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能路云一体化
搜索文档
以技术创新破新能源车市“内卷”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1-11 17:44
行业发展趋势与驱动力 - 新能源汽车发展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 [2] - 中国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占有率已超过50% [2] - 碳中和战略推动能源结构变革,预计2035年前可再生能源占比或将超过60% [2] 技术协同与创新方向 - 需推动车能路云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五项新能源技术协同,以及氢气、智能、储能三项共性技术突破 [2] - 行业专家共识反对“内卷”,提出通过技术创新夯实基础以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5] - 重点工作包括共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需求导向的技术供给、构筑技术研发应用的安全基线等 [6] 企业技术战略与规划 - 东风奕派建议插混车型纯电续驶里程提升至300公里以上,以满足“城市纯电、长途混动”的需求 [3] - 推动产业链融合,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各充电平台壁垒,推动私桩共享 [3] - 长安深蓝汽车的原力电动技术平台第一代累计产销已突破100万台,第二代平台即将量产,在电驱效率、增程发电等方面进行升级 [3] 动力电池技术路径与标准 - 磷酸铁锂电池因寿命长、安全性好、成本低,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预计至少30年不会被替代 [4] - 需发展高比能量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2030年能量密度400Wh/kg的产品将实现产业化,2035年左右500Wh/kg产品或将落地 [4] - 固态电池是全球竞争新赛道,固液混合电池已陆续装车,全固态电池各大企业已有量产时间表 [4] - 车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工作正在推进,涵盖六大方面,近期重点聚焦材料及电芯、系统层面标准 [4]
“汽车产量第一城”桂冠旁落,深圳该担心吗|湾区观察
第一财经· 2025-10-29 22:09
统计口径变更对深圳汽车产量的影响 - 2025年起汽车产量统计口径由按“生产企业法人所在地”变更为按“生产企业实际所在地”[1] - 统计口径调整导致深圳从2025年开始在汽车产量排行榜上消失[1] - 比亚迪在全国至少设有8个整车制造厂(西安、郑州、长沙、合肥、常州、抚州、济南等)产量占比亚迪总产量绝大部分 这些产量在2025年前计入深圳名下[2] 深圳汽车产量的历史数据与变化 - 深圳汽车产量从2020年10.93万辆增长至2024年293.53万辆[2] - 2022年3月比亚迪正式停产燃油车 同年深圳汽车产量大涨至84.99万辆[2] - 2023年深圳汽车产量达173.3万辆 首次登顶新能源汽车城市 2024年蝉联“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并成为整个汽车产量第一城[2] 深圳制造业发展的资源约束 - 深圳陆域总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 约为广州的1/4 上海的1/3 北京的1/8 土地资源紧张是制造业扩张最大掣肘[3] - 实际可用于各类建设的土地已接近耗尽 腾挪空间不大[3] - 土地资源紧张及人力成本因素导致企业向外迁移或扩散 例如华为将手机终端业务放到东莞 比亚迪去全国多地开设分厂[4] 深汕合作区的战略布局 - 深汕合作区面积468.4平方公里 作为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重要支点[4] - 比亚迪深汕汽车工业园一期已于2022年9月底投产 二期全面达产后总产能将突破150万辆/年 成为比亚迪全球最大出口基地[4] 深圳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发展路径 - 深圳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协同”模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5] - 华为通过输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全栈解决方案及供应零部件 与国内十余家车企合作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相当话语权[5] - 产业竞争不一定聚焦制造环节 深圳可发挥在研发、高端制造、海外市场、资本等方面优势 进占产业链上游获取更高溢价[5] - 深圳目前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 并在“十五五”规划提及的多个未来产业领域已有布局和优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