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施一公团队发表最新PNAS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04 19:00
生长素转运蛋白AUX1的结构研究 - 吲哚乙酸(IAA)是植物生长素的主要形式,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AUX1是首个被鉴定出的生长素转运蛋白,在植物多个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2] - 研究解析了拟南芥AUX1在未结合IAA和结合IAA状态下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其结合和转运生长素的结构基础[3][5] - AUX1以单体形式存在,包含11个跨膜螺旋,TM1至5和TM6至10构成经典的LeuT折叠结构,TM11在两半交界处相互作用[5] AUX1转运生长素的分子机制 - 在IAA结合状态下,IAA被由TM1、TM3、TM6和TM8构成的中央口袋特异性识别[5] - TM1和TM6在IAA存在时发生显著构象变化,这对IAA运输至关重要,His249被证明是底物摄取和释放的关键氨基酸残基[5] - 研究为未来基于结构的AUX1/LAX家族功能研究及农业中应用生长素类似物奠定了基础[5] 相关研究进展 - 在PNAS论文发表几天后,Nature Plants期刊发表了来自欧洲多国合作的类似研究,同样解析了AUX/LAX家族转运生长素的结构与机制[6]
四川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27 07:29
水杨酸生物合成研究突破 - 水杨酸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止痛药和消炎药阿司匹林的原料,最初从柳树树皮中发现,其衍生物水杨苷具有治疗作用 [2] - 水杨酸不仅是合成阿司匹林的关键分子,还在植物生物学中发挥重要防御激素作用 [3][20] - 科学家对水杨酸生物合成途径长期了解不全面,特别是PAL途径的研究存在空白 [8][20] 四川大学团队研究成果 - 四川大学张跃林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解析了植物中从苯甲酰辅酶A到水杨酸的三步生物合成途径 [4][5] - 该途径在种子植物中高度保守,为作物抗病机制研究提供分子基础 [5][6] - 研究以本氏烟草为模式植物,确定三个关键步骤:苯甲酰辅酶A生成苯甲酸苄酯、氧化为水杨酸苄酯、水解为水杨酸 [10][11] - 编码三种关键酶(BEBT、BBO、BSH)的基因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包括柳树、杨树、大豆和水稻 [13] - 水稻基因敲除实验证实这些基因是水杨酸生物合成所必需的 [13] 其他相关研究 - 同期Nature还发表了浙江大学潘荣辉团队和浙江师范大学张可伟团队关于水杨酸生物合成的研究成果 [15][16][18] - 三项研究共同填补了水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长期空白,发现了三种关键酶 [20] 研究意义 - 为解析不同植物类群(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的抗病机制差异提供分子基础 [6][14] - 为培育抗病性增强的作物品种提供新方向和新靶点 [6][14]
Cell:刘光慧/张维绮/曲静/杨家印等绘制人体衰老蛋白导航图,揭示人类衰老轨迹与特征
生物世界· 2025-07-25 22:36
衰老机制研究 - 蛋白质稳态失衡是衰老进程中的核心分子特征之一,涉及超两万种蛋白质的动态网络调控[2] - 研究首次构建横跨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涵盖七大生理系统、13种关键组织[4] - 血管系统被确立为衰老进程的"先锋组织",在生命早期即显著偏离稳态轨迹[7] 蛋白质组学发现 - 衰老伴随系统性蛋白质稳态失衡,表现为中心法则信息流断裂、蛋白质量控制系统级联衰减及病理性蛋白广泛沉积[9] - 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被鉴定为最具跨组织保守性的"泛组织年龄上调蛋白",在绝大多数衰老组织中一致性显著升高[10] - 30岁左右为衰老轨迹的初始分水岭,45-55岁被确认为衰老进程的里程碑式转折点[12] 血管衰老机制 - 衰老血管系统通过特异性分泌GAS6等促衰蛋白,激活跨器官级联信号网络,发挥"衰老枢纽"功能[7] - GAS6在衰老主动脉组织及循环系统中呈现跨尺度显著富集,可直接驱动血管细胞衰老表型[15] - 衰老相关分泌因子如GPNMB、COMP、HTRA1、IGFBP7等被证实可直接诱导血管细胞衰老[15] 研究应用价值 - 研究开创性绘制人类多器官蛋白质组衰老全景图,为理解衰老系统性本质建立统一框架[19] - 基于器官特异性"蛋白质组衰老时钟"的构建,实现对机体及各器官衰老程度的系统性量化[20] - 识别出45-55岁为多器官蛋白质组剧烈重塑、系统性衰老加速的关键干预窗口期[21] 技术方法创新 - 研究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构建蛋白质组衰老图谱[4] - 成功应用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覆盖13种人类组织的特异性"蛋白质组衰老时钟"[12] - 整合超高灵敏度质谱、人工智能动态建模与多尺度组学分析,构建三位一体的衰老系统生物学研究框架[24]
生男生女并不随机!哈佛大学最新发现:母亲年龄和基因,会影响孩子性别
生物世界· 2025-07-20 11:11
核心观点 -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婴儿出生性别并非完全随机,母亲年龄和特定基因突变是关键影响因素 [2][14] - 研究挑战了"每次生男生女是独立事件且概率相等"的传统观点 [7] - 研究分析了58007名美国女性护士近60年(1956-2015年)的生育记录 [2] 多孩家庭的"同性别"倾向 - 已生育一个男孩的女性,第二个孩子是男孩的概率为57% [4] - 已生育两个男孩的女性,第三个孩子是男孩的概率为58% [4] - 已生育三个男孩的女性,第四个孩子是男孩的概率为61% [4] - 已生育一个女孩的女性,第二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为53% [5] - 已生育两个女孩的女性,第三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为55% [5] - 已生育三个女孩的女性,第四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为58% [5] - 多孩家庭(三个或以上)中,全是男孩或全是女孩的情况比"男女双全"更常见 [7] 母亲年龄的影响 - 与23岁前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女性相比,29岁及以后生育的女性只生男孩或只生女孩的概率高出13% [9] - 女性初次生育年龄越大,"同性扎堆"现象越显著 [9] - 可能原因是女性体内环境(如酸碱度)随年龄变化影响了携带X或Y染色体精子的受精能力 [10] 特定基因的影响 - 10号染色体上NSUN6基因的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rs58090855)与生育女孩倾向相关 [12] - 18号染色体上靠近TSHZ1基因的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rs1506275)与生育男孩倾向相关 [12] - 某些女性可能天然携带影响后代性别比例的遗传倾向 [13]
新研究绘制数千年人类传染病图谱
快讯· 2025-07-11 06:10
新研究绘制数千年人类传染病图谱 - 研究团队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领导,从欧亚大陆214种已知人类病原体中提取古代DNA,绘制出跨越数千年的人类传染病图谱 [1] - 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关于传染病历史的最大规模研究,揭示了人类与病原体之间漫长的博弈历史 [1] - 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为人与动物互动如何改变人类健康格局提供了重要新见解 [1] - 研究为未来公共卫生策略和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1]
不睡觉为什么会死?哈工大研究发现,睡眠通过维持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稳态以保障生存
生物世界· 2025-07-07 11:17
睡眠剥夺致死机制研究 - 睡眠在所有动物物种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行为,长期睡眠剥夺(Pr-SD)会导致许多物种死亡,但哺乳动物中由睡眠剥夺诱导的致死性与睡眠稳态之间的核心分子基础仍不清楚[1] -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志强团队研究发现,睡眠可防止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的破坏以保障生存[2][3] - 过去研究已发现众多影响睡眠的因素,包括生物钟基因、神经回路、激酶信号通路和神经递质等,睡眠被认为是一种稳态系统,其核心分子基础应同时控制调节机制和主要功能[6] 睡眠剥夺研究方法 - 水上圆盘法(DOW)是一种研究睡眠剥夺的实验方法,通过将实验动物置于悬浮水面的圆盘上迫使其保持清醒,但该方法在大鼠和小鼠应用中存在局限性[10] - 研究团队在对大鼠进行DOW实验时观察到"不可逆转点"(PONE)状态,即使终止睡眠剥夺程序死亡也不可逆转,准确识别PONE状态有助于理解Pr-SD致死机制[11] 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关键作用 - 研究表明处于PONE状态的小鼠无法进入自然睡眠,且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出现显著紊乱,这种紊乱与PONE状态密切相关而非睡眠剥夺时间长度[13] - 大脑激酶或磷酸酶功能障碍会影响PONE状态发展并导致睡眠异常,每天80分钟恢复性睡眠可显著延缓认知衰退并恢复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14] - 研究结论表明睡眠对于维持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稳态至关重要,其紊乱可能影响由长期睡眠剥夺引起的致死以及睡眠调节[14]
Cell重磅发现:新型细胞器靠窃取叶绿体让动物拥有光合作用能力
生物世界· 2025-06-26 12:14
海蛞蝓光合作用机制研究 - 哈佛大学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揭示海蛞蝓通过新型细胞器"盗食体"整合藻类叶绿体实现光合作用[5][8] - 盗食体利用ATP敏感型离子通道维持叶绿体功能,饥饿时消化叶绿体获取营养[10] - 该机制在珊瑚、海葵等光合动物中独立演化,形成趋同进化策略[11] 进化生物学发现 - 真核生物通过吞噬原核生物进化出线粒体和叶绿体,时间跨度约十亿年[6] - 研究阐明细胞内共生体如何被宿主长期获取并进化为功能性细胞器[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海蛞蝓Sacoglossan可选择性保留藻类叶绿体并维持其光合功能长达一年[7] - 发现源于对海蛞蝓窃取发光蛋白的误判,意外开启光合作用研究新方向[13]
上海科技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25 17:14
甜味受体研究突破 - 人类甜味受体是由TAS1R2和TAS1R3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属于C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能够感知天然糖类、人工甜味剂和甜味蛋白,影响代谢调节[2] - 此前缺乏人类甜味受体的三维结构信息,阻碍了对其工作原理的精确理解[3] 研究成果 - 2025年6月24日,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论文,解析了人类甜味受体在无配体状态和结合三氯蔗糖状态下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4] - 研究揭示了甜味受体独特的非对称二聚体结构特征和配体识别机制,三氯蔗糖仅与TAS1R2的捕蝇草结构域结合[6][7] - 通过结合诱变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描绘了TAS1R2中甜味剂的识别模式,揭示了配体结合时的构象变化和独特的激活机制[7] 研究意义 - 该研究为理解甜味感知提供了关键的分子基础,为设计新型人工甜味剂和靶向甜味受体的药物研发策略提供了新思路[9] - 这是刘志杰/华甜团队继2022年报道人类苦味受体TAS2R46、2024年报道TAS2R14、2025年初报道TAS2R16之后,在化学感知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的又一突破[9]
复旦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8 07:39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研究进展 -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菌以及病毒中,在生命活动的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2] -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细菌和噬菌体中已鉴定出20多类lncRNA,但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 [3] ROOL RNA纳米笼结构研究 - 研究团队解析了在细菌和噬菌体基因组中发现的长链非编码RNA ROOL形成的两种天然RNA纳米笼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3] - ~2.9 Å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显示,ROOL RNA形成一个直径为28纳米、轴向长度为20纳米的八聚体纳米笼 [7] - 在~3.2 Å的分辨率下,孤立的ROOL单体的结构表明,纳米笼的组装涉及一种链交换机制,从而形成四级亲吻环 [7] 研究应用前景 - 研究团队证明了与RNA适配体、tRNA或microRNA融合的ROOL RNA能够保持其结构,形成一个具有径向展示货物的纳米笼 [9] - 这项研究结果或许能够用于设计新型RNA纳米笼,作为研究和治疗应用的RNA载体 [11]
清华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05 07:51
染色质重塑因子研究 - 染色质重塑因子在细胞核小体动态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涉及染色质包装、转录、复制和DNA修复 [2] - 核小体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单元,由147 bp 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组蛋白八聚体包含两拷贝H2A-H2B二聚体和一拷贝(H3-H4)2四聚体 [4] SMARCAD1蛋白的发现与功能 - 清华大学团队发现人源染色质重塑蛋白SMARCAD1对亚核小体(如六聚核小体和四聚核小体)的偏好性高于典型核小体 [2][5] - SMARCAD1通过家族特异性元件与六聚核小体结合,这些元件对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至关重要 [5] - SMARCAD1以无活性构象与典型核小体结合,导致其活性降低,而组蛋白伴侣FACT复合物与H2A-H2B协同促进SMARCAD1的重塑活性 [5] 研究结构与机制 - 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SMARCAD1与核小体及六聚核小体复合物的结合机制 [5] - 研究提出了一条依赖ATP的染色质调控途径,即通过重塑亚核小体动态调节染色质结构 [7] 研究团队与发表 -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陈柱成团队与郗乔然团队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2][7] - 论文第一作者包括胡鹏晶、孙菁溪、孙宏瑶和陈康净,通讯作者为陈柱成和郗乔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