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用评级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加速抛美债,美政府突然下狠手,不许中国人买地,还要没收资产?
搜狐财经· 2025-07-14 11:53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前不久,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3月,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中,日 本、英国增持美国国债,中国减持。中国由美国第二大债主变为第三大债主,英国变为第二大债主。3月 正值本轮美债市场动荡前夕。美国财政部2025年3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日本3月增持49亿美 元美国国债,持仓规模为11308亿美元,依然是美国第一大债主。中国3月减持189亿美元美国国债至7654 亿美元,为今年首次减持。减持后,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仓规模由第二下降至第三。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在此前的2023年和2011年,另外两大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和标准普尔已分别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至此,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同时失去了三 大机构最高等级的评级。 根据三大机构分别发布的声明,三者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原因基本一致,都是基于对美国政府债务问 题的担忧。如果一定要说区别,惠誉和标普更加关注美国债务上限问题,而穆迪则更加关注美国政府债务 失控以及利率负担加重的现状。 我们始终认为,大国竞争不符合时代潮流,更解决不了美国自身的问题和世界面临的挑战。中美关系中存 在一些竞争 ...
白宫重击高校波及华尔街
经济日报· 2025-07-12 06:22
美国政府与高校资金冲突 - 美国政府冻结哈佛大学22亿美元多年期拨款和6000万美元多年期合同款项 [1] - 哈佛大学拒绝政府要求并提起诉讼 指控政府操纵学术决策 [1] - 美国政府威胁取消哈佛大学免税资格 并追加取消4.5亿美元拨款 [1] - 美国国土安全部撤销哈佛大学SEVP认证 禁止招收国际学生 [1] - 哥伦比亚大学被取消4亿美元联邦经费 普林斯顿、斯坦福等高校也面临拨款冻结威胁 [2] 高校收入结构及影响 - 美国高校收入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学费住宿费、捐赠基金及投资收益、科研经费 [3] - 哈佛大学2024年总运营收入65亿美元 断供22亿美元相当于砍掉三分之一收入 [3] - 哥伦比亚大学年度预算12%依赖联邦拨款 [3] - 穆迪将美国高校行业展望下调至"负面" [3] - 国际生招生受限将影响高校第二收入来源 可能导致生源流失 [4] 高校捐赠基金现状 - 美国大学捐赠基金总额超过8700亿美元 相当于全球第21大经济体 [5] - 哈佛大学捐赠基金规模520亿美元居全美第一 [5] - 得克萨斯大学(480亿)、耶鲁大学(410亿)、斯坦福大学(380亿)、普林斯顿大学(340亿)分列2-5位 [5] 耶鲁运营模式分析 - 耶鲁模式由大卫·史文森创立 强调高收益资产配置 [6] - 投资组合中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占比达60% [6] - 耶鲁基金规模从1985年13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312亿美元 [6] - 哈佛大学私募股权占比接近40% [6] 金融市场潜在风险 - 普林斯顿评估出售私募股权份额 哈佛洽谈出售10亿美元私募基金份额 [7] - 耶鲁大学拟通过二级市场处置最高60亿美元私募股权资产 [7] - 高校抛售潮可能导致私募股权行业估值下探 引发金融市场震荡 [7] - 科技型企业融资可能受冲击 关键科技项目面临中断风险 [8]
美联储会议纪要暴露政策分歧,花旗坚持九月降息预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7-10 15:03
美联储政策预期 - 花旗银行维持9月可能降息的预期 美国国债市场iShares 20+年以上国债ETF现报86 93美元 年内涨幅仅0 64% [1] - FOMC会议纪要显示委员会成员意见分歧 少数支持7月降息 部分倾向年内不降息 多数认为2023年晚些时候恢复降息合适 TLT基金贝塔值0 49反映价格波动 [1] - 当前失业率4 1%使7月降息极不可能 纪要鹰派基调明显 更多官员担忧关税带来的持续通胀风险 部分官员对劳动力市场疲软担忧加剧 [1] - 花旗预测9月通胀忧虑消退 劳动力市场担忧升温 将促使美联储持续降息直至利率降至3-3 25%区间 [1] - 5月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在关税上涨和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保持谨慎 对政策调整持观望态度 [1] 主权信用评级与货币政策 - 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但摩根大通认为债券指数提供商已提前调整分类 对金融市场影响有限 [2] - 花旗利率策略师指出降级不太可能显著影响外国对美国国债需求 美联储副主席强调央行流动性工具重要性 [2]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官员正重新评估货币政策框架 可能调整就业与通胀目标的策略立场 [2]
中诚信国际一季度主权信用级别调整:新兴市场国家阶段性风险缓释,特朗普关税冲击再添变数
中诚信国际· 2025-07-08 22:14
全球经济形势 - 2025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受贸易摩擦、货币政策和地缘政治影响,波动显著加大[1] - 特朗普4月2日全面加征对等关税加剧全球经济贸易不确定性,新兴市场国家或面临双重冲击[2] 主权评级行动 - 中诚信国际完成12次主权评级行动,包括8次评级或展望调整、2次新评定、2次级别及展望维持[3] 评级或展望负向调整国家 - 法国因政府和议会矛盾、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加剧,主权信用等级下调[3][7][8] - 德国受俄乌冲突影响经济衰退、政治稳定性下降,主权信用等级下调[3][12] - 泰国因制造业和出口疲软、政治稳定性不足,主权信用等级下调[3][16] - 比利时经济增长趋缓、财政赤字扩大、地缘政治风险提升,展望调至负面[3][24] 评级或展望正向调整国家 - 土耳其反通胀进程提速、外部流动性压力降低,主权信用等级上调[3][10][11] - 塞尔维亚通胀缓解、经济恢复增长、财政状况良好,主权信用等级上调[3][13][14] - 埃及因外资流入、财政流动性改善,主权信用等级上调[3][19][20] - 斯里兰卡通胀下降、经济复苏、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下行,主权信用等级上调[3][22] 其他情况 - 维持阿联酋和英国主权信用评级,新评定科威特和卢森堡[4]
新形势下全球主权信用评级体系的重构与路径创新
中诚信国际· 2025-07-08 19: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垄断全球主权信用评级市场,其评级方法存在局限性,未能公允反映发展中国家情况,且未充分体现国际货币地位变化影响 [5][6] - 发展中国家应构建独立评估数据库和治理评估体系,推动信息共享,构建全球视角可比的制度治理评价体系 [5][7] - 建议构建多维度评估框架,纳入地缘政治辐射能力和 ESG 等可持续因素评估,以提升主权信用分析的前瞻性与适用性 [5][7] 各部分内容总结 主权信用评级的意义及三大主权评级行动的影响 - 主权信用是全球信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评级衡量主权政府偿债能力和意愿,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影响各国融资成本和国际资本流动 [5][8] - 三大评级机构凭借多种因素垄断全球主权信用评级市场,其评级方法演变顺应业务发展和监管改革 [8] - 主权评级下调会引起金融市场波动和资本外流,抬升海外融资成本,但欧债危机后其影响在系统性削弱 [9] 三大主权信用评级方法的特点与不足 - 三大主权评级方法复杂性和综合性高,指标体系覆盖多维度,采用结构化计算方式和灵活调整机制,评级结果高度一致 [10] - 制度和治理实力评价权重高,但评价依据和标准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允,未能全面衡量其治理能力 [11][13] - 三大将“国际货币”作为评价标准,但未充分反映传统国际货币地位衰退和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的影响 [12][17] 全球地缘政经格局呈现的新特点与构建新型主权评级体系的思路 - 全球地缘政经格局变革,西方国家实力和治理效能下降,新兴货币形态推动多元货币格局形成,地缘政治多极化发展,可持续发展成核心议题 [19] - 发展中国家应构建独立数据库和治理评估体系,推动信息共享,以更好衡量国家治理水平 [19][21] - 构建多维度评估框架,考虑货币国际地位相对变化、多币种储备结构与金融安全机制,提升主权信用分析的前瞻性与适用性 [22][25] - 地缘政治风险成为重要系统性变量,主权评级框架需纳入对地缘政治辐射能力的评估 [27][29] - 可持续发展成为核心议题,ESG 等可持续因素将重构主权信用风险评价框架,影响未来国际竞争规则 [31]
关税冲击下亚洲面临地缘经济再平衡,主权信用风险呈分化趋势
中诚信国际· 2025-07-08 17: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 年以来亚洲地区主权信用环境呈结构性分化态势,受全球关税政策外溢效应、地缘政治紧张以及内部增长动能变化等因素影响,东亚、东南亚、南亚主权信用走势持续分化,后续需关注美国关税政策外溢影响、外向型经济体应对节奏以及亚洲国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政策调整与结构转型进展[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东亚 - 中日韩综合实力强且有一定关税博弈空间,但关税冲击加剧各国经济财政压力,区域整体风险上行[4][7] - 中国主权信用风险展望稳定,新动能发展和政策力度加大有助于缓释风险,政府财政空间充足、外汇储备充裕等支持应对风险,关税战或促进产业升级、区域合作等[4][7] - 日本主权信用风险展望负面,关税冲击削弱经济复苏势头,日美博弈推高日银加息不确定性,财政压力加剧致财政整顿受阻[4][8] - 韩国主权信用风险展望负面,关税政策显著冲击出口,政治动荡和“高层”空心化使内需复苏及政策推进不确定[4][16] 东南亚 - 大国博弈下面临地缘政治平衡,主权信用风险呈分化趋势,区域向心力增强有多元化发展机遇,部分国家受经济及地缘政治风险外溢影响面临主权信用下行风险[4][20] - 马来西亚出口及经济增速或受制约,但影响相对可控,中国与其战略合作深化及经济特区建设可支撑经济发展,需警惕地缘政治和债务风险[22] - 印度尼西亚卢比走弱或制约经济增长,但人口基数和中产阶级消费群体扩张、下游一体化战略等支撑经济发展,需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和关税波动风险[23] - 越南出口行业竞争优势或受削弱,但人口红利和制造业产能释放、外交平衡和经贸合作保障经济增长,需关注通胀和地缘政治变化[23] - 柬埔寨抗风险能力受制约,但参与区域合作、债务负担可控,与中国合作加深可提升地缘政治地位和提振经济[24] - 泰国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制造业产业升级迟滞,外部环境波动或致经济增长放缓和主权信用风险上升[26] - 菲律宾受美国影响大,中菲南海争端使地缘政治风险抬升,制约经贸合作和财政整顿,需关注大选和政治局势演变[26] 南亚 - 关税震荡与内生挑战交织,主权信用风险或分化加剧,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对区域内小国形成潜在冲击[2][28] - 印度主权信用水平或保持稳定,与美国战略合作深化可缓释关税风险和增强经济增长潜力,但需关注印巴冲突影响[28][29] -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主权信用实力或面临下行压力,关税政策冲击支柱产业、加剧社会波动风险,全球货币政策波动带来本币贬值和资本外逃风险,需关注印巴冲突影响,加强与中国经贸合作可缓释外部风险[28][30]
部分评级公司拟试水“一页纸”信评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20:18
信用评级报告简化披露 - 两家头部信评机构拟从8月开始披露"一页纸"简化版信用评级报告,仅公开核心内容,全文需注册机构投资者服务平台会员才能浏览[1] - "一页纸"报告并非仅一页,而是2-3页的首页核心内容,包括主体评级结果、债项评级结果、评级时间等核心要素[2] - 完整评级报告约20页,包含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公司治理、财务数据等综合分析[2] 行业转型与影响 - 简化报告披露被视为评级行业从发行人付费向投资者付费模式转型的重要一步[1] - 监管正酝酿出台行动纲领,引导改变评级公司收入结构,提升投资者付费比例[4] - 投资者表示简化版报告对投资决策影响有限,因有募集说明书和第三方数据平台可替代[2] 投资者反馈与需求 - 投资者愿意付费的前提是信评报告准确且能带来超额收益[1] - 信用评级区分度是影响投资者付费意愿的关键因素,城投债区分度不高,产业债仍需信评支撑[6] - 部分机构风控合规流程仍需外部评级报告支持[3] 商业模式演变 - 我国目前仍以发行人付费为主,但存在评级虚高、评级选购等问题[4] - 2020年永煤事件后,监管多次发文鼓励投资者付费模式[5] - 中债资信评估作为首家投资者付费模式评级公司于2010年成立[5] 业务多元化发展 - 评级机构在维持基础服务同时拓展非评级业务如信用数据库、估值服务等"第二增长曲线"[6] - 标普全球2022年市场财智业务收入38.11亿美元首次超过评级收入,2024年该业务收入达46.45亿美元[7] - 国内头部机构将信评报告全文与估值服务等整合在自建数据平台中[6] 行业监管方向 - 银行间交易商协会表示将加强评级行业自律管理,要求机构完善治理和评级技术体系[7] - 监管目标是提升评级质量和投资者服务水平[7]
穆迪:关税和贸易不确定性增加了亚太地区的信用风险
快讯· 2025-07-03 16:20
核心观点 - 穆迪将亚太地区主权信用前景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主要由于关税和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加信用风险 [1] - 关税对亚太经济体造成长期信用风险 损害地区吸引力并抑制外国投资 [1] - 财政支出可能增加以刺激经济 导致财政整顿进程放缓或停滞 [1] - 贸易密集型国家收入下降将限制政策灵活性 赤字扩大推高借款需求 [1] - 若贸易谈判显著降低关税 穆迪考虑恢复稳定展望 反之关税升级或地缘冲突将恶化形势 [1] 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影响 - 关税直接削弱亚太经济体竞争力 长期影响外资流入规模 [1] - 贸易密集型国家面临收入下滑压力 财政收入减少幅度显著 [1] 财政政策 - 多国可能扩大财政支出以对冲经济下行 中断原有财政紧缩计划 [1] - 赤字率上升导致政府融资需求增加 债务水平面临上行风险 [1] 情景预测 - 乐观情景:贸易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税大幅削减将触发评级展望回调 [1] - 悲观情景:关税持续升级叠加地缘冲突 可能引发资本外流与利差走阔 [1]
深圳建成全国首个“通用﹢专业”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应用体系
深圳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 构建全国首个"通用﹢专业"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应用体系 以27亿条公共信用数据为底座 覆盖20个重点行业 [1] - 评价体系涵盖经营变更 登记许可 处罚记录 投诉举报 表彰评价五大维度 共63项核心指标 覆盖全市440万户经营主体 [1] - 采用月度更新的六级信用评级机制 从最优A﹢级到风险警示E级 形成动态"信用身份证" [1] - 2024年10月起作为全国首批"双试点"城市 重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支持 出海拓展 监管合规等痛点 [1] 数据支撑与更新机制 - 依托《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4年版)》归集12大类735项信用数据 覆盖73家数源单位 [2] - 打通商事登记 行政处罚 司法判决等12类高频数据流 实现全市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按月滚动更新 [2] - 跨部门整合税务 社保 公积金 水电气等数据 实现27亿条公共信用数据高效共享 [2] 行业应用与平台建设 - 在医疗 环保 住建等20个重点领域构建专业信用评价子模型 例如龙华区试点医疗机构"信用分"模式 [3] - 生态环境局依据环境信用评价实施排污企业分级执法 提升监管效能 [3] - 推出"圳信﹢"综合信用服务平台 链接融资信用服务平台 深圳信用网 深i企等应用渠道 [3] 区域协同与国际接轨 - 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建设发展联盟实现深港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互认 推动跨境信用贷款超30亿元 [4] - 整合邓白氏 益博睿等国际信用数据 为企业生成含37项国际通用指标的"信用电子名片" [4] - 南山区推行"信用就医"覆盖6家公立医院和82家社康中心 宝安区建立17.3万栋出租屋信用档案 [4] 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优化数据归集共享 模型迭代 应用场景拓展三大方向 打造全国信用改革"深圳样本" [5]
信用评级行业迎深度重塑:从“服务发行人”转向“服务投资人”
上海证券报· 2025-07-02 03:09
行业转型与竞争格局 - 信用评级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导向",重心从"服务发行人"向"服务投资人"转移,风险定价与前瞻预警功能增强 [1] - 2022年一季度评级机构承揽债券1879只同比下降23 65%,中诚信国际以35 5%市占率居首 [2] - 2023年一季度债券承揽数量反弹至2395只,联合资信市占率达30 1%首次超越中诚信国际 [2] - 2024年一季度承揽债券2246只,中诚信国际市占率回升至34 01%,联合资信降至26 02% [2] - 2025年一季度评级机构增至15家,承揽债券2609只,中诚信国际以33 92%市占率稳居龙头,联合资信下滑至20 9% [3] - 头部六大机构合计市占率超90%,行业"马太效应"显著 [3] 头部机构差异化布局 - 中诚信国际布局绿色评级与指数服务,具备中、港、欧三地评级资质 [3] - 联合资信金融机构发行市场占有率连续四年行业第一,熊猫债市占率近50% [5] - 东方金诚在地方政府债、绿色债券等产品中占据优势 [5] - 中证鹏元在熊猫债、非标资产评级等创新品种表现突出,绿色金融评级能力增强 [5] 服务创新与盈利模式 - 企业首次违约前平均预警期从2023年562天延长至2024年747天 [5] - 2024年无评级债券期数占比升至63 55%,较上年提高7 17个百分点 [5] - 非评级业务快速崛起,联合资信债券估值体系覆盖3 2万只债券,服务280家用户 [6] - 试水"双轨付费"机制,基础层发行人付费,创新层面向投资人定制化增值服务 [8] 国际化与科技化进展 - 联合国际在香港市场信用评级客户数超过国际三大评级机构 [9] - 多家机构引入机器学习、大模型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打造内部数据平台与算法标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