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著作权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LABUBU降温,3D打印板块“熄火”,专家:3D打印对潮玩行业著作权保护提出新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3 14:09
LABUBU潮玩市场动态 - 大号LABUBU在香港旺角潮玩店仍吸引行人驻足 但二级市场价格较一周前高点大幅回撤 [1] - "前方高能"系列LABUBU销售均价从6月16日2507 04元暴跌至6月22日867 02元 累计跌幅超65% 其中6月17日单日跌幅达25% [1] - 相关概念股海正生材(SH688203)4个交易日内股价下滑16% 金橙子(SH688291)6月20日单日下跌10% [1] 3D打印行业影响 - MakerWorld平台LABUBU模型数量从6月13日663个激增至6月22日932个 9天新增269个 [4][5] -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3D打印行业迎来"奇点时刻" 消费级3D打印机因潮玩DIY需求旺盛 有望成为2C爆款产品 [5] - 2025年5月中国3D打印设备产量同比增长40% [6] 3D打印商业应用与侵权问题 - 电商平台3D打印LABUBU售价从几元至84 9元不等 25厘米高款式吸引超3万浏览 14厘米款式数百人下单 [7] - 专家指出未经许可的3D打印LABUBU销售侵犯著作权人复制权和发行权 可能面临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8] - UGC模型上传行为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 平台若推荐或设立排行榜则构成明知/应知侵权 [11] - 3D打印技术本身不应被禁止 重点应打击侵权复制件生产和实质性帮助行为 [12]
北京首起利用AI侵犯著作权刑事案件宣判
中国青年报· 2025-06-18 10:34
AI侵权案件判决 - 北京首例利用AI生成模型侵犯著作权刑事案件宣判 被告4人利用AI软件篡改网络原创作品制成拼图销售3000余件 牟利27万余元 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至缓刑并处罚金 涉案公司被罚10万元 [1] - 案件涉及高技术手段犯罪 检方引导侦查获取56张光盘与3个移动硬盘的电子数据 数据量相当于数百万本网络小说 [2] - 除报案人外 还发现5名创作者的10幅美术作品遭侵权 被告通过AI修改他人作品并建立"养小号防封店"机制规避平台监管 [2][3] 侵权者行为模式 - 侵权者利用AI软件对原创作品进行细微篡改 使盗图与原图"如出一辙" 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侵权商品 [1] - 聊天记录显示侵权者抱有侥幸心理 认为"顶多就是给钱 又不用吃牢饭" 甚至用"富贵险中求"鼓动继续侵权 [3] - 侵权者建立应对机制 包括"养小号防封店"策略 声称"投诉起诉都不担心 就怕平台关店耽误赚钱" [2] 行业影响与监管 - 本案为AI技术应用中的著作权保护提供判例 检察机关将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完善电商与AI融合的监管路径 [3] - 案件显示AI技术被用于新型侵权方式 需要推动压实电商平台监管责任 规范AI技术合法使用 [3] - 判决结果被创作者视为"定心丸" 有助于保护原创积极性 促进内容创作行业健康发展 [3]
唐珺 林佳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保护路径分析
36氪· 2025-06-18 08:07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定义与特征 - 人工智能是利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等领域 [2]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自主创作生成的内容,学界对其定义尚未统一,存在"人工智能生成物"、"人工智能创造物"等不同表述 [7] - 生成过程分为数据收集、处理、模式识别和内容生成四个阶段,具有高效性和不可预测性特点 [6][10][13] 著作权法面临的挑战 - 现行《著作权法》要求作品必须体现人类智力劳动,而AI生成内容的法律属性尚未明确 [16][50] - 独创性判断标准存在争议,需从创作流程和成果两个维度评估,但缺乏明确准则 [52] - 权利归属涉及设计者、投资者、使用者等多方主体,现有法律框架难以平衡各方利益 [32][34][35] 行业应用案例 - 飞猪科技利用AI算法在一小时内生成千余张广告图,显著提升创意产出效率 [11] - Jukedeck公司可根据用户需求快速生成个性化音乐作品,展示AI在创作领域的潜力 [11] - 《太空歌剧院》AI绘画作品获得艺术比赛奖项,显示AI作品与人类创作难以区分 [15] 司法实践进展 -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AI文生图案"中认定使用者对生成内容享有著作权,将AI视为创作工具 [39] - 美国版权局明确只有自然人才能成为作者,用户通过提示词生成内容不被视为创作 [28] - 德国法律将AI系统视为软件作品保护,但生成内容难以获得充分版权保护 [29] 技术发展影响 - 生成式AI技术已渗透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领域,显著降低时间成本 [12] - 多模态学习模型使AI生成内容在形态上与人类作品高度相似 [9][15] - 技术迭代推动产业对作品认定体系的需求,需建立层次分明的保护框架 [43] 保护路径探索 - 建议提高创造性标准以避免低质量内容获得保护 [55] - 通过合同约定权利归属可作为过渡方案 [57] - 设立邻接权制度可平衡技术创新与权益保护 [61][62]
“月薪5万被裁员”?网上突然冒出很多!这种情况记得举报……
新浪财经· 2025-05-30 11:24
互联网裁员话题营销套路 - 社交平台出现大量自称被"互联网大厂"裁员的账号 通过"个人照片+工卡+银行入账短信截图"拼接图作为封面吸引关注 其中包含月薪5万、十年工龄被裁等吸睛元素 [1][3] - 这些账号在"诉苦"内容后会以"带徒弟""传授技术"等话术结尾 实质是引导网友购买编程课程 形成固定营销套路 [3][6] - 部分案例显示盗用他人真实肖像或使用AI生成图片 未标注AI生成标识 通过伪造裁员经历增强可信度 [8][9][10] AI技术滥用与内容造假 - 盗图现象频发 有博主发现自己的肖像被用于虚构裁员故事 甚至出现伪造51万赔偿金等细节 [9] - 营销账号使用AI生成工卡照片等素材 刻意营造"随手拍"的真实感 但存在比例失调、涂抹感等技术瑕疵 [10][13] - 部分所谓"直播教学"实为播放机构录播课程 出镜人物与宣传账号照片不符 形成完整造假链条 [13] 行业监管动态 - 中央网信办4月启动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重点清理违规AI应用并加强生成内容标识管理 [14] - 国家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要求9月1日起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进行显式标识 [15] - 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已上线"未添加AI标识"投诉功能 支持用户举报未标注的AI生成内容 [16][17] 用户防范建议 - 专家建议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内容时添加水印等个人标识 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 [13] - 发现侵权行为应及时维权 包括要求删除内容或向平台举报 尤其警惕以"裁员经历"为噱头的课程推销 [13][19]
“搬运”短视频赚钱 当心侵犯著作权
央视网· 2025-04-30 01:39
核心观点 - AI换脸技术普及背景下,上海易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未经授权使用摄影师陈某原创视频素材被起诉侵权 [1] - 法院认定AI局部修改后的视频仍保留原作独创性元素,构成实质性相似侵权 [4] - 公司以商业目的提供换脸平台和技术的行为侵害了原告信息网络传播权 [6] 案件争议焦点 - 被告辩称AI换脸后的视频属于二次创作,与原告原作品存在差异 [3] - 法院需判定AI技术修改后的视频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 [4] - 争议公司使用他人作品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范畴 [6] 技术应用分析 - 公司开发的小程序允许用户上传照片后通过观看广告实现一键换脸功能 [1] - AI算法仅对原视频进行面部特征替换,保留构图/场景/人物造型等核心元素 [4] - 技术应用场景为古风汉服视频的换脸合成 [1] 法律判决结果 - 法院判决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7500元 [6] - 公司已删除侵权视频并完成算法备案等整改措施 [6] - 原告撤回停止侵权和赔礼道歉诉求,双方未提起上诉 [6] 行业影响 - 本案涉及AI技术应用中著作权保护边界问题 [4] - 商业性使用他人作品需获得授权,即使经过技术修改 [6] - 算法备案和经营规范成为企业合规经营的必要环节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