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钱学森之问
icon
搜索文档
今天,我们怎样回答“钱学森之问”
人民日报· 2025-08-10 15:56
教育发展 - 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1%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1 34% [2] - 20年来推进书院制 学分制 导师制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拔尖计划""强基计划" [2] - 开发新工科 新医科 新农科 新文科体系化建设 [2] 科技创新 -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铁基高温超导等重大创新成果涌现 [2] -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 梦想号探秘大洋 深中通道建设 南极秦岭站建立等创新项目推进 [2] - 从智能芯片开发到大国重器锻造 前沿科学理论突破与关键技术应用革新需求迫切 [3] 人才培养 - 需从唯分数论转向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 破除成果数量堆砌 用多元标准衡量人才 [4] - 吸收国际先进办学经验 以全球视野扎根中国办大学 [4] 教育理念 - 教育需改良土壤而非急于摘果 培育人才成长生态 [4] - 不再执念"何时出大师" 而是深耕人才涌现的土壤环境 [4] - 钱学森手稿4015页象征4015个日夜的科研历程 激励青少年创新精神 [1]
今天,我们怎样回答“钱学森之问”(教育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8-10 06:11
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 - 钱学森图书馆展示4015页手稿象征归国后主持"两弹结合"试验的4015个日夜 激发青少年创新意识 [1] - 2005年"钱学森之问"直指中国教育缺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模式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21% 研发经费占GDP1.34% [2] - 20年来推进书院制/学分制改革 实施"拔尖计划""强基计划" 新工科/新医科等学科体系化建设取得进展 [2] 国家创新生态建设 -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等重大成果涌现 嫦娥六号/梦想号/深中通道/南极秦岭站等工程体现创新突破 [2] - 当前需从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 强化教育对智能芯片/大国重器/前沿理论的支撑作用 形成人尽其才局面 [3] - 综合国力提升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 需以更开放姿态吸收国际办学经验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4] 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 教育理念从唯分数论转向全面发展 注重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鼓励标准答案外的创新 [3] - 改革评价体系破除成果数量堆砌 通过多元标准为杰出人才成长创造土壤 [4] - 教育证明题需改良人才成长土壤 通过长期培育实现人才辈出 而非追求短期大师产出 [4]
何以杭州:大国创新
36氪· 2025-05-07 07:16
杭州科技创新现象 - "杭州六小龙"的崛起颠覆了中国科技创新的传统认知,并刷新国际对中国企业创新的看法 [1] - 杭州通过超前布局和创新生态构建,成为全球关注的创新标杆城市 [1][6] - 从《黑神话:悟空》到DeepSeek,杭州涌现出多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象级产品 [1] 李约瑟难题与历史背景 - 李约瑟难题探讨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但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2][3] - 中国在19世纪上半叶前,陶瓷、丝绸等技术代表全球最高生产力 [2] - 欧洲在吸收多文明成果后开启科学革命,而中国处于科技发展的历史下行周期 [3]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历程 - 中国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走过百年模仿创新之路 [4] - 加入WTO后,"中国制造"经历从廉价代名词到自主创新的转型 [4] -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创新力排名第11,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 [4] 杭州的创新模式 - 杭州树立"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目标,超前布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 [7][8] - 建立创新容错机制,注重未来赛道卡位和高密度产业生态圈建设 [8] - 采用"青年发展型"城市策略吸引人才,推动科研成果在地转化 [8] 杭州的政府与企业互动 - 杭州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发展耐心资本,包容失败 [8][9] - 打破传统招商思维,用场景培育产业,打造"超级孵化器" [9] - 坚持"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服务理念 [9] 国家政策与宏观背景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创新作为发展核心,部署重大科技改革举措 [10] -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12]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2] 全球科技竞争格局 - 全球科技创新重心向亚太倾斜,中国贡献日益重要 [4][12] - 大国竞争加剧,各国强化创新刺激政策,争夺科创资源 [12] - 中国以自主创新突破西方技术霸权,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5] 杭州经验的启示 - 杭州的成功源于颠覆性创新路径,而非简单资源堆积 [6][11] - 其他城市需结合自身优势,避免生搬硬套杭州模式 [12] - 创新型城市是科技强国的战略支点,需构建"创新雨林"生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