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现场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智慧执法破困局 法治营商启新篇:非现场监管实践启示录
搜狐财经· 2025-07-16 13:52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 - 法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石,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 [1] - 当前涉企执法存在"越位"与"缺位"两种极端现象,背离法治精神 [1] - 山东达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智慧执法系统破解执法难题 [1] 山东达斯特智能科技解决方案 - 环保用电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企业生产设备用电数据,精准判断排污节点运行状态,避免地毯式排查干扰 [4] - 移动源门禁管控系统:对重点行业企业用车单位实施精准治理,建立车辆电子台账,自动触发黑名单车辆报警 [6] - 超低排放管控平台:整合钢铁、水泥等行业排放数据,构建可视化监控看板,实现智能化监测管理 [9] - 排污企业超级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全生命周期电子档案库,缩短单次检查时间 [10] - 排放企业非现场监管平台: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分级分类管理,构建"线上巡查+线下核验"新模式 [12] 智慧执法系统价值 - 实现"严管"与"厚爱"的统一,让执法既有"人情味"又不失"震慑力" [12] - 精准锁定违法线索,减少实地干扰,让执法更具针对性 [12] - 为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12]
北京市行政检查主体和检查计划都将公开发布,企业可做到心中有数
新京报· 2025-06-20 17:23
行政检查主体规范 - 明确三类主体可实施行政检查:具有行政检查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受委托的组织 [2] - 禁止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检验检测第三方机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行业商协会等实施行政检查 [2] - 北京市将公布行政检查主体名单,企业可通过政府网站核实检查单位资格 [2] 检查人员资格要求 - 仅持有行政执法证或人民警察证的人员可入企检查 [2] - 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等无资格入企检查 [2] - 第三方机构人员和执法辅助人员需在执法人员带领下协助工作 [2] 检查计划与程序优化 - 要求每年3月底前公布年度检查计划,计划外专项检查需报市/区政府批准 [3] - 推行"扫码报到、亮码通知、照单检查"制度,检查需纳入北京市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 [3] - 企业可拒绝无法出示有效检查码或系统信息不符的检查 [3] 检查形式与效率提升 - 优先采用非现场监管(如视频AI巡查、数据比对),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42% [4][5] - 同一部门推行"一次入企、一表通查",多部门鼓励联合检查以减少重复扰企 [4] - 海淀区现场检查量占比降至34.88%,问题发现率提升至51.72% [5] 检查标准与冲突解决 - 实行检查事项清单化管理,未公布事项不得检查 [6] - 禁止以推荐性、指导性条款作为检查判定依据,标准冲突时暂停相关检查 [6] - 企业可向北京市司法局或市场监管局反映标准"打架"问题 [6] - 全市49个监管部门制定6382个检查项,统一监管规则 [7] 异地检查与执法监督 - 涉企检查以属地管辖为原则,异地检查需遵守国务院规定 [7] - 严禁逐利检查,强化执法监督 [7]
北京推行“扫码检查”改革 阻断88%重复检查、低效检查
北京商报· 2025-04-27 19:56
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进展 - 北京市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40.9%,涉及49个监管部门应用数据比对、远程检查等八种非现场监管方式 [1] - 截至2025年3月实现1682项监管数据跨部门共享,为企业减负成效显著 [1] - 自2024年7月全面推行"扫码检查"改革,执法人员需扫描营业执照"企业码"后方可实施检查 [1] "综合监管e码查"成效 - 小程序启动以来累计扫码检查29.3万次,重复检查与低效检查提示阻断成功率达88% [2] - 经营主体可通过"京通"小程序反馈执法人员不规范检查行为,政企评价通道畅通 [1] "无事不扰"清单实施效果 - 清单覆盖专精特新、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企业,总量达23.1万家占全市企业10.25% [2] - 首批清单内企业被检查量环比下降79.1%,显示政策显著减少行政干预 [2]
今年两会首场"部长通道",释放了这些重要信息!
券商中国· 2025-03-05 15:01
科技创新与教育改革 - 教育部将以制定和实施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为基本出发点,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4] - 教育部将加大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协同相关部门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发展相融合的生态和组织机制[4] - 教育部将加强"强基计划",在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领域推动核心课程、核心师资队伍和核心教材建设[4] - 教育部将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4] - 教育部将建立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三类招生目录的统一调整机制和供需动态监测机制[5] 交通物流降本增效 - 2024年全国全社会物流成本共降低约4000亿元,其中运输成本降低2800亿元,占2/3左右[3] - 交通运输部重点突出调结构、强枢纽、促联运三个方面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3] - 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90.2亿人次,同比增长7.1%,高速公路拥堵路段数量明显下降[3] 营商环境优化 - 市场监管总局将重点查处政府部门下属单位、行业协会、交通物流、网络平台等领域的乱收费行为[7] - 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出台第一批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明确8种首违不罚、4种轻微免罚情形,今年将有序扩大清单范围[7] - 对信用良好的经营主体实施"守信免检""守信少检"等措施,对不涉及安全、生命健康的行业领域建立无事不扰清单[8]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房地产和小微企业两项融资协调机制,审批贷款超过6万亿元,涉及住房超过1500万套[9] - 金融监管总局将从"一增一减"两方面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增加信贷投放并减少中间环节[11]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新增600亿元,为资本市场带来中长期增量资金[14] -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考虑将并购贷款占并购资金比例上限提高到80%,期限从7年延长到10年[14] 消费与科技创新金融支持 - 金融监管总局将针对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量身定制"金融产品[13] - 金融监管总局将积极稳妥引导银行保险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14]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区域,允许更多金融机构参与[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