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彩妆
icon
搜索文档
丸美生物(603983):大单品持续高增,双品牌业绩亮眼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4-29 21:4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上调)[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24年财报及25Q1季报整体符合市场预期,盈利能力持续提升、费用结构优化,多品牌多渠道协同发展,深化大单品策略,看好公司品牌渠道升级及多品牌矩阵建设成效显现,根据25Q1业绩小幅下调25 - 26年盈利预测并新增27年预测,上调至“买入”评级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与基础数据 - 2025年4月29日收盘价43.60元,一年内最高/最低43.60/20.17元,市净率5.0,股息率1.77%,流通A股市值174.84亿元,上证指数3286.65,深证成指9849.80 [1] - 2025年3月31日每股净资产8.77元,资产负债率25.08%,总股本/流通A股401百万股,无流通B股/H股 [1] 财务数据及盈利预测 |项目|2024|2025Q1|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2970|847|3815|4775|5839| |同比增长率(%)|33.4|28.0|28.5|25.2|22.3|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342|135|438|553|674| |同比增长率(%)|31.7|22.1|28.2|26.3|22.0| |每股收益(元/股)|0.85|0.34|1.09|1.38|1.68| |毛利率(%)|73.7|76.1|73.9|75.0|75.2| |ROE(%)|10.1|3.8|12.1|13.7|14.8| |市盈率|51|-|40|32|26|[5] 公司业绩情况 - 24年营收29.70亿元,同比增长33.44%;归母净利润3.42亿元,同比增长31.69%;扣非净利润3.27亿元,同比增长73.86% [6] - 25Q1营收8.47亿元,同比增长28.01%,归母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22.07%,扣非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28.57%;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00元(含税) [6] 盈利能力与费用率 - 24年毛利率73.70%,同比提升3.01pct,归母净利率11.50%,同比下滑0.16pct [6] - 24年销售费用率55.04%,同比上升1.18pct;管理费用率3.65%,同比下降1.24pct;研发费用率2.48%,同比下滑0.32pct [6] - 24年末应收账款0.45亿元,同比增长60.71%;经营活动现金流3.01亿元,同比下降11.09% [6] 品类、品牌与渠道营收情况 - 眼部类营收6.89亿元,同比增长60.78%,营收占比23.21%;护肤类营收11.25亿元,同比增长21.60%,占比37.90%;洁肤类营收2.41亿元,同比增长8.75%,占比8.12%;美容及其他类营收9.13亿元,同比增长40.48%,占比30.76% [6] - 丸美主品牌营收20.55亿元,同比上升31.69%,占比69.24%;恋火营收9.05亿元,同比增长40.72%,占比30.51% [6] - 线上渠道营收25.41亿元,同比增长35.77%;线下渠道营收4.27亿元,同比增长20.79% [6] 营销策略 - 丸美品牌围绕胜肽小红笔眼霜等大单品深化产品建设,参与平台活动,官宣代言人,推出品牌态度短片,打造多元营销节点,推出抖音短剧总播放量突破12亿 [6] - PL恋火品牌围绕两大系列底妆强化产品力与品牌渗透,推出限定版,升级产品,6款底妆单品GMV破亿 [6]
那些年,出海越南踩过的「坑」
雷峰网· 2025-03-10 18:31
越南市场特点 - 越南各行业巨头资源主要掌握在本地人手中,而非华人群体[1] - 越南产业链不完善导致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升级,本土品牌崛起仍需时间[3] - 越南人口分布呈现"大城市少、乡镇多"特征,与印尼、泰国形成鲜明对比[5] - 零售结构以线下为主(占比90%),线上仅占10%,其中Shopee占线上50%份额,TikTok电商占30%,亚马逊不足5%[5] - 线下B端市场高度发达但碎片化,欧美和中国大陆的标准化打法难以适用[5] 中国品牌机遇 - 安踏已成为越南第三大运动品牌(仅次于耐克、阿迪达斯),拥有超100家专卖店[3] - 蜜雪冰城在越南门店数量突破1000家,卡姿兰新进入市场即表现亮眼[3] - 越南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母婴、护肤品、食品等品类标准接近中国一二线城市水平[9] 出海风险与策略 - 常见失败原因包括合规问题(如灰色清货)、市场误判(如过度依赖价格战)、缺乏长期主义[9] - 直播带货领域存在认知偏差,单场200万营业额仅限头部主播,普通网红难以企及[9] - 部分企业仍试图倾销落后产能,仅适合下沉市场而非线上/大城市渠道[9] - 本土化运营成本差异显著:合规牌照需20-30万人民币,分销模式与自建团队成本差距大[10] - 平台政策向合规品牌倾斜(如Shopee/Lazada/TikTok),但多数商家选择短期经营[11] 竞争格局警示 - 中国企业存在严重内卷现象,同类品牌间价格战导致共同发展受限[12] - 本土服务商反映部分企业盲目复制竞争对手模式而非对抗国际品牌(如欧莱雅集团)[12] - 成功关键要素包括深度市场调研(多看/多听)、避免经验套用(如印尼/泰国打法失效)[9][12] 市场拓展建议 - 需针对性调整策略以适应碎片化B端市场和特殊人口分布结构[5][6] - 应建立长期投资视角,区分分销商合作与本土化运营的成本收益[10] - 电商领域存在结构性机会,年增长率达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