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健身房
icon
搜索文档
Third Space获投资;八马茶业通过上市聆讯;复朗集团总裁将辞任
搜狐财经· 2025-10-14 22:41
投资动态 - 永辉超市在北京投资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商贸新公司,由永辉超市间接全资持股,经营范围包含食品互联网销售、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及出版物零售等 [1][3] - 该公司设立被视为获取“即时零售+数字内容+通信”等关键牌照的重要落子,长期可为公司打造更多收入增量 [3] - 伦敦奢华健身房Third Space获得OakNorth银行提供的7500万英镑银行贷款,此为继2023年6月首次3850万英镑贷款后的第二轮融资 [5] - 连续投资源于投资方看好其未来增长潜力,背景是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逐年递增 [5] 上市动态 - 贵州南方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因上市申请文件中财务报告到期需补充审计事项,中止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申请审核 [7] - 公司2024年营收为18.17亿元,净利润为2.09亿元,以营收规模计在36家上市及挂牌乳企中排名第20位 [7] - 八马茶业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农银国际、天风国际 [8][10]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18.18亿元、21.22亿元、21.43亿元,2023年和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6.8%和1.0% [10] - 此次通过聆讯意味着其IPO跨过关键一步,中国茶叶行业也将迎来资本化关键节点 [11] 品牌动态 - 海底捞在杭州开设平价回转寿司店“如鮨寿司”,人均消费约88元,产品涵盖寿司、刺身、面食等近200个SKU [13] - 此举是海底捞积极拓展副牌的表现,看中回转寿司品类的崛起势头,并计划借助自身供应链体系走出差异化路线 [13] - LOEWE罗意威与瑞士运动品牌On昂跑再度合作,推出2025秋冬全新合作系列限量版Cloudsolo运动鞋及机能服装单品 [16] - 此次限量发售预计将为LOEWE带来高毛利增量,同时为On昂跑导入高净值客群 [16] - 瑞幸咖啡启动场地租赁合作,首批点位覆盖39座城市并优选学校场景,合作分为固定租金和提成租金模式 [17][19] - 此举在中国咖啡市场高速增长背景下,有望有力助推品牌覆盖规模持续扩大 [19] 人事动态 - 嘉吉任命安德鲁·麦克弗森为澳洲肉类巨头Teys的新任首席执行官,其曾于2021年至2023年担任该公司CEO并领导其经历重大转型 [22][23] - 此项任命正值嘉吉准备完成对Teys的收购之际,预计将增强公司运营能力并扩大市场范围 [23] - 华润啤酒委任金汉权为执行董事及总裁,李楠为非执行董事,阳红霞为首席财务官,任命自2025年10月10日起生效 [24][26] - 此次领导团队强化发生在啤酒高端化竞争进入“效率赛”阶段,有望助推集团重夺份额 [26] - 复朗集团宣布执行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陈吉宇将于2025年10月27日离任,继任者任命事宜将另行公布 [28] - 目前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之际的核心管理层已悉数离开,新领导团队的搭建及推动业绩提升的效果尚待观察 [28]
开遍上海的3元健身房,打破跑路魔咒
36氪· 2025-09-21 21:37
公司商业模式 - 采用单次付费模式,价格为上午3元、下午6元、晚场9元,并已保持此价位7年,消灭了年卡或季卡等预付费制度[3][9] - 运营模式高度依赖与社区合作,社区免费提供场地,公司负责运营并自负盈亏,从而大幅降低了租金成本[23][29] - 通过极致成本控制实现盈利,门店面积控制在200平以内,器械选用国产高性价比产品,且不设前台、服务员、保洁和教练,完全依靠小程序预约和扫码进门等无人化智能管理[25][27] - 单店开设成本极低,仅为30万至40万元,远低于以低成本著称的同行(如乐刻早期加盟成本超过120万元)[27] 公司发展历程与现状 - 公司起源于2017年的共享球场业务,在2018年顺势开设第一家共享健身房,其基因与传统健身房截然不同[18][22] - 核心团队规模小,仅二十几人,目前已将业务拓展至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拥有206个共享场馆,但健身房业务发展相对谨慎,目前在上海仅有30多家门店[16][19][32] - 在2022年行业整体受创时期,公司实现了逆势扩张,在上海新开20多家门店[15]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传统健身房普遍依赖高额预付费年卡和私教课推销模式,存在较高的“跑路”风险,引发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5][36] - 行业出现“健身平权”趋势,旨在打破传统规矩,涌现出乐刻、超级猩猩等按次或包月收费的新模式,以及九回体育和各地社区健身房等极致性价比模式[16][32][34] - 社区健身房模式在全国各地逐渐普及,部分属于市政建设,收费极低(如长沙25元/月)甚至免费,商业健身房也开始卷入价格战(如乐刻推出免费团课)[32][34] - 健身行业正从带有社交和炫耀属性的“贵族运动”回归追求健康和性价比的本质,满足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超过5亿人口中大部分轻度健身用户的需求[45][48] 用户价值主张 - 解决了消费者对健身房“跑路”风险的核心痛点,单次低消费模式极大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和财务风险[5][13] - 提供高度便利和自由的健身体验,门店24小时营业,多选址于社区或办公楼内,方便用户就近锻炼,且全程无推销、无社交压力,尤其受到内向型用户欢迎[10][13][15] - 创造了反焦虑的健身氛围,打破了以Lululemon等高端品牌为代表的中产精致焦虑和身材年龄焦虑,使健身回归运动本身[38][40][48]
一家只活了5个月的健身房,让人再次审视团课在中国的未来
36氪· 2025-08-12 10:06
ACME巅峰健身的失败案例 - 公司于2025年7月30日歇业,从开业到歇业仅5个月,可能创下中国健身品牌最短命纪录之一 [1] - 歇业核心原因是会员增长速度赶不上亏损扩大速度,成本结构过高导致资金链断裂 [6] - 公司采用中高端路线,选址英皇集团中心长安街沿线,面积1100㎡,月租金接近30万元,每月固定成本估计在45万-50万元 [7] - 产品定价过高,单节课程定为159-199元,比竞争对手高出近70元,最高差价达90元,劝退价格敏感用户 [7][9] - 过度依赖从超级猩猩挖来的S7、S6级别顶流教练带流量,但在单店模式下教练辐射范围受限,未能带来预期流量转化 [9][10] - 选址不当,用户吐槽位置远、上下班绕路麻烦,地理位置成为用户转化障碍 [10] 团课商业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 2014年超级猩猩开创“按次付费、不办年卡”模式,打破行业依赖“预付制”办卡惯例 [6] - 超级猩猩通过严格控制成本实现模式可持续性:不设洗浴区、团课教室无重型设备、选址商圈内部租金低、门店面积控制在300-400平方米 [6] - 传统健身房如威尔仕、一兆韦德采用“年会籍+免费团课+私教转化”模式,团课作为会员卡附赠福利 [13] - 乐刻以“24小时开放、小面积门店、月付制、无推销”切入市场,开放加盟后加速扩张,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连锁健身房,总店数超过2000家 [2][15] 当前团课市场的竞争格局与挑战 - 市场出现明显价格分化:乐刻取消9.9元精品团课,将团课重新拉回“免费时代”;超级猩猩单次课程价格89元或更高 [16] - 消费降级趋势明显,用户转向高性价比选择,例如有用户从一周在超猩上4次课调整为在超猩和乐刻各上2次课 [16][18] - 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精品团课稀缺性消失,用户很难再为“差不多”的课程支付溢价 [21] - 新兴运动业态如攀岩、徒步、网球、飞盘等不断瓜分运动爱好者的注意力 [22] 主要市场参与者的战略调整 - 超级猩猩在深化团课业务基础上,加大综训、私教、甄选等多条业务线布局力度,探索多元化业态 [2][19] - 乐刻于2024年1月全平台取消9.9精品团课,团课时长从60分钟调整为45分钟,并增加热门课程排课量 [16] - Savage于2024年6月将团课价格从89元下调至69元,同时加快自研课程研发,成为莱美Ceremony课程中国首发站 [20] - Space以高端精品单车课起家,鼎盛时期拥有10余家门店,却在2024年5月突然闭店清算,热度难回巅峰 [20] 团课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 用户选择健身房的首要考虑因素为地理位置(76.8%)和教练、课程(51.0%),其次是环境氛围(42.1%)和器械设备(37.1%) [10] - 品牌需在质量、价格、体验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探索多元化业态与用户运营路径 [21] - 未来两条发展路径:打穿价格带、压低门槛扩大行业存量;或提供足够差异化、个性化、“不可替代”的服务体验 [23] - 团课比拼的核心是课程内容与用户体验,而非硬件与服务,内容创新至关重要 [22][23]
健身房,也是心理疗愈房
虎嗅· 2025-06-30 07:32
健身行业的情绪价值趋势 - 健身正从单纯的形体塑造转向情绪疗愈功能 成为都市人释放压力的重要出口 [1][4][11] - 精品工作室通过课程设计强化情绪价值 如The Class主打"情绪释放出口" Peloton推出"甜辣咸"等情绪主题骑行课 [3][15][16][17] - 数据显示90%的The Class会员在课程后表现出焦虑减少 活力提升等积极变化 [18] 运动形式的情绪疗愈机制 - 高强度运动如拳击通过模拟格斗状态协同身体抵抗压力效应 对心血管 消化 免疫系统产生积极影响 [6][28] - 团队运动对心理健康改善最显著 美国120万成年人数据显示经常锻炼者心理问题减少43.2% [30] - 静态运动如瑜伽 冥想通过体式与呼吸控制实现"忘我"放松 国内工作室重点宣传压力管理功能 [20][21] 用户行为与市场需求特征 - 健身场景多维化 用户将其作为社交场 成就获取地 情绪发泄渠道的比例显著提升 [10][13][32] - 职场压力是核心驱动力 攀岩等需高度专注的运动能有效转移注意力并建立社交联结 [29] - 简单心理报告显示情绪问题多源于职场 人际等日常因素 运动成为非药物干预手段 [23][25][35] 行业创新方向 - 课程设计结合心理学原理 如单车课采用压力释放引导法 攀岩强化协同信任 [13][29] - 东西方运动形式差异化开发 西方侧重动态宣泄 东方侧重静态疗愈 [19][20] - 情绪管理工具整合 如罗素情绪环形模式帮助用户自我定位情绪状态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