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医药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药科大学最新Cell子刊论文:揭开对抗低血糖的脑-肝神经回路
生物世界· 2025-10-15 12:33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了长时间禁食期间血液与下丘脑葡萄糖动态变化中的双相模式,揭示了 一种依赖阈值的额外反调节机制。 该机制由一条"下丘脑腹内侧区 (VMH) → 下丘脑室旁核 (PVH) → 外侧旁巨细胞核 (LPGi) → 肝 脏"神经通路介导,该通路可检测神经低血糖状态,并通过肝内交感神经激活传递神经信号以驱动肝葡萄糖 生成。通过病毒示踪、单核 RNA 测序及多种无偏研究方法,研究团队确定, Galnt2 既是 VMH 葡萄糖抑 制性神经元的遗传标记,也是其"分子刹车",可调控低血糖感知的血糖阈值及代谢稳态。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大脑的能量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葡萄糖,因此,在低血糖时迅速做出与葡萄糖生成相关的反调节反应 (例如 抑制胰岛素分泌、促进葡萄糖生成、减少外周利用等 ) 至关重要。 2025 年 10 月 14 日,中国药科大学 谢昊 教授、 郝海平 教授团队在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上发表 了题为: Galnt2 neurons in the 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counterregulate hypogly ...
Nature子刊:深圳湾实验室甘文标团队揭示大脑如何保护学会的技能不丢失
生物世界· 2025-10-14 12:08
研究核心发现 - 星形胶质细胞钙离子信号在运动学习期间充当防止突触去强化的守门人角色[4] - 运动训练诱导小鼠运动皮层神经元突触强化并引发星形胶质细胞钙离子水平升高[6] - 降低星形胶质细胞钙离子水平会导致运动训练期间的突触去强化并损害运动表现改善[6] 分子机制 - 突触去强化仅发生在具有重复树突钙离子活动的树突上[7] - 在树突钙离子活动前激活的树突棘会经历CaMKII依赖的体积缩小[7] - 腺苷受体激活可阻止由星形胶质细胞钙离子减少引起的重复树突活动和突触去强化[7] - 星形胶质细胞通过释放ATP和腺苷信号参与调控过程[7] 转化医学价值 - 发现为靶向星形胶质细胞信号通路治疗中风、神经退行性疾病或运动功能障碍综合征开辟新途径[7] - 调控星形胶质细胞钙离子或腺苷受体活性可能有助于恢复突触功能并促进康复效果[7] 科学意义 - 研究改变了人们对星形胶质细胞在活体大脑中维持突触强度作用的理解[4] - 发现体现了神经胶质细胞伙伴关系对大脑可塑性的重要性[8] - 见解对理解大脑细胞分子相互作用促成技能获取和记忆巩固过程具有重要意义[8]
Nature Genetics:昌平实验室赵亚杰等揭示肥胖与2型糖尿病新的风险基因
生物世界· 2025-10-12 11:34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年来, 以 肥 胖 和 2 型糖尿病 为代表的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 人类 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 问题。《 柳叶刀 》的一项研究指出, 2022 年全球肥胖人口已突破 10 亿,占全球总人口的八分之一,且 这一趋势仍在持续上升。肥胖不仅显著增加个体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的风险,也给公共 卫生体系带来了沉重负担。 2 型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 也 呈持续攀升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 ( IDF ) 数据 显示, 2021 年全球 20–79 岁的成年人中约有 5.89 亿人患糖尿病,占全球成人总数约 10.5% ,预计到 2045 年患者将增至约 7.8 亿人,占比超过 12% ,这意味着几乎每 9 名成年人中就有 1 人受累,其中大 部分为 2 型糖尿病。 随着全球老龄化、城市化、久坐生活方式以及高热量饮食的普及,未来几十年, 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还将 持续上升,并将带来更大的心血管、肾脏、神经及眼底疾病负担 。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迫切需要依托大规 模人群遗传学获取高质量证据,识别可用于预防、早筛与精准干预的新分子靶点。 2025 年 10 月 10 日 ,昌平实验 ...
Cell子刊:上海交大翟炜/刘尽尧团队发现,这种肠道细菌能够抑制肾癌发展
生物世界· 2025-10-09 16:3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肾细胞癌 (RCC) 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确切病因仍有待探究。 肾透明细胞癌 (ccRCC) 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 70%。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人体关键组成部分的 肠道微生物群 在肿瘤发生以及对治疗的响应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尽管已有研究显示某些肠道微生物及其相关活性 产物与 ccRCC 的治疗有关,但肠道微生物组与 ccRCC 形成之间的关系仍不确定。因此,阐明肠道微生物组对 ccRCC 肿瘤进展的潜在影响至关重要。 2025 年 10 月 8 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仁济医院 翟炜 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刘尽尧 研究员团队合作,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Medicine 上发 表了题为: Intestinal 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derived propionate inhibits the progression of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肠道细菌 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 L. ...
研究发现单基因缺陷可致系统性红斑狼疮
环球网资讯· 2025-10-09 12:07
科技日报讯 (记者江耘 通讯员周炜)9月30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研究团队首 次证实人类单个基因PLD4的缺陷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阐明其致病机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精 准诊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遗传因素与免疫异常在其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此次研究发现了能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单基因,为深入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分子机制,开发靶 向治疗策略提供崭新视角。目前,科学界已陆续鉴定出30余种由单个基因突变导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来源:科技日报 为了揭示PLD4基因缺陷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致病机制及其主要效应免疫细胞群,研究团队构建了相 同基因缺陷的小鼠模型。结果显示,缺陷小鼠表现出典型的狼疮样表型。多组织炎症分析显示,肾脏是 缺陷小鼠受累最为显著的器官,与人类患者的临床肾脏表型高度一致。 【医线传真】 研究团队采用JAK抑制剂巴瑞替尼对缺陷小鼠进行干预,发现巴瑞替尼可显著缓解缺陷小鼠的狼疮样表 型。巴瑞替尼还在患者来源的炎症细胞中有效抑制了Ⅰ型干扰素通路的过度激活,为治疗PLD4基因缺 陷所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 ...
Cell子刊封面:许琛琦/施小山/王皞鹏合作揭示TCR信号多样性的脂质静电调控机制
生物世界· 2025-10-04 12:05
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揭示了T细胞受体TCR-CD3复合物中关键信号亚基CD3ζ的结构和磷酸化规律[2][3] - 发现从N端到C端ITAM的膜插入程度逐渐增加导致连续的磷酸化顺序[6][7] - 在慢性TCR刺激下C端ITAM的磷酸化衰减速度比N端快导致TCR信号传导不足[6] - 提出CD3ζ磷酸化不充分是T细胞功能耗竭的诱因之一[3] 研究技术与方法 -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动态CD3ζ细胞质结构域的膜结合结构进行表征[6] - 结合定量质谱和细胞实验解析CD3ζ胞内区结构及磷酸化规律[3] - 研究揭示了正电基序BRS与脂质相互作用的关键调控机制[3] 研究意义与应用 - 研究为合成免疫受体的理性设计提供了新思路[3] - 揭示了TCR信号转导中ITAM异质性的新机制与生理和病理环境相关[6] - 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子刊Molecular Cell并被选为封面论文[2]
宋尔卫院士团队发表最新Nature Immunology论文,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生物世界· 2025-10-01 09:15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癌症治疗产生的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 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 ) 能够 调控抗肿瘤免疫,但这种效应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证明 , 在 MSH2 低表达肿瘤中,由 DNA 损伤化疗 产生的 富含 CA 的 DNA 片段 优先以强亲和力与 cGAS 结合,并通过细胞质 中的 相分离 形成生物分子凝聚体,从而引发 抗肿瘤免疫反应 。然而,从 MSH2 高表达的肿瘤细胞中释放的经典的缺乏 CA 的 DNA 片段则会激活 AIM2,从而 通过上调 PD-L1 和 IDO 导致免疫抑制。瘤内注射富含 CA 的 DNA 片段,可增强 PyMT 同种异体移植瘤的抗肿瘤免疫。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在临床上,化疗后乳腺癌中富含 CA 的 DNA 片段的含量增加与肿瘤抗原响应性 T 细胞增多,以及化疗响应更好相关。因此,不同的肿瘤 DNA 片段会根据其对不同传感器的偏好而引发相反的免疫反应。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强调了基因组不稳定性与免疫调控之间的另一种机制联系,以及富含 CA 的 DNA 在增强抗肿瘤免疫方面的治疗潜力。 ...
首都医科大学发表最新Nature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28 12:05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郝峻巍 教授团队 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 Cholesterol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mediates microglia-induced chronic neuroinflammation and hinders neurorestoration following strok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 胆固醇代谢重编程 介导了小胶质细胞诱导的慢性神经炎症,并阻碍中风后的神经修复 。这一发现 为通过靶向胆固醇代谢来减轻长期脑损伤和促进 神经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有望改善中风相关的残疾结局。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大多数缺血性中风患者未能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溶栓治疗,原因是其治疗时间窗狭窄,仅限于发病后 4.5 小时内。相比之下,在慢性期可能存在更 宽的治疗时间窗,这为促进晚期恢复、减少中风相关残疾和复发提供了机会。因此,在慢性期针对神经修复机制进行治疗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有助于增强中 风幸存者的恢复能力并改善其预后。 慢性神经炎症 是中风后恢复的主要障碍,但其潜在机 ...
南方医科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27 12:04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背景与未满足需求 -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性肾损伤的主要诱因 常见于肾切除术 肾移植 创伤和心脏搭桥等手术[3] - 该损伤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但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3] - 肾脏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是损伤的主要靶细胞 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 包括能量代谢异常和多种细胞死亡方式 尚未完全明确[3] 最新研究成果概述 - 南方医科大学团队于2025年9月25日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研究 揭示肠道共生菌黏液真杆菌的代谢产物熊去氧胆酸可促进脂肪酸氧化以保护肾脏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4] - 研究核心发现包括黏液真杆菌释放UDCA抵御损伤 UDCA是强效的PPARγ激动剂 补充菌株或UDCA可缓解损伤 且两者在患者体内减少[7] 研究机制与实验发现 -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会降低小鼠盲肠内容物和血清中的黏液真杆菌代谢产物熊去氧胆酸水平[6] - 补充黏液真杆菌或熊去氧胆酸可防止小鼠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6] - 机制上 UDCA直接结合并激活PPARγ 从而增加脂肪酸氧化 诱导ATP生成 并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质积累[6] 人类临床相关性 - 人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清中熊去氧胆酸水平显著降低[6] - 手术前熊去氧胆酸或黏液真杆菌水平较高的患者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严重程度较轻[6] 研究意义与潜在应用 - 该研究为使用黏液真杆菌及其代谢产物熊去氧胆酸来预防或治疗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9]
复旦大学新论文登上Cell头条
生物世界· 2025-09-24 18:3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日,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的 一篇研究文章登上了 登上了 Cell Press 官网头条。 该论文题为 : Neural basis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for neuropathic pain relief ( 经皮神经电刺激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机制 ) ,论文于 2025 年 9 月 8 日在线发表于 Cell 子刊 Neuron 上, 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韩清见 研究员, 第一作者为 刘帅 博士。 该研究解析了 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 发挥镇痛 作用的神经机制, 这一发现为临床优化疼痛治疗方 案,以及开发镇痛药物新靶点提供了重要启示。 慢性疼痛 影响着全球约 20% 的人口,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现有药物或疗法往往治疗效果 有限,且伴随明显不良反应。这凸显了对更优镇痛方案 (包括非药物疗法) 的需求。 经皮神经电刺激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 是一种通过皮肤输入特定频 率脉冲电流来刺激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