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高考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史上最难填报季」终于过去,填完不后悔的专业真的存在吗?
后浪研究所· 2025-07-16 17:01
高考志愿填报现状与痛点 - 2024年山东考生花费5499元请规划师却遭遇96个本科志愿全滑档事件引发热议[1] - 志愿填报数量激增:四川院校+专业组模式最多达270种组合 辽宁专业+院校模式可填112个志愿[14] - 考生准备情况:86%会提前做规划 仅13.97%完全不做准备[15] - 信息关注度断层:70.74%关注全省排名 63.76%研究批次规则 但仅30.13%查阅招生章程[17] 志愿填报历史演变 - 1950-1990年代实行考前盲填 仅3-5个志愿且依赖估分[4] - 1990年代改为考后估分填报 仍存在高分低录风险[5] - 2002年湖南首创平行志愿 2008年全国推广 实现知分精准匹配[8][10][11] 考生决策行为分析 - 学校认可度成硬通货:超40%优先考虑985/211 74%将综合排名列为首要因素[30][31] - 专业选择动机:个人兴趣与就业前景双主导 家庭意见仅占14.41%[33] - 城市选择偏好:59.8%倾向经济发达地区 北京上海深圳聚集49家世界500强[34] 高校专业调整趋势 - 专业撤销量五年增5倍:2020年518个 2024年1428个 涉及广播电视学等传统热门[36][37] - 工科持续领跑:计算机科学5年4次登顶 2024年前五中占4席(含人工智能、电气工程)[39] - 文科边缘化:仅法学稳居前三 英语/汉语言文学跌出前十[40] 志愿填报服务市场 - 市场规模十年扩7倍:从2016年1.3亿增至2026年9.5亿[27] - 头部机构收费达17999元 2025年名额提前售罄 行业现存1800余家企业[27] 高校招生新动态 - 2024年高考人数1335万 7年来首降 双一流高校扩招2万人[45] - 地域热度变迁:东部高校崛起 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成新晋热门[42][43]
留给文科生的路,不多了
投资界· 2025-07-09 11:31
文科生专业选择困境 - 文科生专业选择范围显著窄于理科生 新高考模式下"物理+化学+X"组合专业覆盖率达95%以上 而历史类考生覆盖率均低于50% [4] - 高校出现文科专业撤销潮 复旦大学将文科招生比例从30%-40%缩减至20% 2025年人文社科名额仅776人 四川大学2024年一次性撤销31个文科专业 [9] - 湖南省历史类本科线三年累计上涨18分 特殊类型控制线上涨21分 分数线持续攀升加剧竞争压力 [10] 信息筛选与决策挑战 - 志愿填报前信息筛选重要性堪比"第二次高考" 考生通过社交媒体、高校直播间等多渠道获取碎片化信息 [5][6] - 互联网信息存在严重主观偏差 未经分析的"劝退"言论增加决策难度 考生需转向系统性深度解析 [12][14] - 高校信息披露不充分 招生宣传回避关键问题 考生需交叉验证多条信息才能获取准确情报 [15][16] 代际观念冲突 - 家长倾向依赖报考机构等"权威"渠道 易陷入焦虑营销 咨询费用高达上万元 [18] - 职业规划存在根本分歧 长辈推崇考公、师范等稳定路径 年轻一代更关注个人兴趣与发展空间 [19][21] - 财会等"好就业"专业与法学、社会学等兴趣专业形成对立 数学门槛进一步限制选择 [20][21] 文科价值与理想坚守 - 法学教授指出文科对社会运转不可或缺 法律、经济、文学艺术构成文明基石 [23] - 部分考生坚持选择社会学、法学等专业 希望通过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象并推动变革 [24][25] - 行业景气度存在周期性变化 当前冷门专业可能在未来迎来价值重估 [24]
高考AI填志愿“平替”张雪峰,靠谱吗?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3 12:29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概况 - 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35万人,志愿填报需求庞大[1] - 考生面临2000余所高校和1000多个专业的选择困境,互联网热梗加剧焦虑[2] - 志愿填报辅助服务需求旺盛,包括AI工具和线下机构两类主要形式[4] AI志愿填报工具发展现状 - 百度数据显示2023年6月25日单日超1000万用户使用AI志愿助手[5] - 主流AI工具可秒级生成志愿方案,如夸克系统能提供600所高校或4000个专业的选择[7][9] - 市场主要分为三类产品:互联网巨头推出的免费工具(夸克、百度等)、数据服务企业的付费产品(98-980元)、教育部官方免费平台[9][11] 传统志愿填报机构运营情况 - 头部机构如张雪峰服务定价11999-17999元,2023年2万个名额迅速售罄,2024年涨价后仍供不应求[14] - 新东方提供6590-7500元不等的服务套餐,包含多次面谈但"不包过"[15] - 行业存在良莠不齐现象,部分规划师仅接受短期培训即上岗[16] 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 - "3+3"/"3+2+1"选科模式取代文理分科,使专业限制条件更复杂[20] - 志愿数量大幅增加,如辽宁从36个增至112个,贵州达96个[22] - 政策复杂性催生辅助服务需求,尤其对资源匮乏家庭更具吸引力[26][27] AI工具的优势与局限性 - 优势:快速生成志愿表、减少信息差、实现技术平权[28][30] - 局限性:不同系统结果差异大(录取率预测从29%到99%不等),数据质量和模型可靠性存疑[31][33] - 建议多工具交叉验证,结合人工调研,仅作为辅助而非决策工具[35] 志愿填报方法论 - 排除法:先剔除明确不考虑的选项[36] - 打分法:按权重对剩余选项评分排序[37] - 择校策略:高分考生优先学校声誉,普通分数考生侧重专业与就业匹配度[38] 行业发展趋势 - AI工具渗透率快速提升但无法替代人工服务[35] - 技术普惠性帮助资源匮乏家庭缩小信息鸿沟[27] - 终身学习能力比单一志愿选择更重要[41]
必看!今年高考志愿填报有变化!超详细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23:37
新高考改革进展 - 2025年新高考改革新增四川、河南等8个省份落地,全国已有29个省份实施新高考 [2] - 新高考普遍采用平行志愿模式,志愿数量从24个到112个不等,大幅提升考生选择空间 [2] - 志愿填报单位从单一高校变为"院校专业组"或"专业+院校"捆绑模式,增强专业匹配度 [2] 平行志愿机制特点 - 平行志愿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投档,考生最多仅有一次投档成功机会 [4] - 相比传统顺序志愿,平行志愿显著降低滑档风险,但未完全消除(如考生填报志愿全部被高分考生占满时仍会滑档) [5][6] - 普通本科批和高职批已普遍采用平行志愿,考生需合理分配"冲稳保"志愿结构 [5][6] 两种主流志愿模式对比 - **专业+院校模式**:7省实施(如辽宁112个志愿/青海96个),优势为专业选择自由度极高,但冷门专业易遇招生困难 [8][9] - **院校专业组模式**:21省实施(如北京30个志愿/四川45个),每组含相近专业且选科要求一致,减轻选择压力但需服从调剂 [9][10] - 河南为混合模式案例:本科批用48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提前批用64个专业+院校志愿,需区分填报逻辑 [11][12] 志愿填报策略争议 - **学校优先派**:认为本科教育趋向通识化,名校资源(如转专业机会、校风氛围)比具体专业更重要 [14] - **专业优先派**:建议聚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就业强势专业,新高考通过大类招生(如北交大5个理工类招生专业类)平衡两者矛盾 [15] - 批次合并趋势下(如取消一本二本划分),更需科学规划"冲稳保"志愿梯度 [16]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是否服从调剂、选高校还是选专业?|「教」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9:37
新高考改革进展 - 2025年新高考改革新增四川、河南等8个省份落地 全国已有29个省份实施新高考[1] - 新高考普遍采用平行志愿模式 志愿数量从24个到112个不等 大幅提升考生选择性[1] - 平行志愿模式将院校与专业(组)捆绑 提升考生兴趣志向与录取专业契合度[1] 志愿投档模式差异 - 平行志愿采用"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 考生最多只有一次投档成功机会[2][3] - 顺序志愿采用"志愿优先、遵循分数"原则 第一志愿至关重要 被称为"拼志愿"[3] - 平行志愿显著降低滑档风险 但未完全消除 考生仍需合理设置"冲稳保"志愿结构[5] 新高考志愿填报方式 - 7省份实施"专业+院校"模式 辽宁最多可填112个志愿 青海为96个[6][7] - 21省份实施"院校专业组"模式 北京本科普通批最多填30个志愿 四川45个 云南40个[7] - 河南同时采用两种模式 本科批设48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提前批设64个"专业+院校"志愿[9] 志愿填报策略争议 - 部分专家主张优先选学校 认为本科教育趋向通识教育 学校资源比专业更重要[11][12] - 另有观点建议专业优先 推荐选择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热门专业[12] - 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实施大类招生 全国普通批次理工类仅设5个招生专业类[12] 录取批次调整影响 - 新高考合并本专科录取批次 大量高校聚集在同一批次 增加志愿填报复杂度[13] - 院校专业组模式下需注意专业调剂风险 退档可能导致从本科批降至专科批[8] - 考生需提前熟悉不同省份的志愿模式差异 避免混淆填报逻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