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研究
搜索文档
 一生心怀家国 杨振宁:我的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央视新闻· 2025-10-18 13:06
 逝世与生平 - 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时期在清华园度过八年时光 [3] - 1938年秋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被形容为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5][6]   教育背景与早期学术生涯 - 1942年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8] - 1945年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9] - 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泰勒教授,并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交往密切 [9][11]   主要科学成就与荣誉 - 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后规范场论最重要的发展 [14] - 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 - 1966年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 [19] - 1967年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 [21] - 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学术成就对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36] - 获得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众多奖项,国际编号342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杨振宁星 [36]   家国情怀与推动中国科学发展 -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回国访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 [22] - 1972年再次回国访问,向周恩来总理提议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22] - 1977年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 [22]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 [24] - 1980年代起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 [26] -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亲自募集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31] - 以八十多岁高龄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推动清华大学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33]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从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2021年将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手稿等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 [34]   晚年与历史评价 - 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其治学态度是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38] - 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 [38]
 跨越两个世纪物理学巨擎杨振宁去世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12:52
 逝世信息 -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逝世前刚刚过完103岁生日,但未在公众面前露面 [1]   生平与教育背景 - 杨振宁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3] - 1922年出生于安徽,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爱德华·泰勒 [3] - 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3]   主要科学成就 - 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 - "宇称不守恒"理论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宙的镜像对称性会被破坏,颠覆了对自然界基本对称性的认知,被誉为物理学史上的转折点,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础 [3] - 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该理论被视为其科学成就的巅峰,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并催生了多个菲尔兹奖级研究方向 [4] - 被普遍认为是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科学贡献远超诺奖 [3]   对中国的贡献与影响 - 1970年代起多次回国访问讲学,推动中国物理学发展和中外科学交流 [4] - 2003年正式回国定居于清华大学,将毕生所学投入引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培养青年人才、建设一流研究机构的事业中 [4][5] - 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5] - 曾表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5]
 沉痛悼念!杨振宁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证券时报· 2025-10-18 12:42
 杨振宁生平与逝世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 [1][2] - 享年103岁 [2]   教育背景与职业生涯 -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迁至清华园 [4] - 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硕士学位 [4] - 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4] - 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5年任教授 [4] - 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 [4] - 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4]   主要科学贡献与荣誉 - 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 [5]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5] - 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研究新方向 [5] - 是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获二十余所知名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6] - 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 [6]   对祖国科教事业的贡献 - 1971年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6] - 向中央领导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并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 [6] - 回到清华后,将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新事业,为清华大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倾注心血,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6]   治学精神与评价 - 其治学态度与人生态度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7] - 被评价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其百年人生是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5][7]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103岁
 机器之心· 2025-10-18 12:41
 逝世与生平 - 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 -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8] - 2021年,99岁的杨振宁将毕生收藏的2000余件珍贵资料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 [17]   主要科学贡献 - 1957年与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10][11] - 1954年与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 [13] - 在统计力学领域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该方程是统计物理中许多可解模型的核心,并在量子场论、弦理论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 [14][16]   晚年与影响 - 晚年回到中国,定居于清华大学,继续为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贡献心力 [17] - 其科学思想将继续指引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 [19]
 沉痛悼念!杨振宁逝世
 中国基金报· 2025-10-18 12:33
 生平与职业生涯 - 杨振宁先生于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迁至清华园 [3] - 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 [3] -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 [3] - 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3]   学术成就与贡献 -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4] - 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与现代物理学基石相媲美的最重要基础物理理论之一 [4]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4] - 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研究新方向 [4] - 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产生深远影响 [4]   对祖国科教事业的贡献 - 1971年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4] - 向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4] - 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5] - 为促进国内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 [5] - 回到清华后,将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新事业,为清华大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倾注大量心血,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
 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环球网资讯· 2025-10-18 12:33
 生平与职业生涯 - 杨振宁先生于19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迁至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3] - 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 [3] - 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3] - 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3]   学术成就与荣誉 - 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基础,被认为是与现代物理学基石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基础物理理论 [4]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4] - 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研究新方向 [4] - 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产生深远影响,是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4] - 获颁二十余所知名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 [4]   对科教事业的贡献 - 1971年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并向中央领导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4][5] - 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5] - 为促进国内科技交流和进步做大量工作,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并发挥重要影响 [5] - 回到清华后,将高等研究院发展作为新事业,为清华大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
 沉痛悼念!杨振宁逝世
 中国基金报· 2025-10-18 12:29
 生平与学术生涯 - 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 [3] -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 [3] - 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3]   主要学术成就与荣誉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4] - 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与现代物理学基石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基础理论 [4] - 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研究新方向 [4] - 是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获颁二十余所知名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众多荣誉 [4]   对祖国科教事业的贡献 - 1971年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4] - 向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 [4][5] - 回到清华后把高等研究院发展作为新事业,为清华大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倾注大量心血 [5]
 2025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中国新闻网· 2025-10-07 18:17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信息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科学家约翰·克拉克、麦克·H·德沃雷特、约翰·M·马蒂尼三人 [1] - 获奖原因为表彰他们"发现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道效应和能量量子化" [1]   华裔科学家获奖历史 -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并不守恒获奖,此为华人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5] -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J/ψ粒子获奖 [5] -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奖 [5] - 1998年崔琦因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获奖 [5] - 2009年高锟因在光纤通信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获奖,被誉为"光纤之父" [5]   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回顾 - 2024年奖项授予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表彰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10] - 2023年奖项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表彰其在阿秒光脉冲方面的贡献 [10] - 2022年奖项授予阿兰·阿斯佩、约翰·克劳泽和安东·蔡林格,表彰其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贡献 [10] - 2021年奖项授予真锅淑郎、克劳斯·哈塞尔曼(地球气候物理模型及全球变暖预测)和乔治·帕里西(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 [11] - 2020年奖项授予罗杰·彭罗斯(证明黑洞是广义相对论结果)、赖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娅·盖兹(银河系中央发现超大质量天体) [11] - 2019年奖项授予詹姆斯·皮布尔斯(物理宇宙学理论发现)以及米歇尔·马约尔与迪迪埃·奎洛兹(发现系外行星) [11] - 2018年奖项授予阿瑟·阿什金、热拉尔·穆鲁及唐娜·斯特里克兰,表彰其在激光物理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 [11] - 2017年奖项授予雷纳韦斯、巴里巴瑞斯和吉普索恩,表彰其引力波探测研究 [12] - 2016年奖项授予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表彰其发现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 [12] - 2015年奖项授予梶田隆章和亚瑟·麦克唐纳,表彰其发现中微子振荡并证明中微子有质量 [12]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获奖
 生物世界· 2025-10-07 17:53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心信息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John Clarke、Michel Devoret和John Martinis [2] - 获奖理由是发现了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以及电路中的能量量子化现象 [4]   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成就案例 - 1901年威廉·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奖 X射线至今仍被用于诊断骨折和定位体内异物 [9] - 2009年Willard Boyle和George Smith因发明电荷耦合器件获奖 该技术是数码相机的重大突破并在科学成像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9]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奖 实现了照明技术的根本性变革 [9]   近五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2024年奖项授予美国物理学家John J Hopfield和英国计算机科学家Geoffrey E Hinton 表彰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7] - 2023年奖项授予Pierre Agostini、Ferenc Krausz和Anne L'Huillier 表彰他们在产生阿秒光脉冲以研究物质中电子动力学的实验方法方面的贡献 [11] - 2022年奖项授予Alain Aspect、John F Clauser和Anton Zeilinger 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贡献 [14] - 2021年奖项授予真锅淑郎、Klaus Hasselmann和Giorgio Parisi 表彰他们对于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所做的开创性贡献 [15] - 2020年奖项一半授予Roger Penrose以表彰其黑洞形成的证明 另一半授予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以表彰他们在银河系中心发现超高质量高密度物质 [18]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提出宇称不守恒获奖 [22] -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获奖 [23] -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奖 [24] - 1998年崔琦因解释电子量子流体现象获奖 [25] - 2009年高锟因在光纤维传输用于光学通信方面的突破性成就获奖 [26]
 世纪杨振宁:弦断有谁听
 钛媒体APP· 2025-09-22 17:45
 学术成就与贡献 - 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该成果在当年即获得诺贝尔奖,是颁发最快的一次,记录迄今未被打破[6][7] - 1954年与米尔斯发表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统一了除引力外的三种基本力,被评价为20世纪物理里程碑,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当[7][18] - 其理论影响深远,有6个数学界最高奖研究规范场论而来,7个诺贝尔物理奖直接利用该理论获得,此外还有几十个诺奖与其理论有关[20] - 至2021年9月,其论文已被学术引用32103次[21] - 清华大学在其90岁寿辰时赠送的黑色大理石立方体上,刻有他在物理学4个领域的13项重要贡献,包括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和场论[23][24]   职业生涯与影响 - 34岁获得诺贝尔奖,被美国物理泰斗评价为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2][6] - 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其工作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8] - 师从原子能之父费米,费米称其为自己最好的学生,并在病重时表示“我把物理留给你们了”[17][18] -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期间,与李政道共同研究,其院长奥本海默最喜看到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的画面[18]   中国科教事业 - 七十年代第一次回国访问,推动中国“科学的春天”到来,其与其他科学家的建议促成了科大少年班的建立[5] - 为资助中国科教事业筹款,曾发烧开两小时车去纽约唐人街演讲[5] - 80多岁时仍在实验室做研究,发表SCI论文30多篇,参与建设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5] - 其努力帮助清华大学引进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来的大师级科学家,被评价为“定海神针”[26] - 百岁生日后,向中央写信建议培养人才机制,强调中国特别需要拔尖人才[26]   行业观点与展望 - 坚持反对中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认为成本高达200亿美元,从成本效益考虑并非当务之急[28][29] - 认为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The party is over"),将爱因斯坦时代比作黄金时代,自己所处为白银时代,而当前是青铜时代,理论物理短期内很难看到大的发展可能[30] - 2017年谈及人类抵达物理更深一层时表示“我认为要在很久的未来”,并自认此观点并非悲观而是务实[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