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规模化生产
icon
搜索文档
星湖科技拟投33亿扩产优化结构 伊品生物助力扣非三连增首季超4.6亿
长江商报· 2025-06-16 08:49
核心观点 - 星湖科技拟投资不超过33亿元在黑龙江建设45万吨氨基酸及配套工程项目,预计达产后年营收或达39亿元 [2] - 公司通过收购伊品生物跻身味精三巨头之列,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5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81.61%至4.62亿元 [3] - 项目旨在优化业务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巩固行业地位 [4] 投资扩产计划 - 拟以控股子公司伊品生物为主体投资不超过33亿元建设45万吨氨基酸及配套工程项目 [4] - 项目包括年产20万吨饲料级苏氨酸和25万吨味精生产线及配套工程 [5] - 资金安排为自有资金与银行贷款各占50%,建设期预计22个月 [5] - 预计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39亿元,毛利率约10%,投资回收期约8.5年 [6] 业务结构优化 - 2024年公司饲料添加剂产品收入占比达67.69%,业务集中度高 [4] - 项目选址黑龙江可利用当地玉米主产区优势降低原材料成本 [5] - 新建项目将与现有生产基地产生协同效应,提升产能利用率 [5] 收购整合成效 - 2022年以53.76亿元收购伊品生物99.22%股权实现"蛇吞象"式扩张 [6] - 伊品生物2022-2024年累计实现扣非净利润28.42亿元,超额完成业绩承诺 [7] - 收购后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022年6.08亿元增长至2024年9.43亿元 [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4.74亿元,同比增长88.55% [8] - 扣非净利润连续三年快速增长,2024年达11.42亿元 [8] - 公司历史可追溯至1964年,1994年上市,通过两次重大收购提升市场竞争力 [6]
大圆柱卷向“低电量”市场
高工锂电· 2025-05-25 17:19
行业会议预告 - 2025高工钠电产业峰会将于6月9日在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 主办单位为高工钠电和高工产业研究院 总冠名为众钠能源 [1][2] - 2025高工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将于6月10日在同一地点举办 主办单位为高工锂电、高工储能和高工产业研究院 总冠名为利元亨 [2] 46系大圆柱电池应用进展 - 宝马确认将在第六代平台车型规模采用46系大圆柱技术 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厂商正推动其进入eVTOL领域 [3] - 大圆柱电池加速渗透PHEV和电动两轮车市场 吉利银河推出星耀8插混系列 搭载8.5kWh磷酸铁锂电池 定价11.58万元 支持60公里纯电续航 [3] - 截至2025年4月 国内新能源汽车单车平均带电量为52.9kWh 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平均带电量增长13.5%至29.3kWh [3] PHEV市场电池技术趋势 - 中创新航采用46系大圆柱方案布局PHEV市场 认为竞争核心在于价格和极致成本控制 需满足低电量下的成本与功率匹配 [5] - 中创新航顶流高功率插混电池基于46系大圆柱结构 支持铁锂和磷酸锰铁锂体系 实现15C高倍率放电 磷酸锰铁锂系列计划2025年三季度投产 [6] - 亿纬锂能判断46大圆柱在动力领域放量将由三元和铁锂并行驱动 看好铁锂大圆柱在混动市场潜力 [6] 电动两轮车市场锂电化趋势 - 两轮车市场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趋势深化 驱动因素包括消费者对续航与耐用性需求提升 以及2024年11月实施的新国标强制要求电池通过针刺测试 [7] - GGII预计2030年二轮车锂电渗透率将超40% 2024年两轮车领域大圆柱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150%至2.5GWh [7] - 亿纬锂能、比克电池等企业推动大圆柱与磷酸锰铁锂材料协同升级 提升能量密度与宽温性能 [7] 企业动态与技术突破 - 亿纬锂能OMNI全能LMX系列大圆柱电池能量密度达200Wh/kg 支持3C快充 循环寿命超4000次 成本降低30% [8] - 比亚迪弗迪电池布局大圆柱技术 推出46129 LFP电芯 覆盖两轮、三轮车等场景 并与新日、立马等品牌达成合作 [9] - 亿纬锂能2024年成为两轮车锂电池出货量首位 马来西亚圆柱工厂年产能达6.8亿只 主攻电动工具和两轮车市场 [9] 行业竞争格局 - 大圆柱电池高度标准化特性使其能快速实现规模化生产效应 成本优势是其广泛应用的核心 [9][10] - 科达利主营新能源汽车和便携式锂电池精密结构件 在国内重点锂电地区完成制造基地全覆盖 [11][12][13]
星舰成功发射,SpaceX 如何打败 NASA 的旧体系
晚点LatePost· 2024-06-07 20:03
星舰第四次发射成功返回,我们重发这篇文章。 文丨 贺乾明 李梓楠 编辑丨黄俊杰 美国东部时间 6 月 6 日,SpaceX 第四次发射星舰(Starship)太空船。飞船进入轨道,并重返大 气层,按计划落入印度洋海域。 商业公司以相对低成本提供媲美登月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商业太空探索的一次大跨越。SpaceX 计划 在后续的测试飞行中尝试平稳回收利用发射火箭,进一步降低成本。装载新发动机的第二代星舰也 在准备中。 今年 3 月,星舰首次成功进入近地轨道后坠毁, 我们发文 介绍了 SpaceX 如何建立新的研发、生产 体系,支持星舰的诞生。现在我们根据最新进展调整部分内容,重发这篇文章。 2011 年夏天,美国国会和美国宇航局(NASA)共同宣布了一个宏伟的计划:投入 180 亿美元,开 发前所未有的巨型火箭和新飞船,重整载人航天,也为之后登陆火星做准备。 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 "举国体制" 项目。国会拨巨资、政府机构(NASA)设目标,让合作几十年的 军工巨头们推进。 几个月后,NASA 从庞大的预算里拨了个零头(不到 3 亿美元)给 SpaceX、蓝色起源等四家商业公 司,让他们尝试做出能自负盈亏的载人飞船。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