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从“短期驻留”到“长期稳定运行” 回望中国空间站四年成长路
央视网· 2025-04-30 23:01
神舟十九号返回任务 - 神舟十九号飞船于4月30日13时08分在东风着陆场顺利返回,三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和王浩泽平安归来,比原计划推迟一天[1] - 返回过程历时8个多小时,返回舱反推发动机在离地面最后一米时工作,确保平稳着陆[3] - 着陆点从常规的西区改为地形更复杂的东区,搜救团队通过前期专项训练和实地勘察保障任务顺利完成[5] 中国空间站运营进展 - 自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已完成8个乘组往返,第9个乘组(神舟二十号)已接替在轨值班[7] - 空间站设备状态良好,处于"青少年时期",柔性太阳翼、核心控制系统等长期设计发挥预期作用[7] - 过去四年完成数十次软件升级重构,无线通信系统完成在轨换代,覆盖范围和稳定性提升[9] 空间站技术升级与维护 - 新增智能设备包括陪伴机器人"小航"和管道内窥镜,物资管理系统加入语音交互功能[9] - 神十九乘组完成3次出舱活动,成功处置载荷适配器卡滞等意外情况[9] - 建立年度状态评估机制,监测太阳能电池翼发电能力等关键指标,目前未发现性能衰退[11] 太空科学研究成果 - 本次带回的科研样本包括三代同堂的果蝇和二次飞行的人体心肌细胞,聚焦长期太空适应研究[13] - 各乘组定期开展航天医学实验,监测血压、骨密度等指标,测试微重力下的认知能力[13] 运载火箭与未来规划 - 长征五号B火箭将低轨运载能力提高2.5倍以上,未来通过优化箭体设计和产品稳定性支持后续舱段发射[15] - 2025年计划实施更密集的航天任务,推动空间站持续扩展和长期运行[15]
功能升级不停!新变化!4周岁的天和核心舱正当“壮年”
央视网· 2025-04-29 15:37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展 - 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4周年 按照不少于10年设计使用寿命 目前处于"壮年"阶段 [1] - 空间站建设坚持自主创新 新技术新产品占比90%以上 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 [4] - 载荷装站重量比、天地数据传输速率、水回收再利用率等指标国际领先 [4] 核心舱技术升级与功能优化 - 天和核心舱既是独立运行系统 又可作为主控舱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 [7] - 持续进行功能升级 通过航天员出舱活动安装舱外设备 提高运行性能 [7] - 物资管理系统实现迭代升级 实现更自动化智能化的空间站物资管理 [10] 在轨维护与寿命管理 - 通过航天员出舱活动持续安装舱外碎片防护装置 提升应对复杂空间环境能力 [10] - 采取设备长寿命设计结合可靠性设计 补充在轨维修策略 实现延寿目标 [10] - 地面运营支持系统由人工逐步转向自动化 包括在轨状态监视与管理 [10] - 当前已具备将空间站在轨飞行寿命延长至15年的能力 [10]
重磅微视频丨习近平的航天情缘
新华社· 2025-04-24 21:38
航天强国建设 - 中国航天事业以"探索浩瀚宇宙 建设航天强国"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2] - 探月工程连续成功刷新世界月球探测史的中国纪录 包括嫦娥三号至六号任务 [3] - 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标志着独立掌握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在轨组装建造技术 [4]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全面建成 使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5] 技术创新成就 - 探月工程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之梦 [3] - 空间站建设具备开展长期有人参与科学技术实验的能力 [4] - 北斗系统经过30余年发展 走出从区域到全球的特色建设道路 [5] 国际合作贡献 - 中国航天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同多国和国际组织开展富有成效合作 [6] - 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6]
焦点访谈|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一起去看20年探月传奇
央视网· 2025-04-24 21:18
中国探月工程发展历程 - 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采用"绕、落、回"三步走战略,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实现首次绕月探测,成为全球第五个发射月球卫星的国家[6] - 嫦娥二号2010年10月1日发射,2011年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点并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创下当时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纪录[6] - 嫦娥三号2013年12月2日发射并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创下月面工作时间最长世界纪录[8] - 嫦娥四号2018年12月8日发射并于2019年1月3日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着陆点被命名为"天河基地"[11] 关键技术突破 - 嫦娥五号采用4个航天器组合设计(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比前代多2-3个航天器,2020年12月17日成功带回1731克月壤样本[13] - 嫦娥六号2024年6月25日完成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返回,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人类获取月背样本空白[13] - 采用"人在回路"控制方案解决38万公里外精准采样难题,集成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地面决策[15] - 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协同攻关,实现月球样品采集分装、轨道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突破[17] 科研成果与应用 - 从嫦娥五号样品中发现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已发表100多篇科研论文[19] - 月球玄武岩钛含量显著高于地球,具有重要资源开发潜力[19] - 研制出全球首面玄武岩材质月球国旗[21] - 月壤研究揭示月球地质演化规律,嫦娥石可能成为月球玄武岩岩浆演化分异程度标志[19] 未来发展规划 - 嫦娥七号计划探测月球南极水资源[22] - 嫦娥八号将建设月球南极通信系统、能源系统,并尝试利用月壤制砖为月球空间站建设奠定基础[22] - 未来10-20年将通过国际合作持续推进探月工程,目标建设月球科研站[22] - 持续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等深空探测任务[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