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游

搜索文档
研学经济成文旅产业新支柱?2025年市场规模或突破2132亿元
华夏时报· 2025-06-24 23:34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达1791亿元,同比增长21.9% [1][2] - 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突破2132亿元,增速超15% [1][2] - 2025年"五一"期间研学市场规模达180亿-220亿元,占同期文旅消费总量8%-10% [2] 政策与需求驱动 - 教育部将研学活动纳入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中央财政每年提供200亿元专项补贴 [3] - 海南省配套补贴最高可覆盖项目成本的50%,为全国最高 [3] - 家庭对教育投入持续增加,研学被视为"刚需型教育投资" [3] 区域市场表现 - 湖北红色研学线路客流激增,安徽宏村定制化研学项目吸引年轻客群 [3] - 县域研学订单同比增长36%,贵州乌江寨等地订单增速超200% [3] - 亲子研学订单暑期前夕同比激增70%,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单日接待研学游客近万人次 [3] 产品创新与转型 - 涞源·七山滑雪旅游景区将传统参观转变为沉浸式学习,文创收入占比跃升至15% [4] - 扬州·京甘泉生态农业科技园推出"军农结合研学"项目,带动当地订单量增长 [4] - 传统景区加速向"教育综合体"转型,如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开发十大特色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8万人次 [5] 行业特征与挑战 - 资源整合深度化,地域特色被系统转化为课程内容 [7] - 课程设计专业化,构建覆盖历史人文、自然科学、工艺美学的多元课程体系 [7] - 技术融合纵深化,如广汉三星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升体验 [7] - 课程同质化导致30%项目陷入低水平竞争 [7] - 安全机制缺位,仅12省份建立专项安全标准,动态应急预案覆盖率不足60% [7] - 复合型导师缺口达20万人,文化艺术等领域师资尤为紧缺 [7] 发展建议 - 推动高校开设"研学课程设计"专业方向,建立导师分级认证制度 [8] - 制定专项研学安全操作规范,引入质量追溯区块链系统 [8] - 开发跨学科课程,如"文物+数字建模""冰雪+流体力学"等 [8]
昌江推出六大主题研学路线
海南日报· 2025-06-12 09:53
研学旅游产品 - 昌江黎族自治县推出六大主题研学路线,涵盖工业文明、热带生态、黎族非遗、红色记忆与魅力乡村等多元要素 [1] - 研学产品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包括滨海文化、自然生态文化、非遗、魅力乡村、红色文化和工业文化等主题 [1][2] 滨海文化研学之旅 - 学生可踏足棋子湾旅游度假区和沙渔塘社区,领略海南西海岸优美海景,树立海洋环境保护观念 [1] - 到昌化古城打卡,在峻灵王庙追寻苏东坡足迹 [1] 自然生态文化之旅 - 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观察"空中花园"等雨林奇观,理解国家公园建设的生态意义 [1] - 在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赏花看鸟,或到和丰兰花博览园赏上百种兰花品种 [1] - 沿线可前往王下乡探究皇帝洞喀斯特地貌奇观,领略十里画廊的立体山水画卷 [1] 非遗研学之旅 - 聚焦黎族传统文化传承,学子们可在石碌镇保突村制陶馆亲手体验制作黎陶 [1] - 于黎之韵展销馆欣赏黎锦艺术,切身感受黎族传统技艺及黎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1] 魅力乡村研学之旅 - 学生可沉浸于王下乡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原生态乡土生活与独特民俗风情之中 [1] 红色文化研学之旅 - 串联道隆村烈士陵园、植树娘子军纪念馆与石碌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通过追寻先烈足迹、沉浸式参观,引导青少年汲取精神养分 [2] 工业文化研学之旅 - 提供体验昌江特色工业文化的机会,探访昌江核电站了解我国核工业伟大成就 [2] - 深入石碌铁矿及矿业博览园了解昌江"铁城"故事 [2]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在绵阳不断孕育出新业态 从实验室到应用场,这些产业链在生长
四川日报· 2025-06-09 14:37
绵阳产业布局 - 构建"587"产业体系:5条省建圈强链主要承载地产业链、8条省建圈强链协同发展地产业链、7条市特色产业新赛道 [3] - 西博会签约189.93亿元投资、21个项目,七成以上聚焦产业延链强链补链 [3] -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如无人机配送车厘子、人形机器人交通劝导员等应用场景 [3][4] 空天产业发展 - 四川星际荣耀展示可回收型JD-2火箭发动机,已完成200秒热试车 [4] - 朱雀二号火箭成功发射6颗"绵阳造"卫星,商业航天进入新阶段 [4] - 绵阳星座卫星互联网年内组网,6颗SAR卫星+3地面站构建空天地监测网络 [4] - 陕西天回航天火箭发动机项目50天落地涪城区,总投资50亿元 [4] - 绵阳集聚76家航空航天企业,形成覆盖火箭、卫星、数据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5]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六合特种金属带动江油3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链主引领+协同攻关"模式 [6] - 熙泰科技40亿元Micro OLED项目落地,促成绵阳覆盖LCD/Mini-LED/AMOLED/Micro OLED全技术路线 [6] - 发布14项新技术、26项新产品、6个新场景推动产业链融合 [7] - 新为橡塑与西南石油大学合作研发石油钻采橡胶密封件,实现国产替代并进入国内第一梯队 [7] 政策支持与区域联动 - 北川出台低空经济十条政策,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 [7] - 江油市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创新企业培育与落地 [7] - 绵阳北川—达州金垭/重庆梁平短途运输航线单程60分钟,"五一"客座率86.1% [8] 应用场景与消费拓展 - 科技城新区机器人研学项目营收超30万元,接待近4000人 [8] - 北川研学接待突破4万人次,单日最高3000人次 [8] - 绵阳列为四川人工智能主要承载地,推动机器人应用如无人机配送、车路协同等 [8]
9部门联动!镇江召开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工作研讨会
扬子晚报网· 2025-05-18 14:10
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工作研讨会 - 镇江市9部门联合召开研讨会 包括文广旅局 宣传部 教育局 农业农村局 科协 团市委 妇联 社科联 文旅产业促进会 [1] - 会议细化落实2025年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工作文件要求 重点提升产品品质 市场化运营和宣传营销 [1] 研学旅游基地项目进展 - 全市已征集95家研学旅游基地项目 [3] - 经研讨确定35家代表性基地纳入2025年品质提升计划 [3] 品质提升工作具体措施 - 整合优质研学旅游资源 依托部门合力和市场化运作 [5] - 加强课程建设 打造人文 农文旅 科普等多领域课程体系 [5] - 建立课程动态优化机制 [5] - 落实文化旅游发展奖励办法 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等政策支持 [5] - 加强研学旅游指导师队伍建设 [5] 宣传推广与市场引流 - 通过6个市级自媒体平台联合推介镇江特色研学基地和课程 [5] - 依托"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 行走的思政课 百城小记者互访等活动持续引流 [6] - 协同构建研学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提升品牌形象 [6]
红色IP+体验经济 福建老区村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中国新闻网· 2025-05-14 11:16
国防教育研学基地业务发展 - 公司打造福鼎市首家国防教育特色研学基地,配备立体练兵场、民兵国防教育馆等设施,并吸纳退役军人担任教官 [1] - 基地具有国防军事教育、军营体验、素质拓展等功能,已开发16个国防教育项目,包括真人CS、应用射击等 [3] -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天气调整项目设计,确保活动效果与安全性 [3] 运营规模与经济效益 - 基地年均接待量超2万人次,2024年第一季度接待中小学生研学活动达1000余人次 [3] - 带动退役军人就业18人、周边村民就地务工13人,为西宅村集体增收25万余元 [3] -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通过"红色研学+国防教育+农耕文旅"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6] 基地设施与服务能力 - 基地为"三合一"多功能综合体,包含室外训练、室内教学、食宿保障,可同时满足350人使用需求 [2] - 主要承接民兵训练、年轻干部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国防教育等项目 [2] - 教育馆陈列单兵武器,教官提供教学示范与体能训练指导 [2] 社会效益与区域联动 - 基地文职岗位为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如西宅村村民谢金秋实现"家门口上班" [5] - 通过红色文旅与农产品双链共振,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发展 [6]
海南发布7条夏季研学旅游路线
海南日报· 2025-05-13 09:59
研学旅游市场发展 - 海南推出7条特色研学旅游线路 聚焦航天 雨林 海洋三大主题 [1] - 琼粤桂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联盟和琼江浙沪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联盟成立 推动跨区域研学旅游协同发展 [1][2] - 预计2028年中国研学游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1] 海南研学资源建设进展 - 文昌航天发射场新增两座火箭观礼平台 单座可容纳2000人 [1]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建设顺利 霸王岭长臂猿监测站与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数字化平台完善 [1] - 陵水新村潟湖海草保护区建设全国首个海底草原观测站 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城"深海勇士号"实验室即将开放 [1] 客群定位与产业融合规划 - 7条线路针对亲子家庭 青春学子 中小学毕业生 时尚青年等不同客群定制 [2] - 未来将推动研学旅游与免税购物 康养度假 赛事会展等领域深度融合 实现从暑期经济向四季研学转型 [2] 区域合作机制 - 琼粤桂联盟由海南 广东 广西三地研学协会发起 琼江浙沪联盟由海南 江苏 浙江 上海研学机构联合组建 [2] - 联盟将整合区域资源优势 共同开发研学线路和产品 [2]
全力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
中国经济网· 2025-03-11 07:10
盐城市产业发展 - 盐城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连续4年开展科技年活动 创新主体加速涌现 [1]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向高攀升、向智转型、向绿升级、向新发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新 支持企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 推动传统产业适应新需求 [1] - 以科技创新助力新兴产业壮大 突出零碳园区建设 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1] - 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布局 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推进算力、数据、算法一体发展 [1] 日照市生态建设 - 日照市推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 - 将"原生态"基调贯穿海岸线生态修复全过程 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 建设美丽海湾 [2] - 2024年日照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1.1% 居全省第一方阵 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 [2] 宜春市产业升级 - 宜春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2] - 2024年宜春1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奖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4.8亿元 [2] - 累计培育省级产业集群15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个 [2] - 2307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诊断 782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 [2] - 配套出台"创新平台培育""制造业绿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行动计划 优化科技计划攻关机制 [3] 聊城市内需扩大 - 聊城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消费投资互促共进 释放内需潜力 [3] - 提升文旅、商贸等传统消费 培育赛事经济、银发经济、演艺经济等新业态 拓展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 [3] - 创新打造数字化以旧换新平台 家电以旧换新转化率超90% [3] - 立项项目超1300个 计划总投资超5000亿元 [4] 固原市城乡发展 - 固原以宁夏副中心城市建设统领城乡融合发展 以产业联结为纽带 优化生产力布局 [4] - 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增强城市要素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 [4] - 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城能级 推动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位次整体前移 打造特色中心镇 [4] 铜陵市再生资源回收 - 铜陵主要再生资源年回收量超130万吨 回收率超90% [5] - 再生资源回收面临政策支持不足、体系流程不畅、经营主体聚集度低等问题 [5] - 建议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 给予资金支持 对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给予扶持政策 [5] 产学研用融合 - 企业应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6] - 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机制 建立多形式合作关系 [6] - 政府应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营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良好生态 [6] 晋城市光机电产业 - 晋城将光机电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成立光机电产业研究院 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 [6] - 光机电行业产值从2019年的14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00亿元 [7] - 吸引130余家企业集链成群 实现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7] 盘锦市产业体系 - 盘锦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7] - 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 引导企业院校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8] - 推动精细化工中试基地争创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 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8] -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建设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粮食精深加工基地、"数字盘锦" [8] 绿色氢基能源 - 吉林省培育"绿氢+"战略性新兴产业 落地开工以绿氢化工为代表的重大项目 [8] - 高质量发展绿色氢基能源 打造绿氨、绿醇、绿色航油3条产品线 提升全链条发展能力 [9] - 引入高端人才 参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认证等工作 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9] 研学旅游市场 - 研学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成为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新亮点 [9] - 应制定研学旅游机构资质认定、课程开发标准、导师从业资格等规范 明确安全责任 [10] - 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定期开展动态巡查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10] 区块链技术 - 区块链技术为数据安全存储、可信共享和高效协作提供技术保障 [11] - 建议建设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 打造超大规模、超强算力、超高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 [11] - 区块链结合法定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 构建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体系 [11] 小微企业发展 - 小微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12] - 建议实施阶梯式税收优惠以及动态调整机制 减轻企业负担 [12] -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确保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常态化 [12] 社会救助政策 - 湖南省民政部门通过低保提标、科技赋能动态监测、创新多元救助模式等举措 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保障 [13] - 建议加快推动社会救助法立法 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13] - 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 实现对低收入群体的精准识别和个性化帮扶 [13] - 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模式 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支持等方式 增强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