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手术机器人
搜索文档
【投融资动态】敏捷医疗B轮融资,融资额数亿人民币,投资方为明熙资本、元禾控股等
搜狐财经· 2025-11-04 19:38
公司融资信息 - 敏捷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完成B轮融资,融资额为数亿人民币 [1] - 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明熙资本、元禾控股、骊宸投资、南通科技创投、千骥资本、元禾原点 [1] 公司业务与愿景 - 公司愿景是成为全球智能外科领域的领先企业 [3] - 公司专注于手术机器人创新研发与产业化,聚焦人体多系统良恶性疾病的精准诊疗 [3] - 核心产品管线包括腔镜手术机器人和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 [3] - 产品研发稳步推进并快速迭代,团队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3] 相关ETF市场表现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下跌0.87%,市盈率20.60倍,最新份额107.5亿份,减少78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4673.9万元,估值分位20.62% [6][7]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上涨2.48%,市盈率37.84倍,最新份额76.6亿份,减少1.5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出1.3亿元,估值分位56.14% [7] - 科创50ETF(588000)近五日下跌5.82%,市盈率157.55倍,最新份额504.9亿份,增加2.2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出1.5亿元,估值分位96.41% [7]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下跌2.79%,市盈率96.17倍,最新份额3.1亿份,减少3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入111.4万元,估值分位81.90% [7]
上海:重点发展体外诊断仪器产品,加快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
仪器信息网· 2025-11-04 17:08
文章核心观点 - 上海市发布行动方案,旨在推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目标到2027年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 [3] 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全市新增首次获批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超500件 [3] - 到2027年,新增在海外市场获批医疗器械产品超100件 [3] - 到2027年,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家 [3] - 到2027年,建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3个 [3] 重点发展产品类别 - 高端医学影像产品:加快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扫描设备、高清血管造影设备等迭代升级,推动微型家用超声设备等研发 [5] - 高端植入介入产品:加快可吸收血管支架、新型骨科植入物等迭代升级,推动血管内压电导丝系统、心功能改善辅助反搏系统等开发 [6] - 高端手术系统:加快腔镜手术机器人等高性能手术系统迭代升级,推动柔性手术机器人等新一代系统研发 [7][8] - 高端体外诊断产品:加快新型高通量测序仪、新型化学发光诊断设备及试剂等迭代升级,推动基于新标志物的分子诊断设备、家用无创血糖检测系统等研发 [9] - 高端放射治疗产品:加快质子治疗系统、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等迭代升级,推动闪光放疗设备等研发 [10][11] - 高端康复治疗产品:加快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迭代升级,推动神经信号高分辨率解析的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等研发 [12][13] - 高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加快智能医学影像诊断软件、手术导航系统等迭代升级,推动医学智能体、医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研发 [14][15] - 未来新型创新器械:加快精准诊疗微纳机器人、基于量子及核酸质谱等技术的未来诊疗产品、类脑智能等产品研发 [16] 重点任务规划 - 规划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加快关键材料器件研发和核心生产工艺开发、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及应用”等20项重点任务 [17] - 重点任务已纳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重点清单,实施动态管理以确保高效落实 [17]
聚焦“小而美” 科技向善利万家(评论员观察)——“十四五”创新突破启示录③
人民日报· 2025-10-15 06:25
科技创新方向与价值取向 - 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要方向是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 [1] - 坚持科技向善惠民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有助于防范社会风险并最大化其正向效应 [1][3] 具体应用场景与成果 - 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展示多种能力,包括制作三明治、清扫桌面、高效收纳叠衣、讲故事教英语等 [1] - 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1分钟可收割600公斤作物,大幅提高夏收秋收效率 [1] - 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在医院手术室投入应用 [1] - 智能腕表、智能拐杖等装备在养老机构优化养老服务 [1] - 复兴号CR450动车成功下线,将带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规模突破万亿元级 [2] - 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农作物精细化管理,预计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2.8万亿元 [2] - “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可满足千百万居民用电需求 [2] - 医疗机构推出人工智能陪诊服务,让患者就医流程更顺畅 [3] - 电子社保卡广泛普及,实现个人社保权益单查询、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等事项线上办理 [3] 市场需求与产业前景 -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4亿人,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的技术应用场景 [2] - 民生日用需求与各行业对新技术的需求旺盛,供给侧与需求侧深度互动能形成新的产业蓝海 [2] - 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技术应用、集成与迭代,有助于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2]
聚焦“小而美”,科技向善利万家(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15 06:12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展示多种功能,包括制作三明治、清扫桌面、高效收纳叠衣以及讲故事教英语[1] - 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达1分钟收割600公斤作物,大幅提高夏收秋收效率[1] - 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和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在医院手术室投入应用,智能腕表和智能拐杖等装备优化养老服务[1] 市场需求与产业规模 -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超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技术应用场景[2] - 复兴号CR450动车成功下线将带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规模突破万亿元级[2]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预计到2025年规模达2.8万亿元,助力农作物精细化管理[2] - “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可满足百万级居民用电需求[2] 科技惠民与服务创新 - 医疗机构推出人工智能陪诊服务以优化患者就医流程,电子社保卡普及实现社保查询、养老保险转移等事项线上办理[3] - 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为惠民生拓展新路径,助力残障人士改善生活[2][3]
首批!3家科创成长层企业开始打新
券商中国· 2025-10-14 07:38
科创成长层最新进展 - 科创成长层迎来首批3家新上市未盈利企业,分别为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企业表示若上市时仍未盈利将纳入该层[1] - 截至9月17日,已有475万户投资者开通科创成长层交易权限,部分券商APP已上线行情标识,存量股票显示"成1",新注册股票显示"成"[1] - 科创成长层存量企业有32家,新注册未盈利企业自上市之日起纳入,调出机制实施"新老划断"[8] 本周申购企业详情 - 禾元生物周二申购,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属生物医药行业,公开发行股票8945.14万股,网上申购上限14000股,顶格申购需配沪市市值14万元[2][3] - 西安奕材周四申购,为国产半导体材料龙头,公开发行股票53780万股,网上申购上限53500股,顶格申购需配沪市市值53.5万元[2][3] - 必贝特周五申购,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属生物医药行业,核心产品已获批上市,公开发行股票9000万股,网上申购上限14000股,顶格申购需配沪市市值14万元[2][4] 待上市未盈利企业队列 - 目前至少还有10家未盈利企业待上市,包括北芯生命、思哲睿、摩尔线程等[5][6][7] - 北芯生命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已通过上市委会议并提交注册,正等待批文[6] - 思哲睿为综合性手术机器人公司,产品覆盖多科室,已于2023年6月提交注册[6] - 摩尔线程主营GPU及相关产品,已推出四代GPU架构,于9月26日通过上市委会议,等待注册结果[7]
广西给世界一个惊喜
广西日报· 2025-09-22 10:11
展会规模与历史发展 - 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参展商从首届的1505家增长至3200余家 [2] - 展区面积从5万平方米拓展至16万平方米的智能场馆 [2] - 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2004年的1058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9823亿美元 [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展示 - 设立1万平方米AI专馆,近200家企业展示1200项前沿AI产品与技术成果 [3] - 华为、阿里云等公司参与展示AI解决方案 [3] - 展示技术包括腔镜手术机器人、防爆机器人、灭火无人机等具体应用 [3] - 文莱智慧医疗系统、马来西亚绿色能源应用与奇安信、科大讯飞解决方案同台竞技 [3] 项目签约与产业合作 - 本届东博会现场签约155个项目,其中44个为“AI+”项目,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文旅等领域 [3] - 柳州智能显示终端及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园等项目将推动“广西智造”走向世界 [3] - 老挝企业签署人工智能应用合作备忘录,旨在推动与中国及东盟国家的无缝数字化连接 [4] 展会服务与参会体验 - 使用AI翻译设备打破语言壁垒,“AI智能撮合”系统为东盟企业精准匹配买家 [4] - “AI会展智能体”为参展商提供从导航到商事法律服务的全流程支持 [4] - 首次设立“非遗时装周”与民族歌舞表演,提升采购商的文化体验 [5]
发布行动方案 上海力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
中国证券报· 2025-09-19 06:27
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 到2027年新增首次获批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超500件 [1] - 到2027年新增在海外市场获批医疗器械产品超100件 [1] - 到2027年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家 [1] - 到2027年建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3个 [1] 重点发展产品方向 - 聚焦高端医学影像产品、高端植入介入产品、高端手术系统、高端体外诊断产品、高端放射治疗产品、高端康复治疗产品、高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未来新型创新器械八类重点产品 [2] - 加快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扫描设备、高清血管造影设备等高性能医学影像产品迭代升级 [2] - 推动微型家用超声设备等产品研发 [2] - 加快腔镜手术机器人等高性能手术系统迭代升级 [2] - 推动柔性手术机器人等新一代手术系统研发 [2] - 加快质子治疗系统、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等放射治疗产品迭代升级 [2] - 推动闪光放疗设备等产品研发 [2] - 加快智能医学影像诊断软件、手术导航系统等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迭代升级 [2] - 推动医学智能体、医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产品研发 [2] 政策支持与任务部署 - 围绕创新策源、临床赋能、审评审批、入院应用、企业培育、产业生态、国际化发展七大方面部署20项重点任务 [3] - 鼓励先导产业母基金和生物医药并购基金与产业集聚区合作 [3] - 用好未来产业基金支持相关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创新 [3] - 支持市场化医疗器械风险投资基金发展 [3] - 鼓励发展市场化S基金与并购基金 [3] - 鼓励开发高端医疗器械保险产品 [3] - 建立覆盖临床试验、研发、生产等全链条的创新医疗器械保险机制 [3] - 力争将伦理审查总体流程时间压缩至3周以内 [4] - 力争将临床试验启动前医疗机构内部整体用时压缩至25周以内 [4] - 将第二类医疗器械审评平均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 [4] - 支持取得进口或境内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在沪生产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 [5] - 优化试点医疗机构自研试剂备案管理机制 [5] - 积极争取率先开展医疗器械注册证转让试点 [5] - 探索境外已上市且国内未注册的医疗器械在沪先行试用 [5] 国际化发展举措 - 促进进出口通关便利 落实进口医疗器械加贴中文标签规定等措施 [4] - 优化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上市、销售等环节通关便利措施 [4] - 争取进一步拓展保税维修设备品类和业务范围 [4] - 支持企业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保税维修服务 [4] - 依托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金融、知识产权、法律等综合服务 [4] - 依托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培训创新平台 [4] - 利用国际会议、跨境手术直播等多种形式推介医疗器械创新产品 [4] - 积极参与并争取在沪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器械展会活动 [4] 行业前景展望 - 行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内部政策环境改善和外部市场开拓的双重引擎驱动下板块整体复苏态势明显 [7] -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看好行业创新驱动增长方向以及全球化发展相关的投资机会 [7] - 医疗器械板块有望迎来阶段性拐点 [7] - 行业有望于2025年剩余时间内迎来业绩与估值的双重修复拐点 [7] - 核心驱动力源于国内政策优化与全球化出海的加速突破 [7] - 行业有望依托企业技术平台化、AI诊疗拓展、消费医疗延伸突破等实现多维发展 [7] - 行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7]
发布行动方案 上海力促高端医疗器械 产业全链条发展
中国证券报· 2025-09-19 04:26
文章核心观点 - 上海市政府发布行动方案 旨在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 设定2027年具体量化目标 包括新增超500件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超100件海外获批产品 培育2家年产值超100亿元龙头企业 建设3个产业集聚区 [1] - 方案聚焦八类重点发展产品 部署20项重点任务 涵盖创新策源 临床赋能 审评审批 入院应用 企业培育 产业生态 国际化发展七大方面 [2][3] - 通过优化审评审批流程 压缩伦理审查至3周内 临床试验启动前用时压缩至25周内 第二类器械审评平均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内 以提升效率 [4][5] - 机构看好医疗器械板块发展 认为在政策优化与全球化出海驱动下 行业将迎来业绩与估值修复拐点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6] 重点发展产品 - 聚焦八类产品 包括高端医学影像 高端植入介入 高端手术系统 高端体外诊断 高端放射治疗 高端康复治疗 高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 未来新型创新器械 [2] - 高端医学影像产品将加快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扫描设备 高清血管造影设备迭代升级 推动微型家用超声设备研发 [2] - 高端手术系统将加快腔镜手术机器人迭代升级 推动柔性手术机器人等新一代系统研发 [2] - 高端放射治疗产品将加快质子治疗系统 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迭代升级 推动闪光放疗设备研发 [2] - 高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将加快智能医学影像诊断软件 手术导航系统迭代升级 推动医学智能体 医疗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 [2] 重点任务与支持措施 - 部署20项重点任务 涵盖七大方面 包括创新策源 临床赋能 审评审批 入院应用 企业培育 产业生态 国际化发展 [3] -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先导产业母基金和生物医药并购基金与集聚区合作 用好未来产业基金支持颠覆性技术 支持市场化风险投资基金发展 鼓励S基金与并购基金 开发高端医疗器械保险产品 建立全链条保险机制 [3] - 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 促进进出口通关便利 落实进口器械加贴中文标签 优化通关措施 拓展保税维修品类和范围 支持高附加值产品保税维修 [4] -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依托企业走出去平台提供金融 知识产权 法律服务 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培训创新平台 利用国际会议 跨境手术直播推介产品 举办国际影响力展会 [4] 审评审批与临床研究优化 - 深化改革试点 支持取得进口或境内注册证企业在沪生产第二类 第三类医疗器械 优化试点医疗机构自研试剂备案机制 鼓励临床急需试剂开发与备案 [5] - 积极争取开展医疗器械注册证转让试点 探索境外已上市且国内未注册器械在沪先行试用 [5] - 提升临床研究效能 鼓励医疗机构承担临床试验 提高伦理审查效率 总体流程时间压缩至3周以内 缩短临床试验启动时间 启动前医疗机构内部整体用时压缩至25周以内 [4] - 优化审评审批服务 将第二类医疗器械审评平均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 [4] 行业展望 -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步入新发展阶段 内部政策环境改善和外部市场开拓双重引擎驱动 板块整体复苏态势明显 [6] - 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创新驱动增长和全球化发展带来投资机会 板块有望迎来阶段性拐点 [6] - 行业有望于2025年剩余时间内迎来业绩与估值双重修复拐点 核心驱动力为国内政策优化与全球化出海加速突破 [6] - 行业有望依托企业技术平台化 AI诊疗拓展 消费医疗延伸突破实现多维发展 从规模扩张转向更高层次发展阶段 看好高质量发展及长期投资机遇 [6]
上海力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
中国证券报· 2025-09-19 04:24
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27年新增首次获批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超500件 [1] - 到2027年新增在海外市场获批医疗器械产品超100件 [1] - 到2027年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家 [1] - 到2027年建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3个 [1] 重点发展产品 - 聚焦高端医学影像产品、高端植入介入产品、高端手术系统、高端体外诊断产品、高端放射治疗产品、高端康复治疗产品、高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未来新型创新器械八类产品 [1] - 加快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扫描设备、高清血管造影设备等高性能医学影像产品迭代升级 [1] - 推动微型家用超声设备等医学影像产品研发 [1] - 加快腔镜手术机器人等高性能手术系统迭代升级 [1] - 推动柔性手术机器人等新一代手术系统研发 [1] - 加快质子治疗系统、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等放射治疗产品迭代升级 [1] - 推动闪光放疗设备等放射治疗产品研发 [1] - 加快智能医学影像诊断软件、手术导航系统等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迭代升级 [2] - 推动医学智能体、医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研发 [2] 政策支持与重点任务 - 围绕创新策源、临床赋能、审评审批、入院应用、企业培育、产业生态、国际化发展七大方面部署20项重点任务 [2] - 鼓励先导产业母基金和生物医药并购基金与产业集聚区合作 [2] - 用好未来产业基金支持相关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创新 [2] - 支持市场化医疗器械风险投资基金发展 [2] - 鼓励发展市场化S基金与并购基金 [2] - 鼓励开发高端医疗器械保险产品 [2] - 建立覆盖临床试验、研发、生产等全链条的创新医疗器械保险机制 [2] - 力争将伦理审查总体流程时间压缩至3周以内 [3] - 力争将临床试验启动前医疗机构内部整体用时压缩至25周以内 [3] - 将第二类医疗器械审评平均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 [3] - 支持取得进口或境内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在沪生产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 [4] - 优化试点医疗机构自研试剂备案管理机制 [4] - 积极争取率先开展医疗器械注册证转让试点 [4] - 探索境外已上市且国内未注册的医疗器械在沪先行试用 [4] 国际化发展举措 - 促进进出口通关便利 [3] - 落实进口医疗器械加贴中文标签规定等措施 [3] - 优化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上市、销售等环节通关便利措施 [3] - 争取进一步拓展保税维修设备品类和业务范围 [3] - 支持企业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保税维修服务 [3] - 依托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金融、知识产权、法律等综合服务 [3] - 依托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培训创新平台 [3] - 利用国际会议、跨境手术直播等多种形式推介医疗器械创新产品 [3] - 积极参与并争取在沪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器械展会活动 [3] 行业前景展望 - 行业在内部政策环境改善和外部市场开拓的双重引擎驱动下复苏态势明显 [4] - 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看好创新驱动增长方向以及全球化发展相关的投资机会 [4] - 医疗器械板块有望迎来阶段性拐点 [4] - 行业有望于2025年剩余时间内迎来业绩与估值的双重修复拐点 [4] - 核心驱动力源于国内政策优化与全球化出海的加速突破 [4] - 行业有望依托企业技术平台化、AI诊疗拓展、消费医疗延伸突破等实现多维发展 [4] - 行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4]
腔镜手术机器人迈入“争擂”新时代
Wind万得· 2025-09-03 07:09
文章核心观点 - 唯精医疗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实现量产 标志着国产企业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通过掌握结构设计、控制体系、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 形成多产品线布局[3] - 腔镜手术机器人行业在政策支持与资本推动下快速发展 国产企业正加速打破外资垄断格局 市场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3][11][14] 腔镜手术机器人技术特征 - 设备通过机械臂、3D视觉系统和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实现亚毫米级操作精度 具备7自由度运动能力并滤除生理震颤[4] - 提供10-15倍放大立体视野 结合AI增强技术标注解剖结构 降低术中误损伤风险[4] - 相比传统手术方式 患者住院时间缩短30%-50% 出血量减少且恢复更快[5] - 支持5G远程手术功能 实现医疗资源跨地域共享 并通过AI算法向智能手术伙伴演进[5] 政策环境支持 -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规划将手术机器人列为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关键领域 明确国产化推进目标[8] - 腔镜手术机器人纳入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 配置证规划559台 截至2025年7月已发放超400张[8] - 2023年《"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提升配置上限 医保覆盖范围扩展至北京上海等地区[8][12] 全球市场竞争格局 - 直觉外科达芬奇系统全球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0台 支撑近1700万例手术 2025年Q2新增装机180台[9] - 第五代达芬奇系统(dV5)获FDA批准 力反馈技术减少43%组织受力 成像精度和算力全面升级[9] - 采用"设备+耗材+服务"商业模式 设备中标价1800-3000万元 耗材收入占比超60% 年维保费用达376万元/台[10] 国产化进展 - 2021年威高"妙手S"成为首款获批国产腔镜机器人 微创医疗、精锋医疗等企业产品相继上市[11] - 2024年国内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115.79% 2025年Q1增速达130% 国产设备累计装机量突破100台[11] - 微创机器人等企业借鉴"设备+耗材+服务"模式 医保支付机制改革推动手术费用报销(如北京骨科手术机器人8000元全额报销)[12] 资本动态 - 一级市场投融资从技术概念追逐转向商业化能力验证 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14] - 2024年主要融资案例包括:康诺思腾C+轮超5亿人民币[17]、瑞龙外科B轮超3亿人民币[17]、敏捷医疗A轮超1亿人民币[17] - 早期研发阶段项目融资趋谨慎 资本更关注已获批产品装机量及临床手术数据[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