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业
搜索文档
规划建议及部委文章中的“增量”
一瑜中的· 2025-11-03 22:34
"十五五"规划建议核心增量信息 - 主要目标强调经济、科技、消费和收入,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3] - 产业体系点明具体产业,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全球地位,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增长点[3] - 科技领域突出"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3] - 内需方面强调财政的两个"提高",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3] - 居民收入有新提法,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3] - 对外开放表态更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4] - 国防军工部署篇幅明显增加,正文内容为925字,较"十四五"规划建议的571字大幅提升[4] 辅导百问和辅导读本增量信息 - 2035年经济目标明确,按照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的远景目标倒算,考虑总人口预计到2035年将年均减少0.20%左右,"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GDP需要年均增长4.17%[5] - 金融及资本市场方面,稳步有序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完成金融法立法,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持续整治金融业"内卷式"竞争、资金空转,研究和储备应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波动等领域的政策工具,助力居民储蓄加快转化为社会投资,更加积极开展现金分红、回购注销等,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5] - 财政政策要规范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推动解决地方保护和"内卷式"竞争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持续用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快推进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严禁新设或异化产生各类融资平台[6] - 地产领域推进现房销售制,实现所见即所得,从根本上防范交付风险,继续实行预售的,规范预售资金监管[7] - 国企改革加大力度合并"同类项",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用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推动国有企业带头解开"连环套",建立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支持科技型子企业建立更具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中长期激励机制[7] 中美元首会晤成果 - 美方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24%对等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中方将相应调整针对美方上述关税的反制措施,双方同意继续延长部分关税排除措施[8] - 美方将暂停实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8] - 美方将暂停实施其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美方暂停实施相关措施后,中方也相应暂停实施针对美方的反制措施一年[8] - 双方就芬太尼禁毒合作、扩大农产品贸易、相关企业个案处理等问题达成共识[8] - 明年中国将担任亚太经合组织东道主,美国将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特朗普期待明年早些时候访华,邀请习主席访问美国[8] 近期金融政策动态 - 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要求基金长期投资业绩明显低于业绩比较基准的,相关基金经理的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9]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严禁开展通道类和资金池业务[9] - 央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进一步优化数字人民币管理体系,研究优化数字人民币在货币层次之中的定位,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数字人民币业务运营机构[20] - 股票市场有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20] 财政与产业政策动向 - 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5000亿元,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和扩大有效投资,其中新增了2000亿元专项债券额度,专门用于支持部分省份投资建设[22] -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共支持2300多个项目,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元,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消费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能源、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等城市更新领域[23] - 财政部等发布关于完善免税店政策支持提振消费的通知,优化国内商品退(免)税政策管理,增加国产品在免税店的销售,新增手机、微型无人机、运动用品、保健食品、非处方药、宠物食品等热销商品,放宽免税店审批权限[21] - 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会员单位或客户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标准黄金,卖出方会员单位或客户销售标准黄金时,免征增值税[30]
大英帝国崛起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搜狐财经· 2025-04-29 00:36
中国经济历史地位 - 2021年中国GDP达到114.4万亿元,同比增长8.1%,按汇率折算为17.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比重超18% [1] - 宋朝时期中国GDP占全球60%,清朝鼎盛时期占比达35% [1] -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人口从1800万增长至4.3亿,呈现周期性倍增特征 [3] 农业文明发展特征 - 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与王朝更替呈现强相关性,汉朝从1800万增至6000万,明朝从6000万增至2亿,清朝从1.2亿增至4.3亿 [3] - 农业文明下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和平环境与粮食增产,但底层民众生活水平长期停滞 [3] - 清朝康熙时期通过平定内乱、收复台湾等措施进入稳定发展期 [3] 欧洲历史发展背景 - 欧洲自1453年后分裂为数百个封建小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4][5] - 奥斯曼帝国垄断丝绸之路贸易,迫使欧洲寻求海上贸易路线 [5] - 欧洲人口规模远小于中国,15世纪末开始殖民扩张 [7] 工业革命起源条件 - 英国通过英荷战争(1652年)和英法战争(1763年)确立全球殖民霸权 [10] - 英国推行圈地运动获得廉价劳动力,纺织业率先实现机械化 [10] - 1770年珍妮纺纱机发明标志工业革命开端,1800年棉纺业基本机械化 [10] 工业革命技术突破 -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高潮,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2] - 英国煤产量从1770年600万吨增至1861年5700万吨,铁产量从5万吨增至380万吨 [12] - 1830年英国完成棉纺业机械化转型,1840年大机器生产成为主要方式 [14] 工业革命影响 - 工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社会财富空前增长 [14] - 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已具备全球霸权地位,工业革命强化了其优势 [14] - 工业革命是英国长期资本积累和殖民扩张的结果,具有历史特殊性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