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运载火箭
搜索文档
4家消费公司拿到新钱;自然堂推进上市进程;SHEIN将在法国开设首批实体店|创投大视野
36氪· 2025-10-11 21:23
融资活动 - 自然堂集团完成一轮规模数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加华资本投资3亿元人民币,欧莱雅全资控股的美町累计投资约4.42亿元,本轮融资估值超70亿元 [1] - 灵境AI宣布完成新一轮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国科投资领投,老股东柏睿资本跟投,资金将用于扩大AI动漫规模化量产、建设创作者生态及开拓海外市场 [2] - 灵境AI在2025年已完成第三轮融资,较上一轮融资相隔不足两个月 [3] - 乐享科技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老股东IDG资本加注,9个月内融资总金额接近5亿元,资金将投入核心零部件自研、机器人技术及模型迭代 [4] - 商业运载火箭研发商星河动力获得24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顺禧基金、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等 [5] 资本市场动向 - 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6] - 上市前自然堂集团引入欧莱雅和加华资本,欧莱雅投资4.42亿元获得6.67%股份,加华资本投资3亿元获得4.20%股份 [6] - 自然堂2023年收入44.42亿元,2024年收入46.01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3.49%和3.58% [6] - 自然堂旗舰品牌收入占比连续多年超过94%,集团募资将用于加强DTC能力、丰富多品牌矩阵、加码研发及扩大海外业务 [7] 并购与战略投资 - 蜜雪集团向鲜啤福鹿家注资2.86亿元并获得53%股权,后者成为其非全资附属公司,鲜啤福鹿家门店数约为1200家,是中国鲜啤连锁门店数量第一品牌 [8] - 蜜雪冰城已开出近7000家幸运咖,此次收购是公司寻求新增长曲线的举措 [8] 业务拓展与战略转型 - SHEIN计划于2025年11月在法国开设首家实体门店,后续将在多个城市的老佛爷百货内开设门店,这是其首次尝试实体零售 [10] - 字节跳动抖音电商启动双十一大促,首日参与活动商家数量同比增长75%,销售额破亿元品牌数量同比增长800%,抖音商城销售额同比增长211% [11][12] - 霸王茶姬签约网球运动员郑钦文作为全球品牌代言人,2025年上半年海外门店净增52家至208家,二季度海外GMV为2.352亿元,同比增长77.4% [18] 产品与营销动态 - 喜茶推出"茶特调"系列新品"酱香白脱碎银子",并在深圳欢乐LAB店推出限定款"米其牛肝菌喜拉朵" [15] - 奈雪的茶与国漫IP"罗小黑"开展区域联名,推出新品及周边,并在活动门店设置打卡点 [16] - 游戏科学官方衍生品零售店试营业出现排队时间长、断货严重的情况,公司已致歉并表示将优化 [19] - 西贝北京石景山万达店更换门头Logo配色和内容,创始人称仅为小范围尝试,公司同时推出菜品调价及发放堂食代金券等优惠活动 [20][21] 行业数据与趋势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出行客单价同比提升14.6%,95后游客占比最高,多目的地"串游"趋势明显 [22] - 国庆档电影总票房突破18亿元,《志愿军:浴血和平》等五部影片档期票房均突破1亿元 [26] - 国内多家黄金珠宝品牌金饰价格持续攀升,老庙黄金、老凤祥足金饰品涨至1160元/克,周生生涨至1165元/克 [24] - 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全年市场规模在2024年500亿元基础上,2025年有望实现更大突破 [25] - 国庆假期文娱消费报告中,三四五线城市演出总场次增长34.1%,线上动漫观看时长同比增长76% [23]
研判2025!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发展历程、行业政策、航空发射数量、火箭运力、企业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卫星组网催生爆发性需求,商业火箭市场长期增长锚定千亿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6 09:07
行业定义与分类 - 商业运载火箭采用市场化机制 以商业盈利为主要导向 为卫星和飞船等航天器提供发射服务 [1][2] - 按推进剂分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 固体火箭发射准备时间短且维护简便但运力较小 液体火箭推力大且可关停重启 是实现回收与重复使用的主流方向 [3] - 按运载能力分为轻型 中型 大型和重型火箭 以满足从单颗微卫星到组网发射数十颗卫星及深空探测等不同层次需求 [3] 政策环境 - 国家密集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 构建覆盖技术研发 生产制造及发射服务的全链条支撑体系 [1][7] - 北京 上海和广东等地推出差异化措施 形成中央统筹加地方竞合的政策协同模式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1][8] - 上海市提出2027年实现产业规模千亿级突破 商业火箭年总装能力达100发 卫星年智造能力突破1000颗的量化目标 [8] 市场需求与供给 - 2025年商业卫星发射需求预计接近1000颗 较2024年增长十倍 但当前运力供给仍不足 [1][13] - 2024年全国共完成68次发射 仅将约250个飞行器送入太空 难以满足高密度组网需求 [1][13] - 按一箭10-20星配置 2025年需实施50-100次发射 行业正逐步朝向航班化发射模式演进 预计2030年年均发射量不低于200次 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13] 竞争格局 - 行业以高资质门槛为基础 呈现航天科技和科工集团等国家队主导 七家持证民营企业差异化互补的梯队化特征 [1][15] - 除国家队及国家衍生企业外 仅蓝箭航天 星河动力等七家民营火箭公司持有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科研生产许可牌照 [15] - 第一梯队由航天科技和科工集团主导 第二梯队为七家持牌民营企业 在中小型火箭和低轨星座发射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15] 技术发展 - 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是行业核心驱动力 多款液氧甲烷可复用火箭计划2025年前后首飞 目标将发射成本大幅降低至每公斤2万元以下 [16] - 朱雀三号目标成本较朱雀二代降低90% 逼近国际领先水平 [16] - 液体火箭技术更复杂 但推力大且可关停重启的优势使其成为实现回收与重复使用的主流方向 [3] 基础设施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采用高效测发模式 单个工位年发射能力达16发 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后年总发射能力有望突破60次 [17] - 海南发射场将与酒泉 太原等传统发射场及海阳东方航天港形成互补网络 缓解发射资源约束 [17] - 基础设施扩容支撑发射频率迈向航班化 以满足星网和千帆等星座未来上万颗卫星的部署需求 [16] 应用生态拓展 - 行业将向太空旅游 在轨服务和深空探测等多元化应用生态拓展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新体系 [1][19] - 中科宇航研发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支持太空旅游 力箭二号火箭计划承担中国空间站货运任务 [19] - 产业从未来1-5年聚焦低轨星座组网 向5-10年的中高轨及深空探测拓展 [19] 产业链协同 - 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协同 上游涵盖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等核心材料与组件 中游包括商业发射服务和卫星运营 下游面向通信导航遥感等传统场景及卫星互联网等新兴场景 [8] - 中游以卫星发射 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为核心 形成从发射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8] - 下游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驱动 持续拓宽商业航天应用边界 [8]
中国商业运载火箭之路将何去何从?
虎嗅· 2025-08-13 08:28
行业格局与资质壁垒 - 行业头部企业以是否持有"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科研生产许可"A类资质为区分标准 该资质是运载火箭发射活动中最难申请的许可[2] - 目前国内仅有7家火箭公司持有该牌照:蓝箭航天、星河动力、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星际荣耀、东方空间、深蓝航天[3] - 该科研生产许可证在一级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类似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造车资质 足以支撑商业火箭公司的基本盘[4] 产品技术路径分析 - CZ-12系列火箭采用渐进式研制策略:现役型号配备4台YF-100发动机 CZ-12A配备7台九州云箭发动机 CZ-12B配备9台YF-102R发动机 后两个子型号均支持一子级复用回收[8] - 技术验证进展显著:八院已使用CZ-2D进行多次栅格舵一子级落区控制试验 并使用CZ-12A进行多次垂直起降(VTVL)试验[10] - 回收复用时间表明确:CZ-12预计2024年底开启一子级回收复用验证 计划2027年实现商用[10] 市场规模与竞争态势 - 2024年我国火箭发射68次 轨道投放总量约200吨 预计2030年前需要具备超过1000吨/年的轨道投放能力[11] - 市场可容纳4-5家商业运载火箭公司的5-8个型号 但将面临与CZ-12的直接竞争[11][12] - 使用同款发动机的商业火箭在成本和可靠性方面难以与CZ-12抗衡 研制进度落后的中大型液体火箭市场份额将远低于CZ-12[12] 行业发展关键要素 - 必须掌握发动机研制能力 百吨级以下发动机企业可能通过并购整合[22] - 需要具备大运力火箭能力:一箭18星/10星发射能力 500km太阳同步轨道10吨以上运力[22] - 可回收液体技术是成本控制关键 要求高密度人才储备和试错经验[22] - 需要全套基础设施支持:试车台、发射工位、发射船等固定资产以满足高密度发射需求[22] 战略发展方向 - 商业航天发展本质是国家战略主导 中国采用"群峰并起"策略 通过应用场景多元化化解技术霸权[17] - 发展路径包括自研发动机自主定义产品 或培育联合优秀民营配套企业实现抱团取暖[12] - 行业需要高度耐心的长期资本支持 商业火箭领域具有资金密集型特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