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谐波减速器
icon
搜索文档
科达利大股东套现逾11亿欲再次减持 直接融资超77亿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新浪财经· 2025-07-03 17:54
股东减持与财务表现 - 股东大业盛德计划减持382.49万股,套现约4.33亿元,累计减持总金额达11.69亿元 [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0.22亿元(同比+20.46%),归母净利润3.87亿元(同比+25.51%) [1] - 毛利率22.20%(环比下滑),净利率12.77%(环比下滑),营收环比下降12.10%,净利润环比下降14.92% [1] 产能扩张与行业现状 - 2020-2023年累计募资63.55亿元,用于惠州、福建、江西等动力电池结构件项目扩产 [2] - 2025年结构件行业产能利用率仅70%,产能消化压力显著 [2] 新业务布局与研发投入 - 拓展人形机器人业务,成立科盟创新(谐波减速器)和伟达立(关节组件)两家子公司 [3] - 2030年谐波减速器全球市场空间超370亿元,旋转关节近600亿元,公司目标归母净利10亿元 [3] - 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1.54亿元(同比+16.44%),机器人业务尚处投入期 [3] 海外业务进展与挑战 - 德国、瑞典、匈牙利设3个海外基地,计划新增美国、马来西亚产能 [3] - 2024年海外收入5.7亿元(欧洲业务亏损),2025年目标收入10亿元并扭亏 [4] - 欧美市场政策不确定性及高成本为海外扩张主要挑战 [4] 市场估值与股东动向 - 公司总市值约300亿元,但大股东五年套现11.69亿元引发市场对增长可持续性质疑 [4]
丰光精密(430510)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19 16:20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和现场参观 [3][4] - 活动时间为2025年06月17日,地点在青岛胶州市上合示范区湘江路78号公司会议室 [3] - 参会单位有上海喜世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证券机构,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公司董事长李军先生和董事会秘书吕冬梅女士 [3] 半导体领域情况 - 公司半导体领域主要应用产品包括电机轴、机器人部品等,是国内少数达国际一流真空泵核心零部件生产水平的企业,产能充足,新厂区建设恒温恒湿车间保障生产,未来推进新产品和新市场开拓 [5] 人形机器人方面情况 - 主要产品是谐波减速器,2022年我国谐波减速器市场规模约21亿元,2025年有望超33亿元,到2024年底公司具备03 - 32型全系列谐波减速器量产能力,一期规划产能30万套,今年目标10万套产能 [6] 谐波减速器技术优势 - 产品在关键环节采用日系加工技术和标准,结合自身积累和经验,对标四大机器人厂商供应商为加工生产标准 [7] 并购相关情况 - 公司持续关注市场和行业趋势,将根据战略和业务需求,通过多种方式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核心技术突破等,有进展会及时披露 [8] 谐波减速器订单情况 - 谐波减速器应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公司已取得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订单 [9] 客户及业务拓展策略 - 秉承“三新”理念,加快新产品研发与布局,提升质量和开发效率,布局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精密制造领域,推进谐波减速器产业化;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稳固老客户、拓展新客户,已在美国、日本设子公司,建立全球营销中心,未来开拓海外市场 [10]
斯菱股份(301550) - 浙江斯菱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6月18日-6月1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19 16:10
主业优势 - 产品制造差异化是核心优势,打造适合商业模式的供应链和供应商体系及柔性生产线,可灵活匹配生产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缩短生产周期、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1][2] - 积累多年研发和生产经验,产品体系完善,型号多达 6,000 余种,可覆盖全球主流车型 [2] - 拥有海外全产业链工厂,斯菱泰国工厂获 IATF16949 体系证书和美国海关认可的原产地证,提升海外业务竞争力 [2][5] 谐波减速器产能规划 - 2024 年成立机器人零部件事业部,聚焦谐波减速器研发和量产,适用于多种机器人应用场景 [3] - 核心设备 2024 年底陆续到位,已达小批量生产阶段 [3] - 计划今年投资第二条产线,预计年底达产,储备产能应对未来市场需求增长 [3] 应对美国关税政策 - 斯菱泰国工厂取得美国海关颁发的原产地认证函,能满足北美市场大部分订单需求 [4] - 北美业务主要采用 FOB 模式,关税由客户承担 [4] - 产品在海外市场具不可替代性,属售后市场刚性需求,关税政策影响相对有限,将关注政策并制定应对策略 [4] 海外工厂进展 - 2024 年斯菱泰国工厂获 IATF16949 体系证书和美国海关认可的原产地证 [5] - 正在进行第三期投资,购置土地和厂房,后期计划增加设备、扩大产能,为新增市场需求做准备 [5] - 建立北美市场本地服务能力,加快主业全球化产业布局节奏 [6] 新业务柔性生产能力迁移 - 主业积累丰富柔性制造经验,具备成熟定制化生产能力 [6] - 新业务市场尚不成熟,未来将根据行业发展和客户需求调整生产,将主业定制化优势应用到新业务 [6]
科达利(002850):结构件龙头护城河深厚,赋能机器人崛起正当时
东吴证券· 2025-05-31 12: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科达利作为全球结构件龙头,盈利能力稳定表现亮眼,长期成长确定,2024 年公司收入 120 亿元,同增 14%,归母净利 14.7 亿元,同增 23% [8] - 结构件行业壁垒高,成本曲线陡峭,2025 年供需改善降价压力减弱,预计行业价格稳定年降 [8] - 公司具备技术+规模优势,成本、盈利持续领先,海外率先卡位收获在即,预计 2025 年收入可达 10 亿元并实现扭亏,2026 年海外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8] - 机器人卡位谐波减速器,定位轻量化产品,并拓展关节总成,2030 年弹性可观,有望实现 10 亿左右归母净利 [8] - 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8.8/23.2/27.9 亿元,同比+28%/+24%/+20%,分别对应 PE 为 16/13/11 倍,给予 2025 年 25 倍 PE,对应目标价 172 元,维持“买入”评级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科达利:锂电结构件全球龙头,行业地位稳固 - 公司绑定龙头迅速成长,锂电结构件国内市占率 50%,全球市占率约 30%,股权结构稳定,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高,员工以生产、技术人员为主,2024 年规模收缩,人均营收提升 [14][15][19] - 业务结构上,锂电结构件盈利持续增长,收入和毛利占比超 95%,2024 年锂电结构件收入 114.7 亿元,同比+14.0%,汽车结构件收入 5.3 亿元,同比+24.4% [21] - 经营情况方面,收入跟随行业增长,2024 年营收 120 亿元,2025 年恢复同比 20%+增长,盈利稳定表现亮眼,净利率维持 10%+,费用管理能力较强,研发费用维持 5%+ [24][28][32] 行业:结构件行业格局稳定,龙头领先优势明显 - 结构件决定电池安全性、一致性,在电池成本中占比约 8%,单 GWh 价值量在 3000 - 4000 万元左右 [34] - 需求上,预计 2025 年全球结构件市场空间约 481 亿元,未来 3 年维持 15 - 20%增长,2025 年降价压力减弱,行业恢复 20%+增长 [39][41] - 格局上,行业格局稳定,龙头全球市占率稳中有升,科达利 2024 年国内份额预计 50%+,全球份额预计 30%左右,龙头绑定头部电池厂,行业份额稳定 [42][45] - 龙头盈利显著领先,盈利水平维持稳定,行业成本曲线陡峭,龙头成本优势稳固,盈利能力领先,毛利率维持 20%+,领先竞争对手 10pct 左右 [49] 科达利:技术+成本护城河深厚,国内海外全面开花 - 客户方面,深度绑定下游大客户,为主流电池厂绝对主供,跟随行业增速增长,研发投入大,主要为模具开发费用,提前锁定下游客户 [60][65] - 技术上,公司自主掌握生产 knowhow,自动化率、生产效率、良率优势明显,技术实力领先,高端产品盖板收入占比高,造就盈利水平领先 [67][70] - 产能上,公司产能规划 250 亿+,后续扩产集中海外,规划 40 亿元+,海外锁定主流客户配套建厂,已有较多定点公告,三大基地逐步放量,预计 2025 年收入可达 10 亿+,实现扭亏为盈 [76][78] - 盈利上,2025 年降价压力减弱,预计小幅年降 2 - 3%,公司降本可对冲,成本中原材料占比较少,金属价格波动影响有限,盈利能力稳定,国内及海外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预计盈利水平稳中有升,可维持 10%+ [82][85] 机器人:加码机器人谐波减速器,技术+产品奠定公司竞争力 - 成立合资公司布局谐波减速器,押注轻量化产品性能领先,与台湾团队盟立合作切入,2025 年推出多款谐波减速器,创新点在轻量化+模块化,公司为全球首家创新运用 PEEK 材料减重的厂商,具备大客户渠道,且制造及管理能力已在结构件行业验证,看好在谐波减速器行业突围,未来 PEEK 材料降本空间可期,有望实现平价打开空间,还与伟创、盟立成立三方合资公司进军旋转关节模组,后续有向丝杠等其他零部件布局的可能性 [86][90][93][97][102][105] - 业绩弹性上,公司今年收入预计达 0.5 亿元,2026 年预计达 1 亿元,远期 2030 年谐波减速器全球空间预计 374 亿,旋转关节全球空间 588 亿,2030 年归母净利润占比有望达 20%+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