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担保

搜索文档
法治护航民营经济 最高法发布指导意见依法助力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经营报· 2025-08-16 22:17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意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意见》,提出25条具体举措司法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1] - 依法支持民营经济组织依托供应链产业链拓展新的融资担保方式,确认非典型担保的法律效力 [1] - 依法规范金融机构单方面增加发放贷款条件、中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行为 [1] - 依法规制"高利贷""砍头息"等非法职业放贷和转贷等违法行为,严惩民间借贷犯罪活动 [1] 规范金融机构贷款行为 - 依法规范金融机构单方面增加发放贷款条件、中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行为,确保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 [2] - 此前政策已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但部分银行仍存在提前抽贷现象 [2] - 《指导意见》相比此前政策增加了司法强制性,针对民企的抽资压贷行为将受到法律强力约束 [3] 司法强制性的法律意义 - 首次以司法文件形式将禁止金融机构随意抽贷、断贷行为上升为法律义务,实现从政策倡导到司法强制的跃升 [3] - 金融机构若违规单方中止贷款或提前收贷,企业可寻求司法救济,法院可直接依据该意见裁判 [3] - 要求金融机构在合同中明示抽贷触发条件,建立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风控体系 [4] - 强化银行责任,迫使金融机构建立全流程动态风控措施,与企业风险共担 [4] 拓宽融资渠道与优化信用环境 - 会同市场监管、人民银行等信用综合管理部门依法依规及时修复信用 [5] - 推动金融机构持续优化普惠金融供给和服务,依法规范利息收取 [5] - 依法支持民营经济组织依托供应链产业链拓展新的融资担保方式,确认非典型担保的法律效力 [5] - 持续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等工作机制,防止因信息更新不及时影响企业获得正常融资 [5] 非典型担保方式的发展 - 非典型担保方式包括动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数据资产抵押、未来收益权质押等 [5] - 浦发银行西安分行落地陕西省首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保险"业务 [6] - 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投放首批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拓宽普惠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渠道 [6]
重拳整治“高利贷”“砍头息”,银行不得随意抽贷断贷!
金融时报· 2025-08-12 22:16
金融服务优化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意见》提出五部分司法保障举措,旨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并提供法治保障 [1] - 依法规范金融机构单方面增加贷款条件、中止放贷、提前收贷行为,打击"高利贷""砍头息"等非法放贷和转贷行为 [1][4] - 支持民营经济组织依托供应链产业链拓展新的融资担保方式 [1][6] 金融机构行为规范 - 要求金融机构不得随意抽贷、断贷,确保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 - 金融机构需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变更贷款条件、中止放贷、提前收贷的触发情形和程序,建立透明风险管理体系 [3] - 金融机构仍可在借款人严重违约或经营实质性恶化时依法依约采取行动 [2] 民间借贷秩序整顿 - 规范民间借贷秩序是维护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的重要部分,当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但非利息成本仍高 [4] - 非法"高利贷"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拦路虎"和痛点 [4] - 严惩民间借贷犯罪活动,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秩序以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4][5] 融资渠道拓宽 - 依法确认非典型担保法律效力,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利用自身资产资源获得信贷融资 [6] - 非典型担保确权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关键制度创新,促进金融资源从"抵质押物本位"转向"价值链本位" [6] - 推动金融机构风控逻辑从"主体信用"转向"交易信用",激活供应链产业链的商业信用转化为金融信用 [6]
最高法重拳整治高利贷、砍头息 叫停银行“随意抽断贷”行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17:39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意见》支持民营经济融资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5条司法保障举措,重点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中"依法助力拓宽融资渠道"部分尤为突出 [1] - 《指导意见》明确规制"高利贷"、"砍头息"等违法行为,规范金融机构放贷行为,并鼓励创新融资担保模式 [1] - 《民营经济促进法》已于5月20日施行,投资融资促进是该法核心内容之一 [1] 严惩非法金融活动 - 《指导意见》明确规范民间借贷秩序,依法打击"高利贷"、"砍头息"等非法职业放贷和转贷行为,严惩民间借贷犯罪活动 [1] - 案例显示,某借款人因"砍头息"实际到手仅18.8万元,合同却要求偿还31.2万元,最终被诱导累计借款高达1741.58万元,实际还款2887.6万元仍被宣称欠款470余万 [2] - 此类非法行为将实际年化利率推高至法定上限的500倍以上,增加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并扰乱民间融资秩序 [2] 规范金融机构放贷行为 - 《指导意见》要求依法规范金融机构单方面增加发放贷款条件、中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等行为,保障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 [2] - 案例显示,某企业主在抵押房产估值下滑后,银行压缩贷款额度并变更还款方式,最终拒绝发放新贷款导致其资金链断裂 [3] - 金融机构随意抽贷、断贷现象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 [3] 拓展融资担保方式 - 《指导意见》支持民营经济组织依托供应链产业链拓展新的融资担保方式,依法确认非典型担保的法律效力 [3] - 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有限,支持非典型担保和供应链融资有助于解决融资难题 [4] - 最高法将协同相关部门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及时更新企业信用信息并依法修复信用 [4] 建立长效机制 - 最高法将协同市场监管、人民银行等部门维护企业信用信息,防止因信息更新不及时影响企业融资 [4] - 人民法院需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沟通,推动金融机构优化普惠金融供给和服务,规范利息收取 [4]
银行被禁止随意抽断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17:12
民营经济促进法指导意见核心内容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5条司法保障举措 重点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 - 依法助力拓宽融资渠道 规制"高利贷"、"砍头息"等违法行为 规范金融机构放贷行为 [2] - 鼓励创新融资担保模式 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2] 民间借贷乱象整治 - 明确规范民间借贷秩序 严惩"高利贷"、"砍头息"等非法职业放贷和转贷行为 [4] - 典型案例显示某借款人实际到手18.8万元 合同却要求偿还31.2万元 被预先扣除1.2万元"砍头息" [4] - 有案例通过"以贷养贷"陷阱 使借款人一年内累计借款达1741.58万元 实际还款2887.6万元仍被宣称欠款470余万 [5] - 部分非法借贷将实际年化利率推高至法定上限500倍以上 [5] 金融机构行为规范 - 要求规范金融机构单方面增加贷款条件、中止放贷、提前收贷等行为 [7] - 典型案例显示某企业620万元循环授信贷款 在抵押物估值下滑后被银行拒绝续贷 导致资金链断裂 [7] - 指导意见从司法环节严控抽贷、断贷现象 推动金融机构更好服务民营经济 [7] 融资担保创新 - 支持依托供应链产业链拓展非典型担保方式 依法确认其法律效力 [9] - 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 及时更新企业信用信息防止影响正常融资 [9] - 协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及时修复企业信用 给予有修复意愿企业重新发展机会 [9] 金融服务优化 - 要求法院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沟通 推动优化普惠金融供给和服务 [10] - 依法规范利息收取 协同推动金融管理政策落实落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