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大吉巷

搜索文档
非标商业缘何挺起新地标
经济日报· 2025-07-26 06:16
非标商业体的崛起与特点 - 非标商业体如中海大吉巷、成都太古里、杭州天目里等崛起,打破传统商业"千城一面"格局,满足多样性、个性化消费需求[1] - 大吉巷开业当天客流突破20万人次、销售总额超500万元,27家品牌店铺取得全国销售额第一名[2] - 大吉巷150余家特色品牌中超半数为首店和定制店,融合非遗体验馆、时尚买手店、米其林餐厅等多元业态[2] - 空间设计采用合院式街区形态,保留康有为故居等老建筑,集文化会客厅、休闲广场、商业综合体、生态楼宇于一体[3] 非标商业体的运营策略 - 大吉巷餐饮业态占比50%,零售业态40%(侧重中青年),配套服务10%,覆盖全年龄层需求[3] - 通过骑行主题店RE而意等品牌打造"自行车+多元场景"新型消费模式,定期举办社交活动强化体验[5] - 非标商业体以"生活方式"破题,将商场转化为"圈层社交场",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4][5] - 王府井百货大楼转型案例:2019年打造老北京沉浸式体验空间,2024年引入数字艺术中心探索文商旅融合[8][9] 行业趋势与政策支持 - 消费需求从功能型转向情绪型,Z世代更看重"有温度、能共情"的体验[6] - 政策支持:2024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发展沉浸式体验空间,北京对商业改造项目最高补助500万元[9] - 传统商业转型方向:杭州解百商场增设非遗茶空间,融合制茶技艺、剪纸等非遗项目提升文化体验[9] - 行业竞争焦点转向场景、内容、体验的综合维度,文化IP与社区生活空间深度融合成趋势[9][10] 挑战与优化路径 - 非标商业体面临同质化、过度依赖网红效应等挑战,需强化长期运营能力[10] - 优化路径包括大数据分析消费偏好、在地文化深度交融、提供多样化增值服务[11] - 商业项目需精准定位细分需求,通过空间与技术迭代创造不可复制的体验[10][11]
今年上半年北京新开大型商业设施面积约75万平方米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00:06
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 2022年至2024年北京累计新开大型商业设施面积超450万平方米,2025年上半年预计新增75万平方米,涉及昌平区超极合生汇西区、海淀区中关村ART PARK大融城、丰台区京东MALL等 [1] - 北京商业设施供给策略包括更新提升(如DT51龙德店、友谊商店改造)与新增培育(如湾里·王府井WellTown、上德银泰城建设),部分项目计划2024年底前亮相 [1] 商业设施特点分析 场景营造 - 商业项目向"城市第三空间"转型,如中海大吉巷、中关村ART PARK大融城设计多首层结构及下沉广场,友谊商店改造开放式"友谊花园"融入绿色生态 [2] 业态创新 - 业态突破传统零售,提升餐饮、娱乐、文化体验占比,如超极合生汇打造穹顶天幕、潜水馆及1000+平方米滑板公园等网红业态 [2] 文化融合 - 商业项目结合历史文脉,如大吉巷塑造"四合院商业",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主打国潮体验与新中式美学空间 [3] 客群聚焦 - 部分项目精准定位细分市场,如THE BOX年轻力中心聚焦15-29岁客群,单日峰值人流达5万人次 [3]
北京“四合院商场”爆火 胡同成年轻人“溜达圣地” 老居民与新业态如何共生
华夏时报· 2025-07-08 17:56
商业地产发展趋势 - 商业消费逻辑从"功能消费"转向"场景消费",情感消费和体验式消费成为年轻消费者的主要选择[1] - 北京上半年两大城市更新商业项目入市,包括24万平米的非核商圈项目和43万平米的昌平超级合生汇项目[2] - 中海大吉巷以四合院式古典商业设计为亮点,获得较高开业上铺率,成为北京商业顶流[2] 城市更新与商业改造 - "改旧为旧"成为城市更新主要逻辑,强调保护文化遗址,避免大拆大建[2] - 中海大吉巷采用"文保区+商业+商办+公园"复合形态,保留明清四合院砖瓦肌理[3] - 北京胡同采用微更新理念,保留胡同肌理和居住功能,同时引入新潮商业业态[4] 商业与社区共生发展 - 法源寺街区围绕"法源寺"IP引入书店、咖啡厅等业态,实现文化价值的商业传译[5] - 通过申请式退租平衡居住与商业发展,形成居民参与、业态共生的长效运维模式[5] - 新老店铺共生,保留老店铺如裁缝店、早点摊,同时引入精品咖啡厅等新商业[4] IP与情感消费崛起 - IP消费成为商业主力,泡泡玛特等IP店铺入驻商场,动漫、文创类商铺遍地开花[6] - "Z世代"消费中"情感满足"占比增高,次文化、收藏品及周边产品受欢迎[6] - 商业趋势从"标准化"转向"游戏化",体验式经济刺激艺术、文化活动参与[6] 北京商业未来展望 - 下半年北京预计将有超过39万平米零售物业在次级商圈开业,包括中关村大融城等项目[8] - 政府推动时尚产业发展,以场景为载体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回暖[8] - 部分老牌项目因经营理念落后或品牌定位老旧考虑闭店调改[8]
中海大吉巷,初见很惊喜,然后呢?
36氪· 2025-06-26 10:41
大吉巷开业表现 - 端午节前一周开业,开放当日客流突破20万,端午节假期三天客流超50万,与朝阳合生汇端午客流相当[1] - 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获得"南城太古里"、"菜古里"等称号[3] - 消费者评价两极分化,部分认为建筑美、位置好,部分批评招商混乱、缺乏知名品牌[3] 项目定位与特色 - 填补西城区菜市口片区大型商业体空白,为居民提供家门口购物休闲场所[6] - 建筑融合传统元素如青砖灰瓦、垂花门、影壁等,打造四合院逛街体验[6][8] - 采用合院式街区形态,室内外联动,中央下沉式广场形如土楼,营造沉浸式体验空间[8][10] - 引进新中式生活美学品牌如东方境,以及RE而意与le coq sportif联名定制店等特色品牌[12][14] 运营问题与不足 - 定位不够清晰,"城市会客厅"概念与区域居住人口属性不符[14] - 缺乏超市、电影院等生活配套,餐饮以快餐茶饮为主,缺乏特色小馆[15][17] - 场景内容不足,下沉广场和阶梯花园广场利用率低,缺乏持续性活动[19][21] - 品牌宣传存在水分,实际入驻品牌约120个而非宣传的150+,首店比例约30%而非50%[21][23] - 部分首店与区域气质不符,如止痒商店、仲夏物语等更适合潮流地标[23] - 品牌同质化严重,8万平米商业容纳多家杂物品牌店[25] - 细节问题包括装修气味重、卫生间不理想、休息空间不足、吸烟管理缺失等[25][27] 二环商业更新背景 - 北京二环商圈更新步伐加快,王府井、西单、前门等传统商业接连改造升级[28] - 西单等核心商圈影响力渐弱,受三里屯太古里、合生汇等新生代商业体冲击[29] - 崇文门商圈新世界百货、搜秀商城等尝试更新但效果不佳,客流稀少[33][35] - 前门北京坊、王府井喜悦等新兴项目表现分化,部分未能形成持续吸引力[32][38] - 二环商业更新普遍未达预期,原因包括全城商业分流、项目同质化等[39]
财经聚焦 | 从商业新地标看城市发展新动能
新华社· 2025-06-12 23:53
商业新地标发展现状 - 北京中海大吉巷开业首日吸引20万客流,端午假期销售额达1200万元,客流量超50万人次 [1][10][15] - 上海张园改造后吸引30多个国内外品牌开设首店,平均每周1.5场"全球上新",日均客流3万人次 [2][7] - 成都京东MALL四川首店"五一"假期单日客流超2万人次 [8] - 贵阳新印1950日均人流量5000人次 [9] -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五一"假期接待游客64万人次,同比增长150% [14] 首发经济驱动商业升级 - 上海前5个月新增首店365家,北京中海大吉巷首批入驻品牌中超半数为首店或定制店,海淀大悦城首店占比近30% [7] - 成都一季度落户首店148家,贵阳2024年新商业项目引进首店248个 [7] - 首店经济显著提升客流量和销售额,形成"首见、首购、首体验"的破圈效应 [8] 创新消费场景与业态融合 - 贵阳新印1950保留工业遗迹,改造为艺术展厅和文创市集,引入潮牌、咖啡、异国料理等多元业态 [9][10] - 杭州湖滨商圈结合虚拟换装、AR互动等科技手段,打造"滨次元"线上体验和"西子廊桥"实景剧场 [10] - 商业地标通过文化、商业、休闲融合满足多元化需求,成为消费升级重要抓手 [11]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脉结合 - 北京大吉巷采用"传统工艺+现代技术"复原四合院,地下开发商业体并新增1.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 [12][14] - 上海蟠龙天地商业区植入古镇文脉,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通过新业态吸引年轻消费者 [14] - 商业地标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推动"人、城、产"融合发展 [15]
二环新地标中海大吉巷开业 “城市会客厅”项目进入大比拼
北京商报· 2025-05-25 19:58
项目概况 - 中海大吉巷项目于5月25日在北京二环内正式开业,定位为"城市文化会客厅",采用文保区+商业+商办+公园的复合型形态 [1] - 项目位于西城区骡马市大街,是北京地铁4号线、7号线上盖项目,采用合院式街区设计,商业区域集中在负二层至地面一层 [4] - 项目通过廊架、庭院与口袋公园的穿插设计,打造"可漫步、可休憩、可呼吸"的绿色地标 [5] 商业业态 - 入驻超150家品牌,其中超50%为首店及定制店,涵盖东方境、Double boo等国际中式美学与先锋买手店,以及MUJI、RE而意等多维生活方式品牌 [4] - 餐饮品牌占比高,引入俏东北、有雲等多元化餐饮,以及羲和·京致、方砖厂69号等凸显京味文化的品牌 [4] 文化资源 - 项目位于宣南文化核心区,西北侧集中分布康有为故居、米市胡同29号院等文保建筑,区域内保存大量明清至近代历史建筑群 [4] - 地块四合院保存完整,是宣南地区会馆、名人、商业文化的集中承载区 [4] 行业竞争 - "城市会客厅"类型项目在北京市场涌现,北京坊以潮流时尚与文化创意为特色,引入曼联体验中心、星巴克旗舰店等差异化品牌 [6] - 成都太古里凭借12.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和26.9万平方米总楼面面积,成为成都商业名片,区位价值与中海大吉巷具可比性 [6] 发展策略 - 需通过沉浸式场景(如主题街区)和互动活动(文化节、艺术展览)打破传统商业局限 [7] - 建议借鉴武商梦时代人造滑雪道等供给侧创新案例,结合文保区优势将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 [8] - 可参考上海幸福里改造模式,活化历史建筑为综合文化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