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模型

搜索文档
消费级3D打印专家交流
2025-07-30 10:32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聚焦消费级3D打印,中国主导全球市场,桌面级产品出口量占全球90%[4] - 拓竹公司通过硬件创新(无刷电机/高算力芯片)和软件算法建立技术壁垒,形成"一超多强"行业格局[11][22] - 全球市场规模40-5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30%,中国2024Q1出口量同比+47%[1][3] 市场动态与需求 - **区域分布**:北美占全球需求30-40%,欧洲20%,中国本土需求仅占20%[4] - **核心用户**:潮玩爱好者(批量生产玩具)、教育机构(教具)、创意设计者(快速成型)、家庭DIY用户[6][7] - **需求结构**:国内ToB主导(农场主驱动),海外C端占比50-60%(车库创业场景)[8] 技术与产品进展 - **性能突破**:打印速度从100-200mm/s提升至500-600mm/s,价格降至<1,500美元[1][3] - **技术路线**:FDM(成本低但精细度不足)和光固化(高分辨率但环保性差)并存[10] - **核心部件成本**:主板/传感器/芯片占33%,电机电控10-20%,喷头/热床20%[2][17] - **耗材现状**:70%为PLA材料(玉米淀粉基),改性PLA耐高温/硬度待提升[20][32] 竞争壁垒与挑战 - **三大壁垒**:生态系统(最高)>软件>硬件,拓竹凭借模型社区+AI生态领先[13][14] - **新进入者难点**:需绕过专利(如拓竹无刷电机技术)、供应链不成熟(无大规模代工厂)[11][27] - **使用门槛**:操作复杂(需模型导入),拓竹通过预制模型库降低难度[23] 成本与盈利 - **利润率**:整机>20%,耗材更高(国产PLA成本极低,终端售价30元/卷)[21] - **成本趋势**:当前高质量整机成本1,000-2,000元,规模化后或降20-30%[27] - **国产化率**:关键部件(芯片/传感器/喷头)依赖进口,工业耗材转向日本采购[28] 未来趋势与风险 - **渗透瓶颈**:需将价格压至500美元、提升打印速度/成功率、解决材料环保性[8][9] - **市场预期**:五年内或达千亿规模,但家庭普及需更长时间(材料/标准未完善)[8][25] - **版权风险**:国内模型版权问题制约发展,海外政策变动可能冲击产业链[26] 其他关键数据 - **产量**:中国年产量700万台(消费级500万台),未来或进一步增长[24] - **竞品表现**:安克退出3D打印市场,其UV打印机仅为2.5D表面处理技术[15] - **拓竹产品线**:A1系列价格低但性能打折(打印面积-30-40%,速度<70%)[16]
国产视频生成模型持续发力推动行业发展
华金证券· 2025-06-29 21:4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国产视频生成模型持续发力推动行业发展,视频生成领域应用持续迭代,行业头部公司持续布局,有望提升应用渗透率 [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近日,全球首部 AI 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在北京举行首映礼,其 7 个单元 AI 微电影全部借助快手自研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 AI 创作而成,涵盖多种题材 [5] 视频生成模型情况 - 可灵 AI 自 2024 年 6 月发布后在全球视觉 AI 领域保持领先,过去一年累计完成超 20 次迭代,全球用户规模突破 2200 万,今年 5 月推出 2.1 系列模型形成产品矩阵,今年一季度收入规模达 1.5 亿元,收入增速仍在提升,P 端付费订阅会员贡献近 70%营业收入 [5] - 国产图生视频模型竞相发展并取得部分成绩,图生视频模型 Top5 国产模型共占三席,分别是字节 Seedance1.0、Minimax Hailuo02、快手 Kling2.0;爱诗科技旗下 PixVerse 积累 6000 万全球用户,月活达 1600 万,海外占据视频生成应用榜首,已上线国内版本“拍我 AI” [5] AI 生成模型应用情况 - 中文在线通过自研工具链将传统动漫短剧制作环节压缩,实现生产周期缩短 70%、成本降低 50%;掌阅科技上线首部 AI 技术与实拍画面深度融合微短剧《遮天》,全网累计话题量破亿,AI 全面介入创作过程;超 50%广告主在生成创意内容时使用 AIGC,且 AI 营销内容占比超 10% [5]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中文在线、阅文集团等多家公司 [5] 行业表现 |升幅%|1M|3M|12M| | --- | --- | --- | --- | |相对收益|3.34|3.19|34.3| |绝对收益|5.57|3.36|47.59| [4]
北京首起利用AI侵犯著作权刑事案件宣判
中国青年报· 2025-06-18 10:34
AI侵权案件判决 - 北京首例利用AI生成模型侵犯著作权刑事案件宣判 被告4人利用AI软件篡改网络原创作品制成拼图销售3000余件 牟利27万余元 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至缓刑并处罚金 涉案公司被罚10万元 [1] - 案件涉及高技术手段犯罪 检方引导侦查获取56张光盘与3个移动硬盘的电子数据 数据量相当于数百万本网络小说 [2] - 除报案人外 还发现5名创作者的10幅美术作品遭侵权 被告通过AI修改他人作品并建立"养小号防封店"机制规避平台监管 [2][3] 侵权者行为模式 - 侵权者利用AI软件对原创作品进行细微篡改 使盗图与原图"如出一辙" 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侵权商品 [1] - 聊天记录显示侵权者抱有侥幸心理 认为"顶多就是给钱 又不用吃牢饭" 甚至用"富贵险中求"鼓动继续侵权 [3] - 侵权者建立应对机制 包括"养小号防封店"策略 声称"投诉起诉都不担心 就怕平台关店耽误赚钱" [2] 行业影响与监管 - 本案为AI技术应用中的著作权保护提供判例 检察机关将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完善电商与AI融合的监管路径 [3] - 案件显示AI技术被用于新型侵权方式 需要推动压实电商平台监管责任 规范AI技术合法使用 [3] - 判决结果被创作者视为"定心丸" 有助于保护原创积极性 促进内容创作行业健康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