突破 - 亿纬锂能OMNI全能LMX系列大圆柱电池能量密度达200Wh/kg 支持3C快充 循环寿命超4000次 成本降低30% [8] - 比亚迪弗迪电池布局大圆柱技术 推出46129 LFP电芯 覆盖两轮、三轮车等场景 并与新日、立马等品牌达成合作 [9] - 亿纬锂能2024年成为两轮车锂电池出货量首位 马来西亚圆柱工厂年产能达6.8亿只 主攻电动工具和两轮车市场 [9] 行业竞争格局 - 大圆柱电池高度标准化特性使其能快速实现规模化生产效应 成本优势是其广泛应用的核心 [9][10] - 科达利主营新能源汽车和便携式锂电池精密结构件 在国内重点锂电地区完成制造基地全覆盖 [11][12][13]
星舰成功发射,SpaceX 如何打败 NASA 的旧体系
晚点LatePost· 2024-06-07 20:03
星舰第四次发射成功 - 星舰第四次发射成功进入轨道并重返大气层 按计划落入印度洋海域 验证了回收能力 [3][5] - 星舰高40层楼 加注燃料后重5000吨 推力与载荷规划超过土星五号 是可重复使用的新火箭 [5] - SpaceX在发射前去掉了两片隔热瓦 减少一片隔热瓦厚度 测试不同情况下的隔热性能 [5][7] SpaceX与NASA的对比 - NASA投入180亿美元开发SLS火箭 仅2022年发射低配版本 延期26次 已花费238亿美元 [4][7] - SpaceX自研星舰花费50多亿美元 NASA过去20多年给SpaceX总计135亿美元 主要用于发射任务而非研发补贴 [7] - SpaceX猎鹰9号重复发射10次单次成本2000万美元 仅为一次性发射的42% 重复100次可降至1600万美元 [10] SpaceX的成本控制方法 - 采用不锈钢替代碳纤维 每公斤成本从130美元降至4美元 单艘星舰节省超400万美元 [14][15] - 与特斯拉联合采购不锈钢 减少隔热罩 不喷漆减轻重量 焊接痕迹可见 [17] - 建立火箭生产流水线 制造时间从8个月缩短至1个月 目标将每公斤物资运输成本降至200美元 [28][30] 技术创新与迭代 - 星舰搭载33台猛禽二代发动机 推力达RS-25水平 单台成本百万美元 年产能365台 [18][26] - 通过AI模型模拟发动机状态 1年内推出二代发动机 减重400公斤 推力提升24% [24] - 采用计算机集群控制多发动机 借鉴互联网行业方法论 单台故障不影响整体任务 [20] 商业航天行业影响 - 全球太空公司过去十年获近3000亿美元投资 是NASA同期预算1.5倍 推动行业创新 [36] - 微型卫星公司开发重量不足1斤的卫星 降低部署成本 形成新型通讯网络 [36] - 航空发动机、军用无人机、可控核聚变等领域涌现创业公司 采用新技术颠覆传统 [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