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隐私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谷歌们的“街拍功能”,真是偷拍外挂吗?
虎嗅· 2025-07-25 15:39
小米手机街拍模式争议 - 小米手机"街拍模式"被曝可在熄屏状态下通过长按音量下键连拍或录像 引发隐私安全争议[1] - 该功能最早随2016年MIUI 8系统推出 但已在2022年底MIUI 14版本中被彻底移除[2][5] - 从MIUI 11系统开始 小米为街拍模式增加快门声音并取消录像功能 以回应隐私担忧[3] 行业功能演变 - 小米15仅保留锁屏快速唤起相机功能 拍摄全程保持亮屏状态[6] - 华为荣耀等品牌也曾配备类似"熄屏快拍"功能 现均已调整为亮屏拍摄模式[8] - 日本和韩国立法强制手机拍照必须发出声音 日本要求音量超过65分贝[15][18] 用户行为与产品设计 - 实测显示小米14Ultra街拍模式可在0.8秒内完成熄屏拍摄 引发用户争议性使用[10] - 相关教程视频中 71%观众选择"偷..."作为街拍模式灵魂 显示功能被滥用风险[11][12] - 小米AI眼镜虽配备拍摄提示灯 但实测显示在公共场合仍难以被察觉[20][21] 科技伦理争议 - 谷歌眼镜因隐蔽拍摄特性遭多场所禁用 第二代产品增加拍摄指示灯[19] - 行业存在科技无罪论与科技向善论分歧 争议聚焦功能设计责任边界[22] - 技术发展需平衡创新需求与隐私保护 涉及人性与权力的深层选择[23]
鸿蒙开发者聚乐部:端侧AI、全场景与隐私安全三重突破,让开发者更省心
环球网· 2025-06-24 21:12
鸿蒙系统技术突破 - 端侧AI落地效能显著提升 通过技术优化将语音识别延迟从传统云端的1-2秒降至100毫秒 实现近乎实时交互 [2][3] - 全场景开发能力突破 中望CAD在鸿蒙平板上10分钟完成500万行代码编译 跨设备开发效率大幅提升 [7] - 隐私安全架构重构 采用可信执行环境(TEE)和端侧数据隔离技术 实现"防盗门"式数据保护机制 [10][12] 开发者体验革新 - Cocos游戏引擎集成鸿蒙端侧AI后 语音识别功能从数天调试缩短至半小时完成 开发效率提升显著 [2] - 一日记账APP借助鸿蒙Core Speech Kit实现语音记账功能 图像识别通过Scan Kit实现本地化小票识别 [6] - 《苍翼:混沌效应》游戏实现"一次创作多端适配" 支持手机与车载设备间游戏体验无缝流转 [9] 行业应用场景拓展 - 工业软件领域 鸿蒙平板可流畅运行中望CAD等专业软件 分布式架构实现跨设备图纸编辑 [7] - 车载娱乐场景 鸿蒙支持智能座舱整合环绕立体声 互动氛围灯等硬件 打造沉浸式游戏体验 [9] - 心理健康应用 简单心理依托鸿蒙隐私保护机制 安全处理敏感用户数据 [10] 技术架构创新 - 采用"Security for AI和AI for Security"双体系 实现端云同构的数据安全传输与存储 [12] - 分布式架构突破设备界限 实现应用跨设备无缝衔接 如平板与PC间"双胞胎般互通" [7][9] - 系统底层优化精准调度硬件资源 充分发挥终端设备计算能力 [3]
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知识生产新体系
新华日报· 2025-06-13 08:14
生成式AI技术演进 -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GenAi)基于算法模型生成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态内容,是AI领域关键分支[2] - 技术发展历经三阶段:20世纪50-80年代奠定概率模型理论基础(马尔可夫链等),2014年GAN网络实现图像生成突破,2018年后大语言模型(GPT系列)推动自然语言生成跨越式发展[2] - 2022年ChatGPT上线标志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开启,2023-2024年全球政策框架加速形成(中国工信部/联合国标准)[2] 行业应用价值 - **效率提升**:处理海量数据生成文献综述/科普素材,学术研究场景可缩短70%文献梳理时间,科普内容创作周期压缩50%以上[3] - **创新驱动**:多模态模型(如DALL-E)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领域知识关联分析助力科研突破点发现,设计行业创新效率提升40%[4] 技术局限性 - **知识产权风险**:训练数据70%涉及未授权内容,生成成果归属存在开发者/用户/模型三方争议,学术领域署名纠纷增长300%[5] - **数据质量缺陷**:因逻辑推理局限导致15%生成内容含事实错误,医疗/金融领域错误信息传播可能引发决策失误率上升25%[5] 生态发展方向 - 需建立数据授权/内容溯源技术体系,通过联邦学习降低30%隐私泄露风险,同时开发事实核查算法将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6]
小红书被指高频获取用户定位,回应来了
券商中国· 2025-03-29 07:24
文章核心观点 小红书被多位用户反映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位置等信息引发隐私安全担忧,官方回应称平台不会未经授权读取用户位置信息,高频读取或与个人使用行为有关 [1][6] 分组1:用户反馈 - 多位小红书用户反映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位置等信息,有用户最高3天内被访问1.7万次,凌晨未使用软件时段仍有高频操作 [1] - 一位用户偶然查看发现自己的数据同样惊人 [2] - 留言区不少网友表示确实有这种情况,部分选择禁止访问 [3] 分组2:官方回应 - 3月28日小红书官方账号“薯管家”发布公告,平台不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读取用户位置信息,个别用户高频读取情形可能与个人使用行为有关 [6] - 不同场景下App会基于功能需求对位置信息进行采集并产生频次差异,如跑步场景、搜索附近地点时 [7] - 平台尊重用户隐私、重视用户体验,感谢大家关注和建议 [8] 分组3:隐私保护建议 - 可检查手机隐私设置,将App定位权限改为“仅在使用时允许”或“访问时询问” [10] - 关闭后台运行权限,定期清理剪贴板内容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