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本位
icon
搜索文档
研客专栏 | 沪银历史新高:上涨只需要一个理由?
对冲研投· 2025-06-10 18:57
白银市场近期表现 - 沪银期货价格创上市以来新高,国际白银ETF连续增仓,欧美降息预期抬升叠加宏观市场情绪转暖提振白银工业属性,沪银表现强于黄金,金银比小幅修复 [1] - 此前黄金屡创新高导致白银被低估,金银比一度逼近105(历史均值60-80),随着避险情绪升温,白银成为"价值洼地",资金涌入推动补涨,金银比回落至90 [1] - 全球最大白银ETF持仓量持续增加,CFTC净多头持仓攀升,显示资金对白银强烈的看涨情绪 [1] 铂金市场对白银的联动影响 - 近期铂金价格向上突破近两年震荡区间,在黄金大牛市运行中,当金铂比拉大到一定程度时,白色贵金属出现脉冲式补涨是常态 [1] - 2025年5月伦敦铂金周与会者乐观情绪催生上涨行情,类似2024年5月但涨幅更大,白色贵金属和铜快速拉升时金价表现疲弱,通过修复金银比为后续金价上涨提供合理比值基础 [3] 全球货币体系变化与白银避险属性 - 2025年全球货币体系深刻变化,美元霸权遭遇挑战,特朗普政府政策导致全球美元回流美国,美元流动性减少且面临"特里芬难题"升级版,削弱美元信用 [3] - 投资者对美元信心下降转向避险资产,白银作为传统避险资产之一受青睐,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升贵金属避险吸引力 [3] - 白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避险资产或货币替代品,因其工业属性和历史价格波动过大,不适合作为结算货币 [3] 白银货币历史与稳定性 - 19世纪前许多国家奉行银本位或复本位制,中国1935年前实行银本位,美国19世纪实行金银复本位(16:1比例),西班牙银元曾是拉美贸易国际通用货币 [4] - 历史显示银本位稳定性不及金本位,随着主要强国改采金本位(如英国1717年、德国1873年),白银价格相对黄金持续走低,坚持银本位的国家面临本币贬值和经济动荡 [4] - 1930年代"中国白银风潮"案例表明,当多数经济体采用更稳定结算标准时,逆势坚持银本位的国家会遭受巨大压力,白银作为国际结算货币难以长期与黄金抗衡 [5] 贵金属上涨的底层逻辑 - 黄金上涨的长期驱动来自货币信用对冲主线,中短期是对未来通胀增长及地缘冲突计价,全球央行增持黄金替代美元推动长周期中枢向上,为白银上涨奠定基础 [5] - 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形成利空,美国经济数据超预期好转或通胀压力回升可能导致延迟降息,美国稳定币法案推进可能改变白银投资需求结构 [5] - 地缘政治冲突缓和或贸易摩擦缓解会使避险情绪降温,减少白银避险需求影响价格走势 [5]
白银:中国近代货币变革的缩影——读《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1873~1937》
上海证券报· 2025-06-09 02:07
中国白银货币体系的演变 - 19世纪末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白银使用国面临币制杂乱问题,全国存在至少170种不同银两标准,每次交易都是"智慧的较量"[6] - 1808-1850年中国白银外流3.84亿美元,1856-1886年又有6.91亿墨西哥银元流入,加剧货币主权问题[6] - 1901年《辛丑条约》要求以黄金价格结算赔款,使清政府承担白银贬值带来的额外汇率风险[7] 晚清至民国的货币改革尝试 - 张之洞在广东率先铸造"龙洋"但成色不足未能广泛流通,1911年国内流通银元中一半是墨西哥"鹰洋"[8] - 1914年《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制,"袁大头"银币迅速占据市场主导,1924年在9.6亿流通银元中占7.5亿[9] - 梁启超认为金本位制在中国水土不服,马寅初建议禁止白银进口以稳定货币[10] 国际势力对中国货币体系的影响 - 列强银行在中国大量发行不受监管的货币,如汇丰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华银行等[12] - 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对中国影响力最大国家,日本也通过"天羽声明"展现对华货币野心[13] - 1934年美国《托马斯修正案》推高国际银价导致中国年流出白银1.8亿两,日本同时大肆收购走私白银[13] 白银货币的终结与法币改革 -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取消不同银两记账单位确立银本位制,但1933年后白银外流加剧[13] - 全球白银产量高企但中国市场出现"钱荒",导致通货紧缩和出口受挫[14] -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脱离银本位制改用法币,但未能挽救金融体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