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视频丨云冈石窟焕新开放 “高清立体照”解码千年色彩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02 15:17
石窟重新开放与艺术价值 - 云冈石窟第7、8窟在经历5个月的封闭保护后,于近期重新向公众开放[1] - 第7、8窟始建于北魏中期,是云冈石窟艺术巅峰的代表作,也是中华文明与丝路文化交融的见证[1] - 第7窟因六尊造型独特的供养天人造像,被后人称为“六美人窟”[9] - 第8窟内有一尊云冈石窟唯一的露齿菩萨造像,其花冠雕刻精美,细节棱角清晰[11] 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石窟此前封闭是为了实施三维高光谱扫描工作,相当于为石窟拍摄“高清立体照片”[12] - 该技术破解了大型立体文物三维色彩采集的难题,此前仅能对平面壁画等进行光谱分析[12] - 高光谱技术能识别出人眼看似普通的灰色石头上隐藏的千年前色彩信息[14] - 项目由云冈研究院与高校联手,专门研发了新设备以完成此项工作[12] 技术成果与未来应用 - 技术应用旨在建立洞窟的光谱数据库、颜料色彩光谱库及病害数据库[17] - 后期将建立包含三维信息和高光谱数据的全息数据档案,为保护研究提供数据支持[17] - 此项技术成果有望为解决全国其他文物保护中的类似问题提供参考[15] - 此次工作不仅解决眼前问题,更是为未来保护建立完整的“数字档案”[15]
靠几张黑白远景照,他为大佛“重塑”面容
经济观察报· 2025-10-30 11:10
天梯山石窟历史与价值 -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60公里处,是我国见于史册记载的第一个由一国之君直接参与创凿的皇家石窟[1][2] - 该石窟自北凉大规模开凿后,北朝至隋唐陆续兴造,西夏至明清仍有重修,保存造像一百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汉藏文写经和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2] - 1954年7月,我国美术史学家史岩经过6天详细勘察,确认天梯山石窟即为文献记载的凉州石窟[1] 石窟搬迁与保护工程 - 1958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石窟下部第一、二层共10个洞窟面临淹没风险,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搬迁工作队进行文物迁移[3][4] - 搬迁工作于1959年11月开始,至1960年4月完成,共迁移43尊造像、300平方米壁画及25箱残片至甘肃博物馆保存[4] - 第13窟大佛窟因塑像体量过大无法搬迁,原地保留,但蓄水后大佛胸部及其他六身塑像颈部浸泡水中30多年,泥层被侵蚀剥落[6] 大佛窟修复工程 - 1992年在大佛窟外围筑起18米高钢筋混凝土围堰大坝,彻底隔绝水害,1995年开始对岩体和塑像进行修复[6][7] - 修复工作由敦煌研究院专家李云鹤主持,其子李波协助,针对七身塑像被毁头部及风化部位进行重塑,修复工程历时半年多[12][21] - 修复采用传统材料如麦草、麦衣、胡麻杆等,并创新使用螺纹钢和圆钢替代原木骨架,增强结构耐久性[14][15] 李云鹤的修复技艺与传承 - 李云鹤自1956年加入敦煌莫高窟研究所,开创国内"铆固法"修复空鼓壁画先河,并完成国内首次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10][11] - 在修复天梯山大佛时,仅凭50年代黑白远景照片,通过放大成像技术重塑高6米、面宽3.85米的大佛头,实现"修旧如旧"[13][19] - 其职业生涯修复壁画超4000平方米、塑像500余身,培养数十位修复人才,家族三代均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1][23]
一问到底|文物流转快速准确验明正身 如何找到文物“指纹”作为终极标识?
央视网· 2025-10-22 00:00
日前,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科技领域最新成果,"十四五"期间,国家文物局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多项基础性工作和创新性研究,已设立40家重 点科研基地。而在此之中,如何进行精准的文物身份鉴别,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文物身份鉴别是日常文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在文物需要出入库,或是远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巡展时,需要快速、准确地验明正身,也就是需要 证明回来的这件就是当初出去的那件,证明"我"还是"我"。 过去,这项工作更多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和严格的管理制度。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来为国宝验明正身? 如何找到文物的"指纹" 作为终极身份标识? 为了解决文物身份的识别问题,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最早期是给文物贴上纸质标签、盖上火漆印章。再后来,有了更先进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将一个微小 的芯片放入囊匣,用仪器一扫就能读出信息。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效率,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软肋":标识与文物本体是可分离的。也就是 说,这类身份标识存在伪造的可能。 比如,一件瓷器,在宏观上我们看它的釉面光滑如镜,但在微观下,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其分布、大小、形态都是完全随机、不可复制的。再比 ...
现场教学提升文物消防安全水平
河南日报· 2025-10-19 07:29
培训活动概况 - 省消防救援总队联合省文物局于10月14日在洛阳市举办文物消防安全示范性检查服务培训 [1] - 培训参与者包括省消防救援总队和省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各省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及省直文博单位的安全负责人与业务骨干 [1] 理论培训内容 - 专家结合具体火灾事故案例,剖析文物建筑耐火等级低、火源管控难度大等火灾风险 [1] - 重点解读责任落实、致灾因素、疏散条件、应急处置等“四查”要点 [1] 实地检查与观摩 - 培训人员深入洛阳博物馆、关林景区进行示范性检查培训,结合“一头一尾一预案”等具体内容学习“四查”流程 [1] - 实地观摩模拟火情时单位的应急响应、人员疏散及火灾处置过程 [1] 关林景区消防安全实践 - 关林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主要为明清时期遗存 [1] - 洛阳市消防救援支队指导景区通过将敬香活动引导至殿外固定金属焚香炉、为大型祭祀活动提前制定专项消防预案、电气线路采用地埋线、闭殿前切断非必要电源等方式消除火险隐患 [1] 洛阳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 - 博物馆与外包店铺签订消防安全协议,明确责任区域并制作消防安全责任公示牌,确保责任到人 [2] - 店内消防设施由店方日常巡查,馆方定期抽查店员使用消防设施的能力 [2] - 为确保馆藏文物安全,场馆内禁止一切动火作业,切割或焊接均在室外进行,并落实动火审批和现场监护 [2] 培训成效 - 参训人员表示培训有助于将知识原理转化为实际能力 [2] - 下一步将围绕消防安全“四查”要点,深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提升文物系统本质消防安全水平 [2]
文博日历丨战国帛书入藏湖南省博!一文了解战国“百科全书”
央视新闻· 2025-10-13 21:11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帛书 今年5月18日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 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 结束79年的漂泊回到祖国 △ 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移交子弹库帛书第二卷、第三卷,彰显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恪守博物馆伦理的努力。 今天,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 第二、三卷划拨入藏仪式 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 作为帛书的原出土地 湖南是这批瑰宝最理想的归宿 01 最早、首个 子弹库帛书有多重要 到目前为止 我国集中出土帛书只有两次 分别为马王堆帛书和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 而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前后的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 系统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 宇宙观及军事占卜等内容 是研究天文学、军事学、文字学、文献学 与思想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文字学角度 简帛古书是中国学术的源头 中国的书 一开始是写在竹木简牍上的 △子弹库帛书和马王堆帛书 缣帛之书是简牍到纸书的过渡环节 先秦两汉的书都写于简帛之上 如果没有简帛留下的线索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就不可能被释读 △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 古文献角度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对考察古代书籍的 形态、折叠方式、书写方式 图画与文字的关 ...
技术突破!文物医生成功“加固”三星堆象牙,国宝终可直面公众
新华社· 2025-09-29 17:48
说起在三星堆修复文物,最具挑战性的莫过于保护脆弱易损的象牙。9月27日,在四川德阳举办的2025 三星堆论坛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绍,三星堆象牙保护技术已取得突破,不久的将来,公众就能 在博物馆看到这些珍贵的象牙文物。 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蒋璐蔓介绍,该院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等9家科研单位,通过系统研究古蜀象牙的保存状况、病害类型及劣化机制,成功研发出一套包括现场 保护与脱水加固、微生物原位加固在内的关键技术。 依靠这套技术,团队不仅成功提取了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的700多根象牙,还完成了少量提取象牙的 加固保护。经此技术处理后的象牙,强度显著提升,可以达到在博物馆直接展出的要求。目前该技术正 在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保护中开展应用示范,已有一件完成加固处理的象牙在成都考古中心展 出。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观众将在三星堆博物馆里,亲眼见到这些新出土的象牙。"蒋璐蔓说。(记者童芳 鲍菲菲) 三千多年前,古蜀人祭天敬神,象牙是最珍贵的祭品之一。三星堆近年来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就出土了 700多根象牙,金沙遗址甚至发现了数以吨计的象牙。 尽管出土数量惊人,公众却很少在博物 ...
我国首部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51
技术突破与平台特点 - 我国首部集数据采集、加工、存储装备于一体的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研发成功 [1] - 平台突破传统文物数字化工作空间限制 实现对散存偏远地区文物数据的高效采集、实时检查、高质呈现、远程传输和安全存储 [1] - 研发团队成功突破狭小空间、大型洞窟和超远距离等极端环境下的数字化采集难题 [1] 应用成效与行业影响 - 移动平台应用大幅提高文物数据采集信息的覆盖率、精细度和完整性 解决散存偏远地区文物数字化保护面临的技术瓶颈 [1] - 公司构建模块化、智能化文物数字化成套采集装备 开发亿级像素二维图像无差错自动拼接软件和多源数据融合跨尺度三维重建软件 [1] - 公司推动文物数据采集加工迈向自动化、智能化新阶段 初步建成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 实现文物数字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1]
文化中国行丨湖北荆州:技术创新为有机质文物全生命周期“护航”
新华网· 2025-09-17 10:04
新华社武汉9月16日电 题:湖北荆州:技术创新为有机质文物全生命周期"护航"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修复室,秦家咀M1093墓葬出土竹简保护工作仍在分类进行中,有的竹简被放置于盛满纯净水的塑料 盘中进行清洗,有的被浸泡在无水乙醇中进行脱水加固。"这批简送来时基本都处于饱水竹简纤维饱和点的临界状态,残损、形变严重。"荆州文 物保护中心简牍项目负责人史少华说,目前保护工作已完成了40%,预计到2027年全部结项。 除了荆州出土的文物,从南京、浙江等地"远道而来"的多批次重要文物也在修复室内同步接受保护。贝叶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记录文字的重要 载体,南京博物院馆藏16件贝叶经于2024年1月被送到中心时,紧紧叠压在一起。经过揭取剥离,如今可见这批贝叶经中最大一件长过半米,最小 一件也有24厘米长,所刻写的梵文清晰可见。 新华社记者喻珮 入秋后的荆楚大地,暑热依旧。在荆州古城外的三国公园幽静处,坐落着一栋被湖光围绕的建筑。这里夏凉冬暖,恒温恒湿,大隐于市却又卓尔 不群。 它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先后为全国27个省市、130余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使得万余件木漆器、18万余枚竹木简牍、1100 ...
世界遗产达60项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人民日报· 2025-09-11 09:31
文物保护进展 -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3] - 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法律体系[3] - 流失文物追索成果显著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包括圆明园石柱 丰邢叔簋及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4] 科技应用与创新 - 科技手段广泛应用 卫星遥感 无人机 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火灾探测 自动灭火 防盗预警等新装备投入使用[4] - 文物保护技术取得突破 土遗址病害诊断评估 防风化技术研发系统化推进 文物病害科学诊断方法和动态监测技术实现突破[4] - 考古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考古发掘方舱 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先进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实现整体打捞[8]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博物馆体系完善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5] - 博物馆藏品大幅增加 "十四五"时期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5] - 展览教育活动丰富 全国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等方式增强供给能力[6]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果显著 拥有世界遗产60项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工作稳步推进[7] - 国际组织建设取得进展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 成员国 伙伴国 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 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7] - 国际考古合作广泛开展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 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7][8] 文明研究与学术贡献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8] - 发起国际文物科技合作计划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瓷器起源 传播与全球化"等计划吸引国际学术界广泛参与[8]
坚持保护第一做好活化文章赓续城市文脉 加快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西安日报· 2025-09-02 10:41
市委常委和文全、仵江参加。 原文链接:方红卫在调研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坚持保护第一做好活化文章赓续城市 文脉加快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在汉文帝霸陵考古工作站,方红卫仔细听取考古成果、文物保护等情况介绍,察看出土文物展示, 强调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统筹做好文物保护、修复、管理、利用工作,系统挖掘、研究阐释汉文 化遗产多重价值,切实维护好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是一座藏品数量多、种类丰富、体系完整的古代砖瓦类专题博物馆。方红卫实 地参观文物展厅,了解博物馆建设运营、文物展览展陈、科普研学开展等情况。他说,秦砖汉瓦历时千 载,记录、演绎和传承着悠久的中华文化,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与时俱 进创新文物展陈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市民游客更好触摸历史脉搏、增强文化自信。 9月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方红卫在调研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两个结合",坚定不移 推进文化兴市战略,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文化使命,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繁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