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服务

搜索文档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待解
经济日报· 2025-08-01 05:49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多部门制定《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细化登记、评估、处置、补偿等关键环节措施 [1] - 试点工作旨在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推动"知产"变"资产",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良性循环,培育新质生产力 [1] - 2024年3月已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8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 [1] 试点工作关键挑战 - 知识产权价值公允评估是核心难题,直接影响银行放贷决策(抵押物价值评估决定贷款金额) [1] - 知识产权不同于房产等有形资产,价值评估困难导致放贷额度、资金价格等后续环节难以推进 [2] - 基层执行中风险与责权问题突出,收益风险平衡关系未理顺将制约政策落地效果 [2] 评估机制现状与突破方向 - 当前评估渠道包括银行内部评估和第三方机构评估,但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结果不稳定等瓶颈 [2] - 政府部门可提供数据/模型/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智能化评估模型或用整体评价替代价值评估 [2] - 金融管理部门鼓励商业银行对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采用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确定价值,允许扩大内部评估范围 [3] 金融机构行动建议 - 商业银行需针对痛点优化评估方法、指标、系数,逐步扩大内部评估适用范围 [3] - 需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建设专业化处置平台,提高交易活跃度,推动金融机构与知识产权流转中心合作 [3] - 需科技界与金融界协同解决"登记难""处置难"等堵点,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3]
知识产权如何转化应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解码实践样本(新华网)
新华网· 2025-07-31 16:30
数据知识产权发展 - 浙江省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以来已吸引27个省区市企业登记2.2万件[2] - 建成"数知通"平台累计推送数据知识产权7006件并落地转化1126件[2] - 全省累计实现数据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金额近77亿元[2] 专利转化运用 - 浙江省盘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10.2万件并为4.2万家企业"牵线"1171次[3] - 全国首创"专利公开实施"制度累计有8777件专利成功落地转化[3] - 布局6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基地为企业授信融资63.8亿元[3] 区域创新成果 - 杭州市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8万件且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478家[3] - 杭州市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6460.5亿元占GDP比重30.8%[3] - 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超9600亿元实现五年连续增长[4] 产业赋能成效 - 浙江省培育350个地理标志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千亿元[4] - "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在17省市种植8000多万亩增产稻谷64亿公斤[4] - 知识产权助力传统文化发展认定"非遗工坊"1500多家带动就业近600万人[4]
跑出成长“加速度” 知识产权“浙”样实践(人民网)
人民网· 2025-07-31 16:30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浙江实践成果 - 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和数字经济高地 在知识产权创造 保护 运用等领域持续突破 为全国提供鲜活样本 [1] - 全省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数增长至15.4万家 有效发明专利达45.1万件 商标有效注册量达491.6万件 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2] -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连年攀升 连续4年获中央知识产权保护检查考核优秀等次 [2] 创新生态建设与制度创新 - 通过"五个一"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编制发展路线图 颁布综合性地方法规 推进全链条集成改革(9项创新获评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设立覆盖所有门类的省政府知识产权奖 建立省市县三级高价值专利培育网 [3] - 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近五年实现翻番 [3] - 首创专利公开实施制度 唤醒8777件高校和科研机构"沉睡"专利 [4] 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发展 - 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1.57万亿元 占GDP比重超20% 高于全国近7个百分点 [4] - 构建数据知识产权制度 累计登记2.2万件 运用金额近77亿元 [4] - 2024年专利商标质押授信5197亿元 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使1.17万家中小企业受益 [4] - 每百户企业注册商标125件 连续七年全国第一 37家浙企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 [4]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 - 建成21家国家级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 24.6%发明专利享受快速预审 平均获权周期缩至3个月内 [5] - 专利行政执法权下放县级 实行"简案快办" 办案周期压减50%以上 [5] - 创新"枫桥式"纠纷化解机制 2024年化解纠纷1.8万余件 查办侵权假冒案件7256件 [5] - 司法审判审限内结案率达99.4% 2019年实施"三合一"审判 2022年开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试点 累计受理693件 审结644件 [5] 国际化与对外开放支撑 - 实现PCT国际专利 马德里国际商标等工业产权三大服务体系保险全覆盖 [6] - 建成9家海外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和19家海外工作站 2023年重点案件指导率100% 挽回损失4亿多元 [6][7] - 行政执法"浙江方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会议作专题介绍 国际影响力提升 [7] 区域特色产业与融合发展 - 义乌市拥有有效商标22.2万件(居全国县级市首位) 有效专利超3.9万件 设立集成34个事项的"一件事"平台 累计办理业务超9万件 减负超5000万元 [8] - 培育350个地理标志产业集群 年产值破千亿元 打造"丽水山耕"等区域农业品牌 认定1500多家"非遗工坊"带动近600万人就业 [8] - 杭州市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 占GDP28.8% 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12.1万件(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9] - 建设全国首个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累计完成专利快速预审1.7万件 电商维权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缩至1.5天 助力390家平台企业营收1.16万亿元 [9]
沈抚示范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省首位
辽宁日报· 2025-07-29 09:07
知识产权发展 - 沈抚示范区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1006件 同比增长46_2% [1] -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8_5件 位居全省首位 [1] - 规上工业企业户均有效发明专利3_60件 高新技术企业3_13件 分列全省第二、第三位 [1] 创新主体表现 - 专精特新企业户均有效发明专利7_62件 [1] - 瞪羚企业户均11_89件 独角兽企业达71_67件 成为区域创新主力 [1] 服务体系优化 - 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缩短至3-6个月 提供快速预审和维权援助服务 [2] - 商标窗口实现注册、变更、质押融资等业务即时受理 [2] - 建成知识产权数据库 开展企业对接与案例示范活动 [2] 生态建设举措 - 定期组织知识产权培训 提升企业专利布局能力 [2] - 联合省保护中心开展海外风险预警服务 [2]
浙江有效发明专利量和商标注册量均居全国前列
快讯· 2025-07-29 07:25
知识产权发展情况 - 浙江有效发明专利增长至45.1万件[1] - 浙江商标有效注册量增长至491.6万件[1] - 数据知识产权登记量达2.2万件[1] - 数据知识产权运用金额近77亿元[1]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 2024年专利商标质押授信金额达5197亿元[1] - 质押授信金额连续五年全国第一[1] 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 浙江颁布实施知识产权综合性地方法规[1] - 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及快速维权中心21家[1] - 24.6%发明专利享受快速预审服务[1] - 发明专利平均获权周期压缩至3个月以内[1]
浙江打造知识产权强省:率先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 累计转化运用金额近77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8 23:04
数据知识产权试点成果 - 浙江省率先将数据知识产权写入两部地方法规,建立登记制度,赋予登记证书作为数据集合持有的初步证明和流通交易凭证 [2] - "数知通"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平台已打通8个全国性交易平台,入驻服务机构180家,累计推送数据知识产权7006件,落地转化1126件,实现转化运用金额39.14亿元 [2] - 首创10种数据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路径,包括交易、许可、增信融资等,全省累计实现转化运用金额近77亿元 [2] 数据价值挖掘重点场景 - 人工智能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指引已登记860件高质量AI数据集 [3] - 舟山海洋大数据知识产权联盟通过数据共享复用撬动1亿多元资金 [3] - 衢州龙游花菇栽培数据应用使优品率提升20% [3] - 杭州某科技公司3D空间数据集服务全球270多万用户 [3] - "数智绿波带"覆盖641公里城市路段,使车辆通行提速25% [3] 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发展 - 近三年来民营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达150% [5] - 2024年浙江省民营企业首次实现"五张榜单"大满贯,其中"2024民营企业发明专利五百家榜单"占100家 [5] - 全省推行知识产权行政裁决简易程序,大幅压减办案周期 [6] 政企协作机制 - 构建"双向直达"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协助解决120余个商标抢注、专利侵权等问题 [5] - 专利预审领域全面覆盖浙江省"315"科创体系和"415X"产业集群 [5]
知识产权如何转化应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解码实践样本
新华社· 2025-07-28 22:34
新华财经北京7月28日电(记者徐鹏航)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知识产权如何赋能创新发展?专利如何转 化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省知识产 权强省建设有关情况,提供实践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在全国首创"专利公开实施"制度,"先免费试用,后按需付费",降低企业使用专利 门槛。目前,累计有8777件专利成功"落地生金",近十分之一的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2021年以来,我们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开展数据知识 产权试点。"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小云介绍,浙江省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以来,已吸引27个 省区市的企业登记2.2万件。 数据知识产权如何落地转化?谢小云介绍,浙江省建成"数知通"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平台,精准匹 配供需。目前已累计推送数据知识产权7006件,落地转化1126件。 产业化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可或缺。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宦金元介绍,杭州市建设互联网法 院、数据知识产权法庭,审结全国首例将数据产品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行政诉讼案件,创新了数据类案 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规则。 杭州某数据公司与韩国企业达 ...
七部门印发《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
快讯· 2025-07-25 17:13
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核心观点 - 到2027年基本建成服务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畅通、体制机制完备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构建具有北京创新特色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 [1][2] -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量扩面,实现质押融资余额、年度累放金额、新增融资户数合理增长,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2] - 形成知识产权、产业、金融良性互动的工作局面,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1][2] 具体任务 知识产权质押登记便捷化 - 实现专利权质押登记全流程无纸化线上办理全覆盖,设立知识产权金融综合服务点提供"一站式"服务 [3] - 推动版权质押登记绿色通道和在线平台建设,优化登记流程并缩短办理周期 [3] - 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公示共享,通过多平台查询权属状态等关键数据 [3]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建设 - 鼓励商业银行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质押贷款采用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确定价值 [4] - 制定符合北京特点的专利、商标、版权价值评估指引,建立智能化评估模型和行业报告 [5] - 支持建立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白名单和金融导师库,发挥专业机构作用 [5]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升级 - 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文创支行或专门机构,提供审批绿色通道和内部资金定价优惠 [5] - 开发线上线下质押产品,延长贷款期限并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运用"无还本续贷"政策 [6] - 探索将动植物新品种权、数据权益等纳入质押范围,创新ABS、ABN、信托等业务模式 [7] - 针对"卡脖子"技术领域定制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8] 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完善 - 提升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精准服务能力,协助银行判断知识产权价值 [6] - 推动交易市场成熟后探索资管产品参与确权登记,扩大交易主体范围 [6] - 设置质物处置专门版块,探索集中拍卖、第三方收储等运营模式 [6] 金融协作机制强化 - 完善市区两级风险补偿和分担政策,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共同体支持关键技术转化 [6] - 推动政务数据与金融服务互联互通,打造"一站式"线上融资服务平台 [6] - 优化企业白名单机制,通过银企对接活动赋能重点产业 [6] 保障措施 - 建立市区两级试点工作机制,实行责任制考核,行业协会加强培训与案例推广 [6] - 组织金融机构申报试点并加强动态管理,完善监测分析制度与审慎监管政策 [8] - 加大宣传力度,对成效突出的机构及个人给予激励支持 [9]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多项指标提前完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3 06:17
知识产权发展成就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超额完成"十四五"12件的目标 [1][2] -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147.2万件,是"十三五"末的2.2倍,占高价值专利总量70% [2] - 绿色低碳发明专利授权量5.3万件,是2020年的两倍,年均增长19.2% [2] - 绿色低碳PCT国际专利申请6356件,是2020年的2.3倍,连续四年全球第一 [3] - 4家企业进入全球绿色低碳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 [3] 知识产权保护进展 - 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15.5个月,商标注册审查周期4个月,均达国际最快水平 [4] - 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达128家 [4] -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2020年80.05分提升至2024年82.36分 [4] - 累计帮助企业降低应诉成本13.2亿元,挽回经济损失380.4亿元 [5] 知识产权运用成效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44.9%提升至2024年53.3% [6][7] - 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11.97%提升至2023年13.04% [7] - 高校科研机构筛选68万件发明专利纳入可转化资源库,与45万家企业对接 [7] - 专利转让许可备案累计102.5万次,高校科研机构转让许可12.7万次 [7]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 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483家,地市级综合性服务机构175家 [8] - 全国专利代办处34个,商标业务受理窗口367个 [8] - 知识产权人才超100万人,执业专利代理师超4万人 [8]
助力企业“知产”变“资产”
苏州日报· 2025-07-21 08:19
苏州市专利代办处荣誉与成就 - 连续14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代办处年度先进集体称号[1] - 全国地级市中首家获批准设立的专利代办机构[1] - 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青年文明号""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1] - 成为地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重要窗口[1] 业务拓展与创新 - 从单一专利纸质文件受理发展为知识产权全领域"一窗通办"模式[2] - 全国首批开展专利优先权证明文件、专利查阅复制等试点业务[2] - 专利电子申请率从不到10%提升至99.8%[2] - 新申请专利质押登记"无纸化"率达100%[2] - 全省率先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业务试点[2] 数字化转型与典型案例 - 审核通过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案例[3] - 苏州沃时数字科技以数据知识产权获得300万元银行贷款[3] 体制机制改革与服务优化 - 2019年并入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4] - 2023年获准开展专利申请优先审查全流程服务[4] - 年均服务超2万家经营主体享受专利费用减缴政策[4] - 窗口业务办件量稳居全国代办处第一方阵[4] 基层服务网络建设 - 在太仓、相城区、苏州高新区设立首批专利局苏州分理处工作站[5] - 工作站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业务咨询[5] - 构建覆盖全市、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网络[5] 服务效率提升 - 专利权质押登记时间从数周压缩至2个工作日[6] - 推行"三个一"服务模式[6] - 增设咨询、维权援助、自助服务等功能区域[6] 党建与业务融合 - 与波司登、科沃斯等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7] - 2023-2024年推动企业办理专利质押合同备案5600多笔[7] - 质押金额超530亿元[7] - 开展"五送"活动营造创新氛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