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龙二号
icon
搜索文档
空天产业崛起长三角!这场“星辰之上的变革”,谁在操盘?
创业邦· 2025-10-20 18:44
文章核心观点 - 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无锡市梁溪区,正在快速崛起为中国空天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实现了产业“从0到1”的突破 [2] - 梁溪区的成功归因于政策引导、国有资本的战略性投入、独特的“西研东产”协作模式以及完善的产业生态培育 [3][5][7] - 通过构建“造火箭-造卫星-发卫星-用卫星”的全产业链雏形,梁溪区目标在2025年推动产业规模向300亿元迈进,并展望从“产业园”升级为“太空城”的愿景 [2][3][36] 产业突破与现状 - 2025年9月,天兵科技完成天龙三号一子级全系统试车,标志着国内商业火箭初步具备“一箭多星”批量发射的工程能力 [2] - 2025年10月,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该火箭曾是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和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 [2] - 截至2025年9月,梁溪空天产业园已集聚数十家空天领域企业,覆盖火箭研制、卫星制造、空间信息应用三大核心赛道,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17] - 区内目标是力争在2025年形成三大百亿级生态圈:火箭制造、卫星产业和空间信息应用生态圈 [17] 政策与战略推动 - 梁溪区将空天产业作为全区12个产业生态圈之一,制定了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瞄准火箭、卫星制造与空间信息应用三大产业链 [3] - 政策目标清晰:到2025年,引育超过150家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规模向300亿元迈进 [3] - 梁溪产业发展集团作为区属国企,以“产业生态培育者”的姿态,通过“资本引力”“智慧沃土”“人才高地”三大核心策略推动产业发展 [5] “西研东产”创新协作模式 - 梁溪区与以西安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协作,利用西安的顶尖航天科研资源(如西北工业大学)和长三角的制造链条与资本活力 [7] - 两地联合打造太湖空天动力研究院,形成“研发孵化在西安,产业化转化在梁溪”的高效闭环 [9] - 该模式吸引了天兵科技、东方空间等企业,使其核心技术能在西安突破,并在梁溪实现产品转化和批量生产 [9][11] 领军企业落地与产能规划 - 天兵科技将液体火箭研制基地落地梁溪,计划2026年3月投产,达产后有望年产20发运载火箭 [11] - 东方空间的液体火箭研制基地、氦星光联的激光通信研制基地、银河航天能源智慧工厂相继落子梁溪 [11] - 紫微科技在梁溪建设国内首个B300系列商业货运飞船厂房,成为区域标杆项目 [11] - 星移联信总部及智能化载荷生产基地、遨天巡宇的天基空间碎片监测星座基地等项目也落地梁溪 [14] 资本运作与金融支持 - 梁溪产发集团构建了以“耐心资本”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运作体系,包括两大百亿级母基金与多支专项基金 [19] - 集团与梁溪科技城发展集团合作设立100亿科创母基金,并联合设立空天科技基金等专项基金 [19] - 截至目前,集团已参与投资18只基金,基金总规模达400.37亿元,累计投资项目93个,集团认缴出资总额为74.37亿元,已完成实缴42.7亿元 [22] - 梁溪科创母基金与数字经济母基金合计规模120亿元,完成投资项目84个,其中25个优质项目成功在梁溪落地 [22] - 国内首单3亿元空天科技债成功发行,是金融创新的里程碑 [22] - 集团参与设立了总规模3000万美元的新加坡天使基金,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35] 产业园区智能化与绿色化 - 120万平方米的梁溪空天产业园以“第五代产业园区”为标杆打造,核心是从“筑巢引凤”升级为“营城聚产” [26] - “企航家”一站式服务中心构建“15分钟+24小时”园区服务圈,并推出政务服务流动驿站,打通便民惠企“最后一公里” [26] - 融联科技自主研发AIBS园区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理,服务响应速度提升75% [28] - 园区广泛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海绵城市”建设方式,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30] 人才生态构建 - 梁溪产发集团注重产学研融合,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共建太湖空天动力研究院,打造创新孵化器 [32] - 在异地设立深圳前海深溪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安西三角创新中心,已吸引23家科技企业入驻,推动4项关键技术产业化 [32] - 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32] - 打造的“第五代园区”整合高品质居住、餐饮、医疗、教育资源,营造“类海外”的国际化社区环境 [35] 未来愿景与发展路径 - 未来目标是推动梁溪从“空天产业园”升级为功能完备、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太空城” [36] - 具体路径包括:推进星座建设和商业飞船项目,力争完成10颗手机直连验证星座的发射,实现年产300台火箭发动机的批量生产能力 [36] - 持续发挥科创母基金、数字经济母基金与空天专项基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招投联动”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 [38] - 关键是以产城融合为灵魂,整合居住、教育、医疗、商业资源,建设空天产业展示馆、星际公园等设施,举办空天主题活动 [38]
研判2025!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发展历程、行业政策、航空发射数量、火箭运力、企业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卫星组网催生爆发性需求,商业火箭市场长期增长锚定千亿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6 09:07
行业定义与分类 - 商业运载火箭采用市场化机制 以商业盈利为主要导向 为卫星和飞船等航天器提供发射服务 [1][2] - 按推进剂分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 固体火箭发射准备时间短且维护简便但运力较小 液体火箭推力大且可关停重启 是实现回收与重复使用的主流方向 [3] - 按运载能力分为轻型 中型 大型和重型火箭 以满足从单颗微卫星到组网发射数十颗卫星及深空探测等不同层次需求 [3] 政策环境 - 国家密集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 构建覆盖技术研发 生产制造及发射服务的全链条支撑体系 [1][7] - 北京 上海和广东等地推出差异化措施 形成中央统筹加地方竞合的政策协同模式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1][8] - 上海市提出2027年实现产业规模千亿级突破 商业火箭年总装能力达100发 卫星年智造能力突破1000颗的量化目标 [8] 市场需求与供给 - 2025年商业卫星发射需求预计接近1000颗 较2024年增长十倍 但当前运力供给仍不足 [1][13] - 2024年全国共完成68次发射 仅将约250个飞行器送入太空 难以满足高密度组网需求 [1][13] - 按一箭10-20星配置 2025年需实施50-100次发射 行业正逐步朝向航班化发射模式演进 预计2030年年均发射量不低于200次 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13] 竞争格局 - 行业以高资质门槛为基础 呈现航天科技和科工集团等国家队主导 七家持证民营企业差异化互补的梯队化特征 [1][15] - 除国家队及国家衍生企业外 仅蓝箭航天 星河动力等七家民营火箭公司持有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科研生产许可牌照 [15] - 第一梯队由航天科技和科工集团主导 第二梯队为七家持牌民营企业 在中小型火箭和低轨星座发射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15] 技术发展 - 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是行业核心驱动力 多款液氧甲烷可复用火箭计划2025年前后首飞 目标将发射成本大幅降低至每公斤2万元以下 [16] - 朱雀三号目标成本较朱雀二代降低90% 逼近国际领先水平 [16] - 液体火箭技术更复杂 但推力大且可关停重启的优势使其成为实现回收与重复使用的主流方向 [3] 基础设施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采用高效测发模式 单个工位年发射能力达16发 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后年总发射能力有望突破60次 [17] - 海南发射场将与酒泉 太原等传统发射场及海阳东方航天港形成互补网络 缓解发射资源约束 [17] - 基础设施扩容支撑发射频率迈向航班化 以满足星网和千帆等星座未来上万颗卫星的部署需求 [16] 应用生态拓展 - 行业将向太空旅游 在轨服务和深空探测等多元化应用生态拓展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新体系 [1][19] - 中科宇航研发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支持太空旅游 力箭二号火箭计划承担中国空间站货运任务 [19] - 产业从未来1-5年聚焦低轨星座组网 向5-10年的中高轨及深空探测拓展 [19] 产业链协同 - 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协同 上游涵盖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等核心材料与组件 中游包括商业发射服务和卫星运营 下游面向通信导航遥感等传统场景及卫星互联网等新兴场景 [8] - 中游以卫星发射 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为核心 形成从发射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8] - 下游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驱动 持续拓宽商业航天应用边界 [8]
卫星互联网行业运载火箭深度报告(二):火箭总运力提升拐点已至,建议关注相关产业链进展
民生证券· 2025-06-26 18: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是中国商业火箭真正拐点,发射工位数量及效率提升,25、26年是新一代可回收火箭首飞验证大年,未来重载火箭研发稳步推进,低轨通信星座部署为商业火箭行业带来巨大市场需求 [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新一代商业火箭将密集首飞,我国正处于火箭总运力大幅提升前夕 - 政策推动火箭产业商业化发展,“国家队”推进旗下商业火箭公司成立,民营火箭发射次数占比提升,但目前大型星座仍由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因民营火箭运力与可靠性无法满足卫星载荷要求 [1][8][20] - 2025年是我国空间发射能力提升的拐点,发射工位数量及效率提升,在建、规划发射工位将形成“沿海 + 内陆”互补发射网络;25、26年是民营及国家队可回收火箭首飞验证大年,若试飞成果积极,27 - 28年商业火箭发射次数将提升、成本大幅降低,重载火箭研发也在稳步进行 [2][23][33] 他山之石:SpaceX猎鹰九号领跑全球火箭发射,星舰试飞紧锣密鼓 - 可回收复用火箭突破后,SpaceX发射次数激增,2024年其发射次数占美国发射总数的87.34%、全球发射数量的52.47%,猎鹰火箭单位发射价格降低,成本降至1500 - 3000美元/公斤区间 [40][41] - 星舰致力于实现完全可回收,通过“筷子夹火箭”捕获回收降低成本,试飞验证了快速发射、迭代技术路线可行性,目前正在验证V2版本及有效载荷部署,目标成本为每公斤10 - 100美元 [47][48] 我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巡礼 - 蓝箭航天是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基于自研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朱雀三号计划2025年下半年首飞,目标降低发射成本 [61] - 东方空间实行“引力”三步走战略,引力一号2024年首飞,引力二号预计2025年首飞,引力三号预计2027年首飞 [67] - 天兵科技是商业航天领域领先企业,天龙二号2023年首飞,天龙三号预计2025年试飞,性能对标猎鹰9号 [76][78] - 星河动力是国内首家掌握500km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能力和成功开展商业组网卫星发射的私营航天公司,智神星一号计划2025年8月底首飞,谷神星二号计划2025年上半年首飞 [80][82] - 深蓝航天主打“星云”系列可回收复用火箭,“星云 - 1”预计2025年完成发射 - 回收任务 [84] - 星际荣耀是商业运载火箭领先企业,双曲线一号2019年首飞,双曲线二号2023年实现国内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复用飞行,双曲线三号计划2025年底首飞、2026年实现复用飞行 [87][89] 投资建议 - 行业投资建议:低轨通信星座部署为商业火箭行业带来巨大市场需求,2025年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展确定性强,建议关注信科移动、震有科技、上海瀚讯、海格通信、九丰能源、斯瑞新材、高华科技、超捷股份 [3][93] - 信科移动:从事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制定等业务,背靠中国信科,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保持标准制定领先优势,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9亿元、1.08亿元、2.54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94][95] - 震有科技:业务涵盖公网和专网通信领域,在卫星核心网领域有独特优势,预测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4亿元、1.48亿元、2.35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96][97] - 上海瀚讯:是军用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设备供应商,是千帆星座通信分系统供应商,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8亿元、1.89亿元、3.06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99][101] - 海格通信:是无线通信和北斗导航领域龙头,前瞻布局多个创新领域,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74亿元、8.33亿元、9.95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104][107] - 超捷股份:长期致力于紧固件等产品研发销售,2022年收购成都新月进军航空航天机加工领域,2024年商业航天业务实现盈利,后续单枚火箭结构件价值量有望提升 [108][109] - 九丰能源:是清洁能源综合服务提供商,签约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特燃特气配套项目,2025年液氢产品实现独家配套供应,积极开展二期项目准备工作 [111] - 高华科技:研发生产传感器及传感网络系统,产品应用于航天、轨道交通、冶金等领域,2024年航天市场稳定增长,开拓商业航天领域客户 [116][117] - 斯瑞新材:致力于高端应用领域产品研发销售,建设“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为商业航天行业服务,产品有多个客户 [118]
6.9万亿!刚刚,又一个彻底引爆中国经济的行业出现了
前瞻网· 2025-05-13 09:41
全球500强在华投资趋势 -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始终是跨国资本布局的核心阵地,2025年是全球经济周期切换和中国"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 [1] - 世界500强在华投资呈波动状态:2019年因贸易冲突下滑,2021年因中国制造业韧性回升至高点,2024年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再次回落 [1] - 投资逻辑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映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和新质生产力重塑效应 [2] 行业投资格局演变 芯片半导体 - 2020-2023年蝉联榜首,2024年重回第一,反映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成效 [3] - 投资环节分布:设计环节占比34%-43%,材料20%,设备25%,制造12%,封测6%-7.5% [6] - 投资主体演变:2018年以金融/工业/车企为主,2021年外资涌入,2023年后以中资银行和互联网科技企业为主导 [8] 新能源与汽车产业 - 新能源行业从2019年第5飙升至2023年榜首,2024年稳居第二,印证"双碳"目标下绿色生产力爆发 [3] - 汽车产业借新能源革命稳居前列,新能源汽车带动钢铁矿产企业成为主要投资者 [10] - AI在汽车产业应用占比:上游芯片23.3%,中游技术层31%,下游应用层45.8% [4] AI与高端制造 - AI连续5年稳居前五,机器人2024年首次入榜,体现"中国智造"升级趋势 [4] - 高端装备、新材料排名上升,反映产业链"补短板"加速 [4] 航空航天产业崛起 - 投资增速达32%,远超其他行业最高10%的水平,成为增长最快领域 [13] - 大飞机产业突破:C919交付量2024年达12架(同比增4倍),C929进入精细化设计,C939启动预研 [15] - 商业航天爆发:2025年至少10款新型火箭首发,可回收火箭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6.9万亿元(CAGR 20%) [17][20] 投资主体特征 - Top15投资者以中资银行为主,中信集团2023-2024年蝉联第一,互联网科技企业(联想/小米/腾讯)参与度高 [9] - 投资阶段集中在A-C轮,单项目金额较高,体现长期战略布局特征 [25] - 跨国公司如西门子/高通/三星积极布局,但中资企业主导趋势明显 [24] 未来展望 - 投资逻辑从市场扩张转向技术协同与全产业链生态共建,受内外双轮驱动 [25] - 核心赛道聚焦芯片/AI/汽车,航空航天成为新增长极,2030年航空制造营收预计超1.1万亿元(CAGR 13%)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