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
icon
搜索文档
健信超导10月21日科创板上会
中证网· 2025-10-18 17:24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为全球领先的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核心部件供应商,是全球磁共振行业内排名第一的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1] - 公司专注于超导磁体、永磁体和梯度线圈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这些核心部件占MRI设备核心部件成本的50%左右[1] - 在永磁体领域,公司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MRI设备永磁体供应商[3] 技术实力与产品创新 - 公司已构建领先核心技术体系,产品矩阵包括1.5T零挥发超导磁体、1.5T无液氦超导磁体、3.0T零挥发超导磁体和开放式零挥发超导磁体[1] - 公司在零挥发超导磁体领域与联影医疗等同步打破欧美、日本厂商的长期垄断[2] - 公司在无液氦超导技术领域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1.5T无液氦超导磁体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导磁体完全无液氦化,被认定为"国际首台(套)装备"[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授权专利85项,其中发明专利45项,先后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3] 财务表现与客户合作 -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5893.45万元(2022年)、45064.48万元(2023年)、42549.75万元(2024年)和25209.81万元(2025年1-6月)[3] - 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463.50万元(2022年)、4873.47万元(2023年)、5578.39万元(2024年)和3191.84万元(2025年1-6月)[3] - 公司客户包括日本富士胶片集团、美国GE医疗、意大利百胜医疗、万东医疗、深圳安科、联影医疗等行业领军企业[3] - 2024年公司实现向GE医疗批量供货,突破独立磁体供应商切入头部整机企业供应链的行业壁垒[3] IPO募投项目与战略规划 - 公司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4192.00万股[4] - 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入年产600套无液氦超导磁体项目、年产600套高场强医用超导磁体技改项目、新型超导磁体研发项目[4] - 募投项目旨在扩大产能规模、完善产品布局、强化技术研发实力,并拓展超导技术在电力、交通等工业领域的应用[4] 行业前景与发展机遇 - 随着全球医疗健康需求提升、新兴市场MRI设备普及加速以及国内医疗设备国产化政策持续推进,MRI核心部件市场迎来广阔发展机遇[4] - 公司有望在行业发展浪潮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为提升我国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能力贡献重要力量[4]
健信超导冲刺科创板IPO 推进医用磁共振成像核心部件国产化
证券日报网· 2025-10-17 18:12
公司上市进程 - 公司将于10月21日接受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 [1]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主要从事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超导磁体、永磁体和梯度线圈 [1] - 公司已与国内外知名MRI设备厂商如富士胶片、北京万东医疗、深圳安科高技术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1] - 公司已掌握下一代无液氦超导磁体研发生产的核心技术,并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台1.5T无液氦超导磁体及1.5T大孔径无液氦超导磁体 [2]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59亿元、4.51亿元、4.2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463.50万元、4873.47万元、5578.39万元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2亿元,净利润3191.84万元 [1] - 从收入结构看,超导产品收入逐年增长,无液氦超导产品收入快速增长,永磁产品收入保持相对稳定,整体营业收入呈上升趋势 [1] 募集资金用途与战略规划 - 本次募集资金将投资于年产600套无液氦超导磁体项目、年产600套高场强医用超导磁体技改项目、新型超导磁体研发项目 [2] - 募集资金将围绕主营业务展开,聚焦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完善产业链和产品结构 [2] - 随着募投项目落地,公司将完善“技术—产能—市场”闭环,巩固MRI核心部件领先地位,拓展超导应用边界,推动国产替代深入发展 [2]
腔镜手术机器人迈入“争擂”新时代
Wind万得· 2025-09-03 07:09
文章核心观点 - 唯精医疗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实现量产 标志着国产企业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通过掌握结构设计、控制体系、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 形成多产品线布局[3] - 腔镜手术机器人行业在政策支持与资本推动下快速发展 国产企业正加速打破外资垄断格局 市场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3][11][14] 腔镜手术机器人技术特征 - 设备通过机械臂、3D视觉系统和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实现亚毫米级操作精度 具备7自由度运动能力并滤除生理震颤[4] - 提供10-15倍放大立体视野 结合AI增强技术标注解剖结构 降低术中误损伤风险[4] - 相比传统手术方式 患者住院时间缩短30%-50% 出血量减少且恢复更快[5] - 支持5G远程手术功能 实现医疗资源跨地域共享 并通过AI算法向智能手术伙伴演进[5] 政策环境支持 -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规划将手术机器人列为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关键领域 明确国产化推进目标[8] - 腔镜手术机器人纳入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 配置证规划559台 截至2025年7月已发放超400张[8] - 2023年《"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提升配置上限 医保覆盖范围扩展至北京上海等地区[8][12] 全球市场竞争格局 - 直觉外科达芬奇系统全球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0台 支撑近1700万例手术 2025年Q2新增装机180台[9] - 第五代达芬奇系统(dV5)获FDA批准 力反馈技术减少43%组织受力 成像精度和算力全面升级[9] - 采用"设备+耗材+服务"商业模式 设备中标价1800-3000万元 耗材收入占比超60% 年维保费用达376万元/台[10] 国产化进展 - 2021年威高"妙手S"成为首款获批国产腔镜机器人 微创医疗、精锋医疗等企业产品相继上市[11] - 2024年国内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115.79% 2025年Q1增速达130% 国产设备累计装机量突破100台[11] - 微创机器人等企业借鉴"设备+耗材+服务"模式 医保支付机制改革推动手术费用报销(如北京骨科手术机器人8000元全额报销)[12] 资本动态 - 一级市场投融资从技术概念追逐转向商业化能力验证 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14] - 2024年主要融资案例包括:康诺思腾C+轮超5亿人民币[17]、瑞龙外科B轮超3亿人民币[17]、敏捷医疗A轮超1亿人民币[17] - 早期研发阶段项目融资趋谨慎 资本更关注已获批产品装机量及临床手术数据[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