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
搜索文档
烟台首创现代水网先导标准体系,高维度推进现代水网高质量建设
齐鲁晚报网· 2025-10-17 23:11
水网建设政策支持与战略规划 - 烟台市于2023年8月和9月先后入选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为全国七个地市之一及全省唯一 [1] - 实行高位推动,高规格召开建设会议并出台《关于加快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开展三年攻坚行动以实现四级水网互联互通 [2] - 创新构建水利高质量发展先导示范标识,首创现代水网先导标准体系,从更高维度推进高质量建设 [2] 重点工程项目投资与实施 - 创建期间围绕供水保障、防洪减灾、生态建设等实施180余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各项投资210亿元,投资额位居全省前列 [2] -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工程建设,老岚水库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行,科学调引客水以保障全市供水需求 [3] - 强化数字赋能,市级智慧水利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协同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工程的数字孪生建设 [4] 融资模式与社会资本参与 - 市县设立水利投资平台12家,探索水网工程“投建管运一体化”新模式,政府资金占多年投资总量40%以上 [4] - 强化“政银企”协作,获得授信加贷款80亿元,社会融资占年度资金投入比例攀升至60%左右 [4] 民生服务与生态环境改善 - 聚力农村供水,投入前所未有的资金和力量,构建“发展规模化、运营市场化、水源地表化、水厂标准化、管服一体化”保障体系 [3] - 建成420公里的高品质美丽幸福河湖及2000余公里水系绿化带,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3] - 推动“水网+”融合发展,加快水生态价值转化,建成一批“水城融合”、“水产融合”、“水业融合”范例 [4]
全国领先!烟台再生水供工业园区用水规模达到20万吨/日
齐鲁晚报网· 2025-10-17 20:46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 新增供水能力8600万立方米并新增蓄水能力2.25亿立方米,总库容较"十三五"末提高12% [3] - 老岚水库建成下闸蓄水,王屋水库完成增容,山吴家水库加快建设,南泗庄水库年内开工,崖后水库完成规模论证 [3] - 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和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获得国家级荣誉2项及省级荣誉34项 [3] 水资源配置与管理效率 - 以全省1/20的水资源总量,养育全省1/14的人口,灌溉全省1/18的耕地,贡献全省1/9的GDP,用水效率领先 [4] - 全市用水总量持续控制在11.42亿立方米红线以内,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08亿立方米 [4] - 完成70例水权交易,3座地下水库应急调节能力达1.3亿立方米,客水引调累计突破2.78亿立方米 [4] 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累计整治农村河道5800余公里,省级及以上幸福河湖实现县域全覆盖,年底将达到47条 [5] - 启动"十廊百河千村"幸福河湖建设,计划建设10条生态廊道和100条幸福河湖,惠及1000个以上村社区 [5] -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2平方公里,完成96条河道水系绿化,水土保持率由68.5%提升到71.8% [5] 农村供水与农业灌溉提升 - 新建续建21座水厂投入运营,日供水能力提升22万吨,5310个村庄实现规模化供水 [6] - 规模化供水村庄数量是"十二五""十三五"10年总和的3倍,覆盖人口比例提升至85% [6]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778,完成农业水价改革面积216万亩 [6] 水经济与产业发展 - 协助节水产业企业获得节水贷8000万元,为5家工业企业减免20%水资源税 [7] - 招远黄金膜公司分离膜产能提升至1000万平方米/年,再生水供工业园区规模达20万吨/日全国领先 [7] - 万华工业园智能化现代反渗透膜技术国际领先并稳定盈利,沿河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成长壮大 [7]
梅雨期偏短 台风接连影响 浙江半年汛期落下帷幕
每日商报· 2025-10-17 10:22
汛情概况 - 浙江汛期于10月15日结束,为期6个月 [1] - 梅雨期较常年偏少7天,6月7日入梅,6月30日出梅 [1] - 全省梅雨量286.2毫米,较常年偏少约20% [1] - 梅雨期间大中型水库增蓄42亿立方米,较同期多20.4亿立方米 [1] 汛期主要事件 - 6月14日至15日受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分散性大暴雨 [1] - 钱塘江等六大流域共30个站点水位超警,钱塘江发生今年第1场编号洪水 [1] - 台汛期有4个台风影响浙江,其中“丹娜丝”和“竹节草”相继登陆,较为罕见 [1] 防汛预警与应对 - 省水利厅提前15天于4月1日启动防汛工作机制 [2] - 累计滚动发布洪水预报1.4万余站次、洪水预警267站次 [2] - 向公众发布预警短信116万条、水雨情信息超7000万余条 [2] 监测体系建设 - 6台水利测雨雷达组网运行并投入实战监测应用 [2] - 291个水文测站新建、改建完成,8479个山洪关联雨量站升级 [2] - 新增90个洪水预警站投入使用,山洪预警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 [2]
浙江“治水”升级:发力全域幸福河湖,水旅IP带富百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22:01
幸福河湖建设目标与愿景 - 幸福河湖的核心愿景是实现“水安人聚、水秀景美、水活业兴、水润民富”,具体标准包括防洪安全、水质达标、生态良好、风景秀美、功能多元及带动产业发展 [1] - 浙江省计划到2027年使80%以上的县达到建成全域幸福河湖目标,到2030年使95%的县建成幸福河湖 [2] - 具体建设指标包括在2027年前完成90个县(市、区)的幸福母亲河建设,建成1000个高品质水美乡村,15分钟亲水圈覆盖1.8万个社区和村庄 [2] 重点任务与实施原则 - 实施方案提出十方面重点任务,涵盖规划引领、河湖长制作用发挥、河湖安全提升、空间管控、生态修复、水资源节约、水文旅融合、航运发展、滨水运动及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2] - 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遵循六大原则:以人为本、保护与利用并重、建管并重、协同融合、精打细算和因地制宜 [2] - 河湖长制通过多方协同、责任落实和问题导向发挥作用,将“部门负责”转变为“首长负责、部门共治”,2023年全省近5万名河湖长协调解决了26.5万个河湖问题 [3][4] 地方实践与产业融合案例 - 衢州市将治水与产业结合,发展原水、重水、滨水产业,具体举措包括开发高品质矿泉水、健康饮品,集群式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重水产业,以及发展洁水渔业和滨水旅游 [6] - 天台县建成6300亩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和超1000个生态滨水节点,2024年全县涉水旅游总收入达49.5亿元,并通过孵化水文旅IP(如始丰湖夜游项目)和打造“水利+”复合型价值载体促进消费 [7] - 浦江县大畈乡通过打造7个特色亲水圈和三条滨水产业带,2024年滨水旅游产业总收入突破3000万元,带动沿河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50万元,并发展44家滨水民宿,年均吸引游客超210万人次,带动农副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50万元 [8]
山东公用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齐鲁晚报网· 2025-10-16 16:11
公司认定与资质 - 山东公用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功被认定为2025年济宁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 - 此次认定基于公司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研发投入强度方面的突出表现[1] - 公司技术中心名称为山东公用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位于任城区[3] 公司战略与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新起点,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3] - 公司将加大研发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3] - 公司的目标是向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迈进,旨在增强核心竞争力并为水利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3]
首个水利领域“湾区标准”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5:54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具有"跨产业,跨区域,跨体系(体制)"的特点,经粤港澳三地协商 一致,由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组织确认后,以清单形式向社会颁布实施。 珠江委表示,下一步,珠科院将以服务大湾区建设和流域水利中心工作为宗旨,围绕大湾区水安全保障 和流域重大水利科技需求,持续推进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粤港澳三地标准协同互认、涉水领域标准编制 与实施工作,切实以高标准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和一流湾区建设。(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万可义 首个水利领域"湾区标准"发布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中新网广州10月16日电 (记者 王坚)据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下称:珠江委)16日消息,珠江委珠江水利 科学研究院牵头编制的《海堤生态化设计技术指南》(T/CHES139-2024)现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 准清单(简称"湾区标准"清单)中正式发布,成为首个水利领域的"湾区标准"。 珠江委介绍,《海堤生态化设计技术指南》针对粤港澳三地海堤结构设计参数、计算方法和技术手段存 在较大差异的痛点,通过在标准层面形成规范整合与技术协同,实现三地海堤建设技术要求、设计逻辑 与生态化路径的一致性,筑牢了大湾区风暴潮灾害联 ...
行走江河看中国丨南水穿秦岭,引汉济渭“嘹咋咧”!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6 14:35
工程概况与规模 - 工程为国家"十四五"重大水利工程,由调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两部分组成 [1][5] - 秦岭输水隧洞全长983公里,输水线路总长超过500公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秦岭底部全面穿越 [5] - 工程穿越岩层深度达2012米,相当于660层楼高 [5] - 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北干线隧洞已全线贯通,预计2026年具备通水条件 [1] 供水与发电能力 - 一期工程贯通后,每年可从汉江调水15亿立方米,满足陕西境内21个受水城区超过1400万人的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 [7] - 黄金峡水电站首台水轮发电机组于2024年3月29日成功并网发电,年平均发电量达1.325亿度,每年可从汉江调水10亿立方米 [9] - 输水效率高,清水从源头流到西安城区仅需12个小时 [7] 实际效益与抗旱作用 - 在2023年陕西春夏连旱期间,工程调水1.2亿立方米,及时有力地保障了西安城区的供水安全 [14] 工程建设挑战 - 施工环境极端,隧洞内常年温度高达40℃,湿度达90% [18] - 面临高频岩爆风险,岩石抗压强度高,整个工程期间岩爆发生了4000多次,高峰期一天达286次 [18] 生态保护措施 - 工程配套建设了亚洲最高标准的鱼类增殖站、鱼道等生态设施,今年已有13类物种共65万尾鱼安家水源地 [16] - 注重环境修复,在远离保护区的地方建设渣场堆放废渣,使用完毕后复垦改建为农田,目前已累计修建高标准农田370亩 [17]
央广时评·青春华章|青春的志向,链接使命与传承
央广网· 2025-10-16 14:29
活动概况 - 2025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活动在河海大学拉开帷幕 [1] - 活动期间,河海大学多位知名校友分享参与重大水利建设的感悟,激励学子践行报国初心 [1] 行业专家案例 -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张金良分享其投身水利事业的初心:12岁时因目睹黄河洪水灾害,立志“长大要学水利,要治水灾”,并将所有高考志愿都填报了水利专业 [1] - 张金良四十多年来一直扎根于中国水利事业 [1] - 针对“黄河古贤工程论证50年为啥还要建”的疑问,张金良指出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河流之一,其水少沙多的问题如同解“二元高次方程”般困难 [1] -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是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核心工程,需要一代代人持续努力,以让黄河成为“幸福河” [1] 青春志向的价值 - 一个人取得的成就往往与少年时立下的志向相关,志向包含对奋斗目标的向往和实现目标的顽强意志 [4] - 历史上取得大成就者,其知识、才能、理想和业绩多从志存高远和磨砺奋斗中得来 [4] - 立志后的奋斗价值在于为梦想事业执着,并将个人志向与国家、人民的需求深度绑定 [4] 青春实践的典范 - 最美的青春体现在实践中淬炼、创造价值,案例如黄文秀投身乡村振兴、陈祥榕守卫边关、庞路进行科研创新等 [5] - 奥运冠军张雨霏表示,年轻一代应奋斗前行,继承前辈拼搏精神,肩负开拓未来的使命 [5] - 品读行业先行者的青春故事能带来直抵内心的启迪,青春的意义在于一代代人的志向彼此呼应,链接时代使命,赓续创新创业精神 [5]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2025年首次达到61米正常蓄水位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5:09
项目里程碑 -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于10月14日15时首次达到61米正常蓄水位 [1] - 达到正常蓄水位标志着工程的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配置、灌溉等综合效益可全面发挥 [4] 运营与调度 - 在台风影响期间,公司通过科学精准调度,拦蓄洪水超5亿立方米 [3] - 公司统筹防洪、航运、生态、发电等多目标用水需求,有序衔接汛末蓄水 [3] - 运用数字孪生大藤峡"四预"系统并结合测雨雷达应用,进行精准调度 [3] 综合效益 - 水库蓄至61米后,可调节水资源量达15亿立方米 [4] - 工程有效减轻西江下游防洪压力,并为保障枯水期粤港澳大湾区用水储备充足水源 [1][4] - 为加快郁江洪水下泄创造有利条件,全力保障流域防洪安全 [3]
青春华章 | 把青春写进太湖的清波
环球网· 2025-10-15 10:01
核心观点 - 中国自主研发的“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投入使用,标志着太湖流域治理进入科学系统化、技术智能化的新阶段 [1] - 该平台具备高效、智能、绿色等特点,实现了治泥净水的同步推进和全流程闭环作业,是科技创新在水域治理中的范本 [1][2] - 太湖水质从2007年的蓝藻危机改善至近30年最佳水平,展现了科技力量与治理实践深度融合的成效 [2] 产品与技术 - “太湖之光”是世界首创的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平台,由中交天航局自主研发设计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1] - 平台每天可处理8000立方米太湖淤泥,具备高效化、模块化、智能化和余水处理等特点 [1] - 处理后的尾水能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可直接排入湖中,实现全自动化一键操控 [2] - 平台实现了从挖泥、筛分到脱水、回水的全流程闭环,解决了二次污染问题,并让淤泥变废为宝 [2] - 设计针对太湖清淤面广、点多、量大的特点,实现零土地占用和零二次污染 [2] 运营与协同 - 平台于今年8月15日在江苏无锡太湖水域全面投入使用 [1] - 既可独立作战,也可与“太湖之星”协同运行,形成更强大的治水合力 [1] 行业影响与成效 - 无锡太湖流域在数字化赋能下,治理进入科学系统化、技术智能化的新阶段 [1] - 无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治湖理念,探索出一套系统化、精细化的治湖路径 [1] - 太湖水质创下30年来最佳水平,环境改善是对治理努力最直接的回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