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观念转变
icon
搜索文档
“越涨越买”?金饰克价破千
搜狐财经· 2025-09-06 18:23
核心观点 - 金饰价格突破每克1000元后仍出现"越涨越买"现象 主要受保值属性强化 供需失衡及消费观念转变驱动 [1][3] 保值增值预期 -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与地缘政治冲突频发 包括中东局势紧张和俄乌冲突持续 强化黄金避险资产属性 [3] - 美国债务上限争议冲击美元信用 美元指数下跌 增强黄金对抗货币贬值的工具属性 [3]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导致美元资产收益下降 提升黄金作为资产配置的吸引力 [3] 市场供需状况 - 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储备 2024年总量达4974吨 中国连续20个月增持 [3] - 普通投资者热情高涨 银行积存金申购量暴增80% 黄金ETF单日净流入创三年新高 [3] - 上游冶炼企业面临原料成本上涨压力 市场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3] 消费群体变化 - 年轻消费者成为黄金市场主力军 将黄金视为时尚消费品与投资品双重属性 [3] - 黄金饰品设计创新 包括大IP联名款和DIY款 迎合年轻人审美与个性化需求 [3] - 部分年轻消费者认为购金比银行存款更保值 将其作为日常储蓄方式 [3] 市场心理因素 - 金价创新高引发广泛关注 从众心理推动消费者跟风购买 [3] - Fear of Missing Out效应促使消费者担心错过涨价收益 进一步推动销量增长 [3]
潘多拉关店要超百家?网红轻奢品怎么不好卖了?
搜狐财经· 2025-08-29 12:09
公司业绩与战略调整 - 潘多拉集团计划2024年在中国市场关闭门店数量从原50间翻倍至100间[3]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在华销售额仅9600万丹麦克朗 较2023年同期下滑11%[4] -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可比销售额大跌15% 同期集团整体可比销售增长3%[4] 历史市场表现 - 2016年潘多拉在中国市场销售增长高达175%[3] - 2017年单年新增门店58家 至2019年门店总数突破240家[3] - 2019年中国市场营收达19.7亿丹麦克朗(约21.3亿人民币)占全球收入9% 同店销售额年均增速超20%[3] 产品定位与营销策略 - 采用"手链+串珠"DIY产品模式 单个饰品价格区间200-3000元人民币[3] - 通过"故事化"营销强调个性化 主打"世界上难以找到两条一模一样的潘多拉手链"概念[3] - 品牌定位轻奢珠宝 主要满足年轻女性消费者对浪漫和个性化需求[3][5] 行业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者偏好从装饰性消费转向资产性消费 黄金等保值性贵金属需求持续旺盛[9] - 反向消费浪潮盛行 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实用性、性价比和长期价值[8][11] - 培育钻石技术成熟削弱天然钻石稀缺性 冲击传统珠宝价格体系[9] 市场竞争劣势 - 产品大量使用合金、925银、氧化锆石等非保值材质 日常使用中易出现氧化问题[8] - 价格远高于普通快时尚饰品 但缺乏高端珠宝的品牌壁垒和收藏价值[9] - 轻奢定位处于尴尬夹心层:既不具备硬通货属性 性价比优势也不明显[9]
酒店摆摊的B面:夫妻店受影响,超市熟食区告急
投中网· 2025-08-14 17:37
高端餐饮行业转型 - 高端餐饮行业正经历从提供"仪式感"向解决"一餐饭"的转变,星级酒店集体放下架子开展"地摊运动",如北京北苑大酒店售卖5毛钱一个的馒头,海淀区世纪华天大酒店开辟"美食街"由星级大厨现场制作卤味 [7][8] - 该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以相似模式铺开,成都索菲斯锦苑宾馆推出10元大厨炒面,杭州望湖宾馆8元东坡肉,郑州永和伯爵国际酒店售卖10元3个鸭脖和15元爆炒花甲,这些高性价比"硬通货"迅速转化为现金流,部分酒店摊位日流水达3万元 [10] - 转型不仅限于五星级酒店,人均消费一两百元的中高端餐厅也加入,晚餐高峰前在门口摆摊售卖小吃盒饭,每天增加几千元现金流,传统大酒楼如湖北"艳阳天"、广东"广州酒家"也开始做人均二三十元快餐生意 [10][11] 行业生存压力 - 行业面临多重压力,6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下降0.4%,增速明显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0.9%,高端酒店主要收入来源商务会议和大型宴请业务缩水,企业差旅预算减少15%-20%,结婚登记持续减少 [15] - 高端酒店资产价值缩水,2020-2024年五星级酒店数量从850家降至736家,2024年163家高端酒店集中拍卖中95%流拍,政策方面2025年"最严禁酒令"进一步打击公款消费和高端商务宴请市场 [15] - 消费者对高端消费更趋理性,钟薛高66元雪糕和300元阳光玫瑰葡萄等"高价神话"破灭,蜜雪冰城和胖东来等以性价比和服务赢得市场,消费者更看重品质和合理价格 [16]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高端酒店进入平价市场形成"降维打击",杭州拱墅区卤味店因附近四星级酒店摆摊导致流水下降三分之一,酒店利用闲置厨师和批量采购优势,以38元酱鸭等产品挤压街边小店生存空间 [20] - 传统商超受到冲击,上海某连锁精品超市熟食区销售额下降12%,酒店现做现卖的"准预制菜"解决了消费者对预制菜口感和食品安全的顾虑,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第二食堂" [21][22] - 这种竞争正在改变社区消费路径和线下商业生态,可能导致街边小店倒闭增加、商业地产租金下滑,甚至传导至金融系统,反映出整体消费市场压力和市场秩序重塑 [22][23]
潜力大、变化快、要求高:从戴森入华十年看中国家电行业变革
新华网· 2025-08-12 13:47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围绕消费趋势的讨论不断。以年末电商消费节为例,某知名电商平台连续举办逾 10年的"双十二大促活动"更名为"年终好价节"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话题更是一度冲上了热搜第一。热搜 话题下,不少网友表示,相比盲目地参加促销互动,更倾向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消费。 0:00/12:25 显然,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作为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引擎,家电行业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 上折射出消费市场和观念的晴雨变化。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检测所副总工、正高级工程师岳京松指出, 近年来,家电行业消费者不再仅仅追求所谓的"性价比",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商品的差异化 价值。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更加谨慎,这也愈发考验家电企业发展和创新的韧劲。来自全球知名科技公 司、同时也是家电行业巨头戴森的首席技术官John Churchill认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引领着市场的长期 发展,只有不断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创新,企业才能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并有效应对变化 的消费市场带来的挑战。 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又快速变化的消费市场中站稳脚跟,各行各业的企业需要像戴森一样,不断 发掘未被洞悉的消费者需求,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 ...
年轻人抠门结婚,这个行业崩溃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11 11:23
公司现状与危机 - 铂爵旅拍近期因客服失联、不退定金、拖欠工资、门店关停等负面消息引发公众热议,与曾经的行业头部地位形成强烈反差[4] - 公司巅峰时期在全球布局112个拍摄目的地,员工近3000人,估值超25亿元,曾密集投放16档头部婚恋综艺并邀请明星夫妻站台[4] - 2021年通过李佳琦直播间创下18分钟售出1万套套餐、销售额近4000万元的记录,成为旅拍赛道带货标杆[5] - 目前存在多条股权冻结记录,涉及法定代表人许春盛及关联企业,冻结股权金额累计超4000万元[15][16] - 天猫旗舰店所有商品已下架,客服回应"暂不接受新单预约",仅处理已拍客户取件事宜[15] 消费者与员工维权 - 消费者投诉案例包括:精修照片质量不达标(头发等细节未处理)、客服失联、退款无门[7][12] - 部分用户完成拍摄后相框相册未制作,维权群人数超200人,正统计损失准备联合报警[12] - 员工爆料公司拖欠薪资长达4个月,涉及全国400-500位员工,累计欠薪金额达1500万元,社保断缴[13] - 公司发布《婚纱旅拍业务放假的告知书》,称因订单锐减、营收下滑、经营成本高企导致资金周转困难[13] - 官方声明承诺对未拍摄客户100%履约,优先处理未交付订单,但实际经营状况仍令人担忧[13][15] 行业竞争与商业模式 - 旅拍行业企业数量激增:2023年新注册2119家(+268%),2024年达2593家(+22.37%),目前现存6341家[19] - 小型工作室通过价格战(4999元套餐)、社交平台内容共创、风格差异化迅速蚕食中高端市场[19][20] - 行业面临"创作降维打击":拍摄套路公开化导致同质化严重,仅创意和服务体验能形成差异化[20] - 公司坚持"流水线式"标准化生产,修图流程高度模板化,成为同行模仿对象但缺乏创新[21] - 重资产模式弊端显现:在热门目的地开设直营门店(如厦门20层办公楼)、全球112个自建/租赁基地导致运营成本过高[24][26] 市场环境变化 - 结婚率持续走低: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20.5%),创1980年以来新低且连续九年下滑[27] - 婚纱照需求从"刚需"变为"选配",年轻人更倾向情侣旅拍、纪念照等低预算方案[29] - 消费者决策更理性:注重性价比(拒绝2-3万元高额消费)和个性化表达,拒绝工业化审美模板[29][30] - 社交平台催生独立摄影师生态,提供轻婚纱、胶片感等多元风格,进一步分流传统客群[33][35] - 预付费+二次消费模式与高广告投入(综艺冠名、直播间坑位费)加剧资金链压力[24][26]
酒店摆摊的B面:夫妻店受影响,超市熟食区告急
虎嗅APP· 2025-08-07 21:29
高端餐饮行业转型 - 高端餐饮行业正集体放下身段,从提供"仪式感"转向解决"一餐饭"的街头生意,星级酒店开始售卖低价菜品如5毛钱馒头、10元炒面、8元东坡肉等[6][8] - 这种转型以惊人相似的模式在全国铺开,成都、杭州、郑州等地高端酒店纷纷推出单价10-15元的"硬通货"菜品,利用品牌信用构筑"质价比"[8] - 转型带来显著现金流,部分酒店摊位出现"3分钟抢购一空"、"日入过万"现象,单日流水可达三万元[9] 商业模式重构 - 高端餐饮业正在经历从低频、高客单价向小份、低价、高复购率商业模式的根本切换,传统大酒楼如"艳阳天"、"广州酒家"开始做人均二三十元快餐[10] - 消费者心理变化是关键驱动因素,用快餐价格购买"五星大厨"的食品安全和品质保证,品牌护城河从高价环境转向质价比[9][10] - 转型不仅限于五星级酒店,人均消费一两百元的中高端餐厅也通过摆摊每日增加几千元现金流[9] 行业生存压力 - 行业数据显示6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下降0.4%,增速明显落后于行业平均3.6%的水平[13] - 主业收入大幅减少是直接原因,企业差旅预算减少15%-20%,结婚登记持续下降导致婚宴业务缩水[13][14] - 资产价值缩水明显,2020-2024年五星级酒店数量从850家降至736家,2024年163家高端酒店拍卖中95%流拍[14]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高端酒店进入平价市场形成"降维打击",街边卤味店流水下降三分之一,超市熟食区销售额下滑12%[17] - 竞争体现在菜品高度重合(红烧蹄髈、脆皮乳鸽等)、预制菜业务受冲击(现做现卖解决食品安全顾虑)、社区消费路径改变(酒店成为"第二食堂")[18] - 转型引发连锁反应,可能导致街边小店倒闭增加、商业地产租金下滑、金融系统风险传导等生态级影响[19] 消费趋势演变 - 消费者对高端消费更理性,"高价神话"如66元钟薛高、300元阳光玫瑰葡萄被市场抛弃,转向蜜雪冰城式性价比和胖东来式服务[15] - 酒店品牌信誉成为平价菜品核心竞争力,使普通消费者能接触过去仅限宴请的菜品,品牌形象更亲民[16] - 政策环境变化加剧压力,2025年"最严禁酒令"直接打击公款消费和高端商务宴请市场[14]
酒店摆摊的B面:夫妻店受影响,超市熟食区告急
虎嗅· 2025-08-07 07:31
行业转型趋势 - 高端餐饮行业正从提供仪式感的殿堂转向解决一餐饭的街头 打破与大众市场保持距离的传统规则 [1][3] - 全国高端酒店集体开展接地气营生 包括售卖低价菜品和开辟美食街等模式 例如5毛钱馒头、10元炒面、8元东坡肉等 [2][4][5] - 转型通过星级大厨现场制作硬通货菜品实现 单价低但品质有酒店招牌背书 形成品牌信用构筑的质价比优势 [6][8][24] 经营数据表现 - 摆摊模式迅速转化为现金流 出现3分钟抢购一空、日入过万现象 部分酒店单日摆摊流水达3万元 [7] - 中高端餐厅通过摆摊小吃盒饭每日多赚几千元现金流 传统大酒楼转型做人均二三十元快餐生意 [8][10] - 行业面临结构性压力:6月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下降0.4% 1-6月同比增长仅3.6% 明显落后于行业平均 [15][16] 市场环境变化 - 高端酒店主业收入大幅减少 企业差旅预算近三年减少15%-20% 结婚登记持续减少导致宴请业务缩水 [17][18] - 五星级酒店数量从2020年850家降至2024年736家 减少114家 2024年163家高端酒店拍卖中95%流拍 [18] - 2025年5月最严禁酒令出台 直接打击公款消费和高端商务宴请市场 [19] 竞争格局影响 - 高端餐饮降维打击街边小店 例如酒店酱鸭卖38元且分量更足 导致小店流水下降三分之一 [27][28] - 酒店摆摊对传统商超形成精准偷袭 超市熟食区工作日下班高峰期销售额下降近12% [28][29] - 酒店现做现卖模式解决预制菜口感和食品安全顾虑 对超市冷冻预制菜形成难以抗衡的优势 [29] 消费行为转变 - 消费者消费观念更务实 愿意用买快餐的钱为五星大厨代表的食品安全和品质保证买单 [8][21] - 品牌溢价和营销包装吸引力下降 例如钟薛高66元雪糕滞销、阳光玫瑰葡萄从300元/斤回落至个位数 [21][22] - 酒店通过摆摊接触新客户 使普通人在家门口品尝到婚宴或商务宴请菜品 增强品牌亲民形象 [24] 行业生态演变 - 酒店以邻里食堂身份成为社区新聚点 改变居民消费路径 成为许多家庭第二食堂 [29][30] - 街边小店倒闭增多导致社区铺面空置率上升 商业地产租金下滑 可能传导金融系统风险 [30][31] - 高端酒店下场争夺基础餐饮生意 打破原有市场秩序 成为整体消费市场变化的晴雨表 [31][32]
“缺钱时代”来了!社会正在悄悄出现这5大变化,你中招了吗?
搜狐财经· 2025-07-15 13:25
消费趋势变化 - 香烟市场高端品牌销量下滑 红双喜等平价品牌成为销量主力 反映消费心态从"讲排面"转向"讲划算"[1][4] - 线下商场客流锐减 线上平台因价格优势和补贴政策成为消费首选 连修车理发等传统线下服务也转向线上[4] - 菜市场消费转向低价基础菜品 有机菜和精品水果需求下降 大白菜土豆等廉价蔬菜成为抢购对象[6] 耐用消费品市场 - 大件耐用品更换周期显著延长 消费者倾向延长使用年限直至产品报废 数据显示保修期过期后仍继续使用现象普遍[6] - 二手交易市场快速扩张 品类从传统二手家具扩展到奢侈品电子设备等 闲鱼转转等平台交易规模接近主流电商[9] 消费行为转变 - 消费决策标准从"外观导向"变为"价值导向" "值不值"取代"好不好看"成为核心购买考量因素[6][9] - 城市居民兴起自给自足风潮 阳台种植等行为从个别现象发展为普遍生活方式[6] 宏观经济背景 - 全国M2货币供应量达304.8万亿 但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未同步增长[1]
盲盒不能成食品安全盲点
经济日报· 2025-07-08 06:15
行业趋势 - 临期食品盲盒成为年轻消费者新宠,商家借此减少库存浪费并完成品牌营销 [1] - 临期食品盲盒兼具经济与社会效益,推动绿色消费和减少浪费 [1] - 消费者愿意为"减少浪费、合理利用"买单,反映消费观念变化 [1] 消费者行为 - 临期盲盒吸引力在于"未知"与"划算"的双重因素,低价加随机组合易让消费者"上头" [1] - 消费者通过盲盒以更低成本获得消费满足 [1] 行业挑战 - 食品特殊性要求坚守安全底线,任何疏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1] - 部分商家以"盲盒"之名规避标识义务,导致包装信息缺失或过期食品混入 [1] 行业规范 - 商家需强化采购、运输和保鲜管理,清晰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2] - 商家应建立销售数据追踪和回溯机制,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2] - 监管部门需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检查频次和专项执法行动 [2] 行业发展 -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可推动新业态从"流量产品"向"责任产品"转变 [2] - 临期盲盒有望成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有益实践 [2]
福州商场一楼“大换血” “四大金刚”挤走“老住户”
搜狐财经· 2025-06-27 23:12
商场一楼业态变迁 - 福州商场一楼传统化妆品、香水、金铺被新能源汽车、潮玩、户外运动、新式茶饮"四大金刚"取代,反映消费风向转变 [1] - 新能源汽车展厅成为商场一楼主力业态,问界、比亚迪、小米、蔚来等新势力品牌与传统车企奔驰共同占据黄金铺位 [4] - 潮玩品牌如泡泡玛特、"模玩熊"等二次元主题店铺密集入驻苏宁广场、宝龙广场等商圈,形成主题街区吸引年轻客群 [7][8][9] - 新式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喜茶、奈雪等从地下一层转移至一楼黄金位置,霸王茶姬30%门店位于购物中心且80%为一楼铺位 [11][12] - 运动品牌FILA、Lululemon、始祖鸟等加速布局一楼核心位置,Lululemon中国83%门店位于商场一楼 [14][15] 新能源汽车展厅崛起 - 新能源车企采用商场展厅模式效果显著,消费者从随机观看到试驾购买的转化率高,销售顾问称"买车比买衣服简单" [4] - 商场接受新能源汽车品牌入驻主因高租金收益,尽管其销售额不计入商场营业额且可能影响调性 [5] 潮玩行业扩张策略 - 泡泡玛特选址严格锁定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东百中心门店客流量与停留时长超过美妆柜台 [8][9] - 福州商圈涌现二次元主题专区如"次元世界""二次元欢乐场",通过IP打卡区、动漫周边聚集目标客群 [9] 新式茶饮品牌营销 - 茶饮品牌利用一楼位置强化品牌形象,霸王茶姬称一楼铺位能提升产品特色展示与知名度 [12] - 商场一楼成为茶饮品牌营销活动核心舞台,频繁开展促销、快闪及联名活动增加曝光 [12] 运动品牌市场定位 - 小众运动品牌如Salomon、HOKA通过社交媒体精准营销获"新中产三宝"称号,与商场一楼高端定位契合 [15] - 轻户外品牌爱棵米及潮流品牌F426等凭借个性化设计吸引年轻消费者,推动运动品类在商场占比提升 [15] 消费趋势转变 - 商场一楼业态变化反映年轻人消费从"买贵的"转向"买对的",中产家庭偏好从"炫耀消费"转为"精致实用" [16] - 社会消费整体呈现从物质满足向精神消费转型的特征,催生潮玩、户外等体验型业态增长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