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租金政策
搜索文档
“零租金”浪潮正席卷中国!
金投网· 2025-10-16 17:36
市场现状与问题 - 国内主要大城市核心商圈甲级写字楼供应量高于市场需求,空置率接近或超过20%警戒线 [1] - 北京、广州、苏州等地写字楼租金出现两位数跌幅 [1] - 高端写字楼采用“免租”方式吸引商户,例如深圳提出“只收梦想,不收租金”的口号 [1] - 市场需求减弱但建造周期长导致供给无法快速调整,空置率不断攀升 [2] - 高端写字楼维护成本高,租金收入不足将影响物业维护 [2] 问题成因分析 - 过去房地产行业野蛮生长,商业用地大量建设写字楼 [1] - 过去十年互联网等行业催生大量创业公司,消化了存量写字楼,掩盖了供需错配问题 [1] - 租用写字楼的企业多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民营企业,经济环境下行导致其需求减弱 [2] 应对策略与城市实践 - 多个大城市通过免租金吸引企业,旨在通过企业吸引劳动力,再通过消费带动经济 [3] - 策略从深圳、苏州、杭州试点,扩展到广州、上海等城市跟进 [3] - 工业区也加入免租行列,例如苏州提供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最高免租2年,按当地平均月租每平米70元计算,年减免金额近1亿元 [4] - 广州黄浦区拿出15万平方米试点产业空间,对符合条件企业签约三年免两年租金或签约六年免三年租金 [4] - 上海临港新片区针对青年创业者推出办公免费租、公寓免费住政策,符合要求企业可获8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和50万元无偿赞助 [4] - 杭州“润苗计划”联动市区,拿出不少于20万平方米国有园区资源,给予优质初创企业最长5年零租金创业空间 [4] - 成都天府新区通过区属国企划出5万平方米园区实施“阶梯式租金减免”,采用首年全免、次年减半模式 [4] - 北京和深圳在今年3月出手,均提供10万平方米起步空间,年减免金额分别为1.76亿元和2.74亿元 [5] 政策导向与产业聚焦 - “零租金”政策设立高准入门槛,产业聚焦精准,几乎只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买单 [6] - 目标行业高度一致,如广州的“12136”现代产业体系(智能网联车、生物医药、低空经济、AI等)、北京中关村的“AI创新社区”、成都的电子信息与专精特新产业 [6] - 政策与城市核心产业规划紧密绑定,旨在筛选有潜力、高成长性企业,防止资源被低质量项目占据 [6] 政策本质与影响 - “零租金”本质上是城市间的“抢企业大战”,产业相近、区位相邻的城市在免租年限和配套政策上竞争 [7] - 该政策不同于以返税、补贴等形式进行超量财政投入的城市内卷,其本质是成本端纾困,重点在于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类似于降低物流成本 [8] - 政策并非对市场经济的妥协,而是对未来城市建设和人才吸引的投资 [8]
“只收梦想,不收租金”!“零租金”的风吹到多个大城市
第一财经· 2025-09-16 18:43
核心观点 - 国内核心城市由国资企业主导,在写字楼和产业园区领域掀起“零租金”风暴,通过免租金及配套资源吸引符合条件的小微科创企业和创业团队 [2] - “零租金”模式本质是地方政府对城市空间认知和运营逻辑的转变,从“收租管理”转向“产业链攒局”,旨在争夺优质产业和创业项目,构建城市产业新生态 [2][7] - 该模式并非真正免房租,而是暗含价码,可能作为风险投资,与未来税收、租金入股等长远收益挂钩 [9] 城市“零租金”竞赛概况 - 深圳于今年3月率先发力,统筹调配10万平方米市属国企产业园区资源,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可享最低2年以内的免租优惠(签一年免一年,或签三年前两年免租、第三年减半)[4] - 杭州于4月跟进,钱塘智慧城对入驻其2万平方米机器人产业园的企业免三年租金,单个企业最高可享1000平方米空间,有企业每年节省租金16.4万元 [4] - 苏州高铁新城同期发布“环秀湖青年启航计划”,调配10万平方米空间,对创业团队实施两年零租金支持 [4] - 广州于7月31日宣布在黄埔区遴选13个试点产业空间共15万平方米,签约3年以上可享前两年免租,签约6年以上可享前三年免租 [5] - 上海临港新片区于8月21日发布方案,以“办公免费租、公寓免费住”为核心,打造全上海成本最低的青年创业集聚区 [5] 目标产业与准入条件 - 广州的“入园条件”聚焦黄埔区“12136”产业体系中的重点产业,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7] - 广州同时支持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团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项目等小微科创企业 [7] - 苏州高铁新城的目标产业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材料、数字金融、量子科技、低空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健康等符合其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域 [8] - 上海临港集团聚焦硬核科技、数据加工、跨境直播、跨境医疗、短剧基地、游戏创客、代码外包、小众赛事等8类创新业态 [8] 配套支持政策 - 除零租金外,苏州高铁新城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相城区及高铁新城天使基金支持,单个企业最高可获得不超过300万元的融资额度 [8] - 上海临港的入驻企业有望获得最高8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最高50万元无偿资助,以及最高50万元的“流量券”、“算力券”、“运力券”和最高10万元的“网络券”等配套资源 [8] - 广州市黄埔区探索“租金+股权”等空间供给新模式,并在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中提出探索“补改投”、“租金作价入股”,支持创新项目早期研发 [9][10]
全国产业园区“零租金”运动升级
36氪· 2025-09-08 10:56
深入分析各地政策,我们发现零租金并非简单的"免单",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产业筛选与培育机制,具有三大鲜明共性: (1)国资主导是标配。所有执行"0租金"的园区运营主体100%为国资或区属国企、政府平台公司。例如广州黄埔的科学城集团、深圳的深投控等国资平 台,不仅提供免费空间,旗下更有规模庞大的创投基金群。这些企业大多不要求单项目盈利,而是考虑整体综合收益,具备成本分摊能力。这解释了为何 民营园区很难参与这场"免租大战",民营开发的产业园由于逐利属性和资金成本约束,少有主动提出全面免租,更多是配合政府对特定项目点对点洽谈优 惠。 从深圳到上海,从成都到杭州,一场轰轰烈烈的"免租大战"正在全国产业园区上演。当上海在今年第二季度抛出"3年零租金+2年减半"的重磅政策时,标 志着这场始于南方的政策创新已演变为全国性的产业竞争新范式。 然而,零租金真的是企业眼中的"免费午餐"吗?当我们深入分析这股浪潮背后的数据与案例,会发现一个更复杂的真相:免费的空间背后,往往藏着更高 的隐性成本与更深层的园区博弈。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了这场运动的现实背景:上海园区空置率已连续12个季度上行,今年第二季度达29.2%;深圳南山、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