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搜索文档
撕碎迷茫、脱颖而出、赢在起跑线?——“焦虑生意”盯上准大学生的钱包
新华网· 2025-08-12 13:45
高考后准大学生服务市场 - 面向准大学生的"过渡"夏令营和"大学陪跑"服务兴起,主打自我提升和提前规划,收费达万余元 [1][4][6] - 服务内容包括情商表达、职业规划、模拟竞选、企业参访等,承诺帮助学生"预判大学雷区" [5] - 机构通过微信群提供持续陪跑服务,推送实习资源、比赛信息及考试资料 [6] 家长态度与市场需求 - 家长对高价服务看法分化,部分认为机构利用焦虑营销,部分认可其资源整合价值 [7] - 机构通过筛选优秀案例宣传效果,但实际成效难以量化,存在信息差营销 [7][10] - 部分服务隐含二次消费,如推荐比赛后推销4990元培训课程 [8] 高校免费资源对比 - 高校提供免费职业规划课程及一对一指导,覆盖大一至大四,含专业导论和性格分析工具 [9] - 学校平台可获取独家实习和比赛信息,辅导员比机构更了解学生需求 [9][10] - 高校教师指出机构服务填补了学校个性化规划的空白,但需警惕噱头式营销 [10]
张雪峰现象:一场关于流量、教育与选择焦虑的投影
新浪财经· 2025-08-04 15:11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达到10.9亿元 超过九成考生有意愿寻求专业帮助[4] - 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推行 通过"3+3"或"3+1+2"选科模式取代传统文理分科 显著提升志愿选择自由度与匹配精度[3] - 志愿填报复杂度几何级数上升 面对数十甚至上百个志愿选项 学生和家长需求应运而生[3] 公司业务与商业模式 - 峰学蔚来主营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旗下项目梦想卡和圆梦卡2025年售价分别为12999元和18999元 较去年各上涨1000元[9] - 业务从志愿填报拓展至教辅、研学、内容制作等多个方向 团队规模扩展至数百人[10][11] - 公司推行"上四休三"工作制 设立寒暑假 每月三天小长假 且不设KPI考核[10] 创始人特质与竞争优势 - 创始人通过人工整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所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 建立系统化院校认知体系[4] - 新员工需在一周内掌握14个学科门类、100多个一级学科、500多个本科专业的分类标准[4] - 公司强调人工服务价值 认为人生规划问题不存在基于算法的标准答案[5] 品牌影响与战略方向 - 创始人个人品牌效应显著 短视频片段病毒式传播频登热搜 但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确定性[9] - 公司推进"去张雪峰化"战略 通过图书、网剧等内容产品沉淀品牌价值[9] - 创始人2014年即关注高考改革潜力 2016年判断短视频将重塑信息获取方式 体现商业嗅觉[9] 行业竞争与挑战 - 信息差随入局者增多迅速缩小 人工智能崛起和大公司进场引发替代担忧[4] - 志愿填报服务需应对情绪疏导等非标准化需求 例如曾花费两小时安抚高考失利考生[5]
“焦虑生意”盯上准大学生的钱包
北京晚报· 2025-07-05 09:05
高考后"准大学生"服务市场现状 - 高考志愿填报结束后至大学开学前,针对"准大学生"的各类培训服务迅速涌现,包括"过渡夏令营"和"大学陪跑"等服务,主打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和提前适应大学生活 [1] - 这些服务通过"撕碎迷茫""赢在起跑线"等宣传语制造紧迫感,收费可达万余元 [2][3] - 服务内容包括情商语言表达、学业职业规划、模拟竞选、企业参访等,承诺帮助学生"预判大学雷区,收获通关秘籍" [3] 商业模式分析 - 机构通过微信群推送免费信息吸引客户,如学习网站汇总、暑期计划表等,但进阶服务需付费 [2] - 除夏令营外,还提供大学期间的"陪跑"服务,包括实习资源推送、比赛信息、考试资料等,收费达万余元 [3] - 部分机构存在隐性收费,如先推送"0基础"比赛信息,后推销4990元的专项培训课程 [5] 市场需求与家长态度 - 全国多个城市已出现此类服务,反映出一定的市场需求 [4] - 家长态度分化:部分认为能帮助孩子"少走弯路",部分质疑大学生是否需要手把手指导 [4][5] - 机构通过展示"逆袭"案例(如二本学生考入名校研究生)来吸引家长 [4] 高校提供的同类服务 - 高校普遍提供免费的职业规划课程,如北京物资学院从大一到大四开设相关课程 [6] -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一对一专业指导服务,包括性格分析、兴趣分析等 [6] - 学校官方平台会推送实习、比赛等信息,且部分资源为"独家"面向本校学生 [6] 行业争议与专家观点 - 有高校教师认为此类服务填补了学校无法提供个性化指导的空白,类似于"卖信息差" [7] - 但需审慎辨别服务质量,避免被噱头吸引 [8] - 专家建议学生优先利用学校免费资源,打好专业基础比过早职业规划更重要 [6]
高考志愿填报乱象呼唤更专业的数据服务
南方都市报· 2025-06-30 23:47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行业现状 -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呈现泛滥态势,合法机构以"科技公司"名义收费,同时混杂大量不明来源的网络博主提供收费服务 [1] - 市场乱象丛生,部分考生和家长过度依赖网红效应和"AI智能"噱头,导致付费后服务质量不达预期 [1] - 部分服务存在严重问题,宣扬缺乏长远眼光的短期功利选择,使考生丧失对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 [1] 市场需求与痛点 - 由于家庭和考生更关注就业前景,学校、专业及行业发展信息需求旺盛,催生新的咨询服务市场 [1] - 咨询服务试图填补考生与专业/行业/就业间的信息鸿沟,但信息差弥合难度大,需高度专业性支撑 [1] - 当前市场缺乏监管和行业规范,收费服务处于"裸奔"状态,劣质服务充斥市场,优质服务稀缺且高价 [2] 行业标杆案例分析 - 张雪峰凭借对高校专业和就业状况的专业研究成为网红,其服务虽具功利性但有效降低家庭教育投资风险 [2] 行业解决方案建议 - 需建立开放数据服务平台整合高校录取数据、就业率、学术研究成果等公开信息 [2] - 平台可开发免费/付费综合服务,包括专业排名、师资成就、就业趋势分析及行业预警等功能 [2] - 引入AI工具提升平台数据整合与信息提取效率,提供更专业、低价且便捷的服务替代现有杂乱市场 [3]
高考社会认知调研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6-24 21:33
高考决策与社会认知变革 - 学科选择日趋理性,应届生以就业前景为首要考量(39.33%),交叉学科(如AI)吸引力提升 [1][4] - 高考后消费市场潜力大,旅游(77.82%)与电子产品(62.46%)为主要开支 [12] - 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学校老师(45.67%)与官方平台(45.33%)并重,短视频/直播平台(34.5%)崛起 [14] - 志愿填报服务付费意愿高,AI填报获28.17%支持但存信任痛点 [19][23] 学科选择趋势 - 应届生热门专业为工学(16.67%)、经济学(14%)和管理学(12%),往届生当年更倾向工学(30.67%)和管理学(16.33%) [4] - 90.33%往届生表示可能重新选择学科,交叉学科(15%)、经济学(13.33%)和医学(11.33%)为意向方向 [7] - 重新选择主因包括社会趋势变化(40.22%)和学科前景了解不足(36.9%),就业前景(42.8%)成关键考量 [8] 高考后消费行为 - 68%考生计划旅游,66.33%选择休息放松,66%准备学习驾驶等新技能 [12] - 消费预算集中在1001-3000元(40.33%)和3001-5000元(32.67%) [12] - 旅游、娱乐消费和电子产品为三大花费领域,占比分别为77.82%、63.82%和62.46% [12] 信息获取与志愿填报服务 - 55.5%受访者希望通过在校生/毕业生真实评价获取信息,52.5%认可大数据工具 [14] - 24.5%受访者"非常愿意"付费填报服务,56.17%"视情况而定",应届生付费意愿(38%)显著高于往届生(11%) [19] - 57.5%认为机构内容"有参考价值但不能全信",25%认为"有帮助" [14] AI填报工具应用 - 28.17%支持AI填报,58.67%持审慎态度,应届生接受度(40%)高于往届生(16%) [23] - 主要担忧包括"仅能作为参考"(58.67%)、"存在风险"(7.67%)和加剧焦虑(3%) [23] 高考社会认知 - 90.84%受访者认为高考"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86%认为"比较公平"或"非常公平" [27] - 备考支持主要来自学校老师(66.17%)和家长(49.33%),高考最大影响为培养抗压能力(43.5%)和决定职业方向(43%) [27] 行业机会与建议 - 教育机构需加强前沿学科(如AI)指导,对接社会需求 [11] - 旅游、电子产品及技能培训行业可针对考生推出定制化产品 [15] - 志愿填报服务机构需提升内容专业性与个性化,官方平台应增强互动性 [18][22] - AI填报技术需提升算法透明度,政策引导避免误导考生 [32]
张雪峰又“退网复播”,他是高考路上的收费站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1 11:56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 - 张雪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价格从11999元/17999元涨价至12999元/18999元,20分钟内售罄,去年3小时收入达2亿元[3][4] - 行业市场规模过去十年增长10倍,全国现存1300多家相关企业,70%集中在河北[5][30] - 新三板公司旭德教育一对一咨询毛利率78.3%,百年育才规划咨询毛利率达89.34%[31] 政策演变与填报机制 - 填报机制从梯度志愿(志愿优先)转向平行志愿(分数优先),2008年后普及降低掉档风险[11][12] - 新高考模式下可填报志愿数量激增:辽宁可填112个专业,四川理论最多可填270个专业志愿[14][15] - 内蒙古取消实行20年的动态排名机制,2025年起全面改为平行志愿模式[8][9] 专业选择与产业关联 - 高校本科专业数量从309种增至845种,但985/211院校数量保持115所不变[16][17] - 专业选择与产业景气周期存在4年滞后性:2011年计算机被列为红牌专业,2012年土木工程受追捧,2022年新能源材料反成热门[24][25] - 行业人才定价取决于两大特征:持续盈利能力(如互联网大厂)和阶段性短缺(如2012年深度学习领域)[26] 商业模式与用户心理 - 典型服务包含基础信息扫盲和分数匹配方案,客单价近2万元但效果验证周期长达4年[32] - 填报复杂性催生信息差:新高考"专业+院校"模式取消调剂环节,"院校专业组"模式允许组内调剂[16] - 用户付费本质是消除不确定性焦虑,类似"封闭期4年的理财产品"购买行为[27][32]
张雪峰是人生路上的收费站
创业邦· 2025-06-18 11:13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发展 -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规模过去十年增长十倍[4] - 张雪峰团队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定价分别为12999元/18999元 较2022年涨价1000元 20分钟内售罄[3] - 行业头部企业毛利率惊人:旭德教育一对一咨询业务毛利率78.3% 百年育才规划咨询业务毛利率达89.34%[25] 高考志愿填报机制演变 - 填报机制经历两次重大变革:1995年从估分报志愿转向知分报志愿 2008年从梯度志愿转向平行志愿[7] - 新高考模式下志愿数量激增:辽宁采用"专业+院校"模式可填112个志愿 四川"院校专业组"模式最多可填270个专业志愿[11] - 内蒙古施行近20年的动态排名机制2025年废止 改为平行志愿模式[7] 专业选择与产业周期错配 - 高校本科专业数量从309种增至845种 但专业增减调整频繁导致信息差扩大[13] - 典型案例显示专业选择滞后产业周期:2011年计算机被列为红牌专业 但2010年后成为高附加值产业核心[18][20] - 产业影响高校专业设置:2017年电竞热催生60多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但2022年行业首次出现收入下滑[20] 行业竞争格局与商业模式 - 全国现存1300多家志愿填报企业 近70%集中在河北[24] - 典型服务模式包含基础信息扫盲和分数匹配方案 客单价最高达18999元[26] - 行业技术门槛主要体现在信息整合能力 但服务效果存在四年延迟验证的特性[26] 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 决定人才定价的核心要素是产业盈利能力和阶段性人才短缺 典型案例显示比亚迪2022年营收4000亿元后吸引800名清北毕业生[21] - 专业权重超过学校:过去十年大学数量增400所但985/211院校保持115所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未扩容[12] - 行业上升期创造人才紧缺窗口 如2012年后深度学习突破导致算法人才供给严重不足[21]
张雪峰是人生路上的收费站
36氪· 2025-06-17 18:08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分析 市场规模与商业机会 -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价格显著上涨,张雪峰直播间两档服务(11999元/17999元)去年售出2万个名额,今年涨价1000元后20分钟内售罄[4] - 行业市场规模过去十年增长十倍,新三板公司旭德教育一对一咨询业务毛利率达78.3%,百年育才规划咨询业务毛利率高达89.34%[35] - 全国现存1300多家相关企业,近70%集中在河北,反映高考大省需求集中[34] 政策与机制演变 - 志愿填报机制经历两次重大变革:1995年从估分报志愿转向知分报志愿,2008年从梯度志愿转向平行志愿[10] - 新高考模式下志愿数量激增:辽宁可填112个专业志愿,四川理论最多可填270个专业志愿(45个院校组×6个专业)[14] - 内蒙古取消实行20年的动态排名机制,2025年起全面采用平行志愿模式[9] 行业供需矛盾 - 高校专业数量从309种增至845种,但985/211院校数量保持115所不变,导致专业选择权重超过学校[16] - 专业设置滞后产业需求,如2011年计算机被列为红牌专业,但随后十年成为高附加值产业核心[24] - 产业波动影响专业热度,2017年60多所高校开设电竞专业,但2022年行业首次出现收入下滑[25][26] 人才定价机制 - 高薪岗位集中于两类企业: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互联网大厂(如比亚迪2022年营收4000亿后吸引800名清北毕业生)和新兴技术领域公司[27] - 行业上升期创造阶段性人才紧缺,如2012年后深度学习研究者供给不足推高薪资[28] - 专业选择与行业景气错配现象普遍,如2012年金融专业毕业生遭遇银行业降薪,材料专业反而受益新能源投资热潮[25] 信息不对称催生服务需求 - 新高考模式下"专业+院校"和"院校专业组"两种填报体系大幅增加复杂性,咨询机构通过信息整合创造价值[14][16] - 头部机构服务内容集中于规则解读(如18999元套餐含基础扫盲和填报方案),但效果验证周期长达四年[37] - 专业认知偏差普遍存在,如轻化工程(造纸)等名称迷惑性专业加剧信息差[17]
张雪峰是人生路上的收费站
虎嗅APP· 2025-06-17 08:11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分析 市场规模与商业价值 - 张雪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去年定价11999元/17999元 2万个名额售罄 3小时收入达2亿元 今年同款服务涨价1000元 上架20分钟后大部分省份售罄 [3] -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规模过去十年增长十倍 行业呈现爆发式扩张 [3] - 新三板公司旭德教育一对一咨询业务毛利率78.30% 百年育才规划咨询业务毛利率高达89.34% 显示行业盈利能力强劲 [25] 政策与机制演变 - 高考志愿填报机制经历两次重大变革:1995年从估分报志愿转向知分报志愿 2008年从梯度志愿转向平行志愿 [6] - 平行志愿模式下实行分数优先原则 高分考生即使第6志愿也优先于低分考生第1志愿 显著降低掉档风险但增加填报复杂度 [7] - 内蒙古取消实行20年的动态排名机制 2025年起全面切换平行志愿模式 消除"占座"等投机行为 [6] 新高考制度影响 填报模式变革 - 新高考形成两种主流模式:"专业(类)+院校"(辽宁可填112个专业志愿)和"院校专业组"(四川最多可填270个专业志愿) [10] - 专业权重超越学校 因985/211院校数量保持115所不变 而高校本科专业从309种增至845种 信息差持续扩大 [11][12] 行业结构性矛盾 - 专业选择与产业景气周期错配 计算机科学2011年被列为红牌专业 但2010年后催生智能手机/AI等高附加值产业 [18] - 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产业需求 如2017年60多所高校开设电竞专业 但2022年行业首次出现收入下滑 [18][6] 人才供需与产业关系 定价权转移 - 人才定价权由产业端掌握 高薪岗位集中于两类企业:持续盈利公司(如互联网大厂)和技术变革期新锐企业(如2012年后的AI领域) [20][21] - 比亚迪2022年营收4000亿元 净利润增长449%后 次年吸引800名清北毕业生 反映产业周期对人才流向的直接影响 [21] 职业路径不确定性 - 志愿选择实质是4年封闭期"投资" 2012年选择金融专业者2016年面临银行降薪 而同期材料专业受益新能源补贴爆发 [18] - 行业上升期创造阶段性人才紧缺 如深度学习研究者2012年后供不应求 但早期因不被看好导致供给不足 [21] 咨询服务行业生态 市场格局 - 全国现存1300多家高考志愿填报企业 近70%集中于河北 显示地域集中特征 [24] - 典型服务模式包含基础信息扫盲(如报考规则)和分数定制方案 客单价高达18999元但效果验证周期长达4年 [27] 需求本质 - 服务核心价值在于消除信息不对称 但咨询师专业资质存疑 部分从业者前职为保险销售 [27] - 焦虑驱动消费 志愿填报成为"改变命运的最后选择权" 催生安慰剂效应 类似烧香拜佛的心理补偿机制 [27][28]
张雪峰是人生路上的收费站
虎嗅· 2025-06-16 22:21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 - 张雪峰直播间去年推出11999元/17999元两档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万个名额迅速售罄,3小时收入达2亿元[1] - 今年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000元,上架20分钟后大部分省份售罄[2] -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规模过去十年增长十倍[3] 行业商业模式与盈利 - 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超1300家,近70%集中在河北[39] - 旭德教育一对一咨询业务毛利率达78.30%,百年育才规划咨询业务毛利率高达89.34%[40] - 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报考规则/专业/院校信息扫盲和分数匹配方案制定,客单价高达18999元[43] 高考志愿填报机制演变 - 从梯度志愿转向平行志愿(2008年后),录取逻辑从"志愿优先"变为"分数优先"[10][12] - 新高考模式下可填报志愿数量激增:辽宁可填112个专业,四川理论最多可填270个专业志愿[15] - 专业权重超过学校,高校本科专业从309种增至845种,信息差扩大[17][18] 专业选择与就业市场关系 - 专业热度滞后产业发展,2011年计算机被列为红牌专业,后随移动互联网爆发成为高薪领域[26][27] - 行业景气周期影响就业,2012年学金融者2016年遇降薪,同期材料专业毕业生赶上新能源投资热潮[28] - 产业需求驱动高校专业设置,2017-2020年60多所高校开设电竞专业,2022年行业首次下滑[29] 人才供需与行业特征 - 高薪岗位集中于两类企业:持续盈利的互联网大厂和技术变革期的新兴产业[31][32] - 比亚迪2022年营收4000亿元,净利润增长449%,次年吸引800名清华北大毕业生[33] - 深度学习领域2012年后爆发,因前期供给不足形成人才紧缺窗口期[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