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标商业体
icon
搜索文档
非标商业缘何挺起新地标
经济日报· 2025-07-26 06:16
非标商业体的崛起与特点 - 非标商业体如中海大吉巷、成都太古里、杭州天目里等崛起,打破传统商业"千城一面"格局,满足多样性、个性化消费需求[1] - 大吉巷开业当天客流突破20万人次、销售总额超500万元,27家品牌店铺取得全国销售额第一名[2] - 大吉巷150余家特色品牌中超半数为首店和定制店,融合非遗体验馆、时尚买手店、米其林餐厅等多元业态[2] - 空间设计采用合院式街区形态,保留康有为故居等老建筑,集文化会客厅、休闲广场、商业综合体、生态楼宇于一体[3] 非标商业体的运营策略 - 大吉巷餐饮业态占比50%,零售业态40%(侧重中青年),配套服务10%,覆盖全年龄层需求[3] - 通过骑行主题店RE而意等品牌打造"自行车+多元场景"新型消费模式,定期举办社交活动强化体验[5] - 非标商业体以"生活方式"破题,将商场转化为"圈层社交场",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4][5] - 王府井百货大楼转型案例:2019年打造老北京沉浸式体验空间,2024年引入数字艺术中心探索文商旅融合[8][9] 行业趋势与政策支持 - 消费需求从功能型转向情绪型,Z世代更看重"有温度、能共情"的体验[6] - 政策支持:2024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发展沉浸式体验空间,北京对商业改造项目最高补助500万元[9] - 传统商业转型方向:杭州解百商场增设非遗茶空间,融合制茶技艺、剪纸等非遗项目提升文化体验[9] - 行业竞争焦点转向场景、内容、体验的综合维度,文化IP与社区生活空间深度融合成趋势[9][10] 挑战与优化路径 - 非标商业体面临同质化、过度依赖网红效应等挑战,需强化长期运营能力[10] - 优化路径包括大数据分析消费偏好、在地文化深度交融、提供多样化增值服务[11] - 商业项目需精准定位细分需求,通过空间与技术迭代创造不可复制的体验[10][11]
一些商场已经想清退星巴克了
投资界· 2024-12-28 15:29
消费趋势变化 - 商业地产行业面临客流下降和空铺率上升的双重压力,传统商场经营逻辑正在转变,更细分、下沉、体验性业态丰富的商场更受欢迎 [6][8] - 招商难度显著增加,出租率从95%以上降至80%以下,品牌选择空间扩大导致决策周期延长 [10] - 空铺率高企的原因包括租金上涨与销售额下降的矛盾(部分主力店销售额同比下降25%但租金上涨20%以上),以及商家资金链断裂 [11] 商场经营策略调整 - 商场面临填铺与定位的两难选择:低质量填铺可能损害长期招商能力,坚持定位又面临收入压力 [12] - 星巴克等传统强势品牌谈判地位下降,从必须满足保底开业率等条件转变为接受更灵活条款 [17] - 餐饮业态占比持续上升,通过场景化改造(如北外滩来福士的提篮桥主题街区)解决非就餐时段客流问题 [21] 新兴业态崛起 - 体验性业态占比从15%提升,包括抓娃娃机、彩票摊位、儿童烘焙等非实物交易形式 [22][23] - 甜品和杂货品类因全年龄覆盖、低客单价(如瑞幸9.9元咖啡)、高复购率成为招商重点 [24][25] - 二次元/谷子店通过提供情绪价值成为部分老商场转型方向,但需注意区域客群密度限制 [26][27] 商场定位与转型 - 传统业态黄金比例被打破,中国商业地产已形成本土化发展路径 [31] - 定位需通过城市能级、容积率、周边消费力等多维度对比确定,差异化成为关键 [32][33] - 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和非标商业体(如TX淮海打破业态分区)成为新机会点 [34][35][36] 未来发展方向 - 商场功能从纯购物场所向24小时生活空间转变,时间边界(如延长营业时间)和空间边界(公园式购物中心)逐渐模糊 [37][38] - 儿童消费成为重要客流引擎,通过带动家庭消费维持商场运营 [29] - 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咖啡从30元降至9.9元)和实际体验,品牌溢价能力减弱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