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夜间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收入水平全国第三,浙江如何提振消费?|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16:05
政策导向与宏观经济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释放内需潜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1] - 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计划到203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 [5] - 浙江印发实施方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 [5] 居民收入与消费潜力 - 浙江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13元,同比增长5.1%,收入水平居全国省区第一 [1][2] -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67,湖州(1.48)和绍兴(1.64)表现优于全国 [2] -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5.7%)快于城镇(4.7%),工资性/财产/转移净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镇 [2][3] - 丽水、衢州收入增速超6%,为全省最快 [4] 区域经济发展 - 杭州(44709元)、宁波(43797元)、绍兴(4303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 [4] - 浙江9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 [4] - 丽水居民经营净收入增长7.4%,转移净收入增长7.1% [5] 消费创新与产业升级 - 浙江推出暑期促消费行动方案,聚焦文旅/体育/夜间经济等重点领域 [8] - 上虞《灯绘曹娥》演艺带动客流增长40% [8] - 杭州大运河杭钢公园改造为工业遗存公园,融合多种消费场景 [7][8] - 义乌李祖村创客业态达73家,2024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游客量破百万 [9] - 天台县塔后村形成"民宿+康养+文化"产业链,发展70家民宿集群 [10]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 浙江通过"千万工程"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山海协作"缩小区域差距 [5] - 李祖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6万元,村集体收入464万元 [9] - 塔后村近三分之一村民从事旅游业,形成产业集群 [10] - 浙江农村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探索创新产品模式 [10]
场景升级 多态融合 夜间经济如何激发消费活力
搜狐财经· 2025-08-02 17:41
夜间经济发展现状 - 重庆通过持续至9月的夜间主题活动激活夜间经济,活动涵盖啤酒麦芽香气和火锅麻辣味等特色体验[1] - 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支持政策,商务部提出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多地发布专项规划推动业态多元化发展[1] - 夜间经济业态从传统夜市延伸至夜游演艺、灯光秀、康养服务等领域,成为城市消费活力重要引擎[5] 夜间消费特点 - 夜间消费打破日间时空限制,延长服务时长,释放"8小时外"消费潜力[2] - 主要满足年轻群体和上班族的错峰消费需求,典型案例包括敦煌夜市、正定县小商品夜市等消费场景[2][4] 夜间经济典型案例 - 湖北省襄阳市华侨城奇幻谷推出《奇幻城堡光影秀》夜间演艺秀,采用无人机拍摄技术增强观赏性[5] - 河北省正定县小商品夜市通过美食消费吸引游客,体现传统夜市升级趋势[4]
突发!605178,控制权变更终止,复牌!停牌前涨停
中国基金报· 2025-07-30 08:17
控制权变更事项终止 - 公司实控人宫殿海筹划的控制权变更事项因交易双方未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而终止 [2][3] - 股票将于2025年7月30日复牌 复牌前停牌期间为7月24日至7月29日 [3][4] - 交易方未签署实质性协议 终止不涉及违规责任 对公司经营无重大不利影响 [6] 控股股东股权动态 - 控股股东宫殿海解除质押430万股 占其持股比例11.57% 占公司总股本4.33% [5] - 解除质押后宫殿海累计质押436.6万股 占其持股11.75% 占公司总股本4.4% [5] - 宫殿海当前持股3716.86万股 占总股本37.45% 曾任照明技术公司高管 [5] 股价异动与市场表现 - 停牌前7个交易日股价累计涨幅达42.11% 7月23日涨停价27.64元/股创近一年半新高 [6] - 公司最新市值27亿元 停牌前股价异动显示市场对控制权变更存在预期 [6] 公司业务与行业定位 - 主营业务为照明工程系统集成 文旅夜游创新开发及智慧城市相关业务 [7] - 涉及夜间经济和智慧城市两大行业 2020年8月在上交所上市 [7]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3.41亿元同比增长68.14% 但归母净利润亏损2.62亿元 [8] - 2025年上半年预亏7500万至6100万元 连续四年亏损主因行业竞争激烈及回款不及预期 [8] - 亏损具体因素包括项目毛利下滑 计提减值损失 固定成本支出较高等 [8]
人气地标与好去处揭晓,夜间消费“燃”起来
国际金融报· 2025-07-27 15:01
夜间经济政策升级 - 上海优化提升6项夜间经济支持举措并新增4项举措 包括丰富夜间街区演艺活动 优化夜间活动报批报备 推动体育观赛"第二现场"建设 支持夜间定制旅游巴士线路 [1][3] - 前期6项举措包括释放外摆经济活力 优化市集食品安全监管 支持主题特色市集 提升夜间景观照明 优化夜间停车保障 营造安心消费环境 [3] 夜间消费市场表现 - 6月以来上海夜间消费总额达880 09亿元 同比增长3 3% [6] - 上海在2024年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中继续位列全国第一 [6] 夜间经济地标分布 - 首批5个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包括新天地-太平湖区域 吴江路-丰盛里区域 西岸梦中心区域 陆家嘴富都滨江—正大区域 豫园区域 [6] - 首批5个夜生活好去处包括静安大悦城"夜食天台" 普陀"环球不夜港" 杨浦"活力大学路" 闵行"首尔夜市" 长宁"上生·夜未央" [7] 区域特色活动安排 - 浦东富都滨江休闲街10余家餐饮酒吧延长营业至24时 豫园商城"校场集市"营业至24时 豫园花园8月8日起开放夜游至22时 [7] - 徐汇西岸梦中心30余家商户周五至周日延时营业至24时 静安大悦城"夜食天台"提供21时至凌晨3时免费停车 [8] - 普陀"环球不夜港"20余家餐饮营业至凌晨2时并提供22时至凌晨2时免费停车 杨浦大学路商户经营至凌晨2时并赠送停车券 闵行首尔夜市营业至凌晨2时 [8]
夜经济有“首席执行官”了,上海推荐夜晚好去处并发十项支持举措
新浪财经· 2025-07-26 22:52
夜间经济数据表现 - 2024年上海夜间活跃出行人次达403万次,夜间灯光覆盖全市75%面积[5] - 夜场电影上映26.49万场,夜间公交活跃范围1975平方公里[5] - 2024年6月以来上海夜间消费总额880.09亿元,同比增长3.3%[5] - 夜间经济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5] 首批夜间经济地标发布 - 发布5个"夜间经济人气地标":新天地-太平湖区域(石库门+漫步式夜生活)、吴江路-丰盛里区域(露台经济)、西岸梦中心区域(水岸多元业态)、陆家嘴富都滨江-正大区域(浦江夜景)、豫园区域(东方美学)[6] - 发布5个"夜生活好去处":静安大悦城"夜食天台"、普陀"环球不夜港"、杨浦"活力大学路"、闵行"首尔夜市"、长宁"上生·夜未央"[6] 支持夜间经济10项举措 - 释放"外摆经济"活力:优化"外摆位"开放区域,建立动态评估机制[7] - 优化市集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食品展销会备案便利化通道[7] - 支持举办主题特色市集:引进非遗匠人及本土品牌商户[8] - 丰富夜间街区演艺活动:提供"演员库""剧本库"资源支持[8] - 优化夜间活动报批报备:实施线上办理及审批便利化[9] - 打造夜间观赛"第二现场":推动商场街区构建沉浸式观赛场景[9] - 提升夜间景观照明品质:打造"一区域一主题一特色"[9] - 优化夜间停车保障:增加临时停车位及分时免费停车区域[9] - 支持推出夜间定制旅游巴士线路:串联地标建筑及人气区域[10] -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设立首席执行官及建立商户自治机制[10]
创新供给激活夏日经济
证券时报· 2025-07-25 02:28
暑期消费市场趋势 - 2025年暑期消费市场在文旅、夜间经济、影视、体育等领域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反映国内消费市场活力[1] - 消费需求从传统观光转向个性化、品质化、沉浸式体验,如贵州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浙江横店影视城、青岛啤酒博物馆等案例[1] - 消费升级驱动因素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观念迭代以及供给端创新[1] 科技与文化融合 - 科技赋能与文化IP深度融合成为撬动夏日经济的关键杠杆,如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夜间灯光秀、沉浸式剧场等新业态[1] - "科技+文化"模式提升消费体验并延长产业链,创造二次传播和衍生消费机会[1] - 消费市场竞争重点转向文化内涵与科技应用能力[1] 下沉市场潜力 - 暑期消费热潮向县域旅游和中小城市延伸,如江西萍乡安源区夜市、宁夏银川体育赛事带动周边消费[2] - 县域经济成为扩内需新战场,需政策支持中小城市打造特色消费场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2] 挑战与思考 - 部分消费场景依赖短期促销或季节性流量,需将"暑期热度"转化为"全年常态"[2] - 户外运动、文旅体验的爆发式增长对公共服务和环保承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提前规划资源调配与生态保护[2] 未来发展方向 - 需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2] - 加强政策引导和完善消费基础设施,使"热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2]
【地评线】金羊网评:打造消费新“夜”态,“粤夜粤美”热起来
搜狐财经· 2025-07-14 13:05
夜间经济发展概况 - 夜间经济正成为消费领域的新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3] - 广东启动"粤夜粤美"夜经济暨暑期消费促进活动,围绕暑期出游、玩乐、焕新三大板块,开展六大夜间主题消费活动超200场,从7月延续至9月[3] - 广东具备发展夜间经济的优势,包括雄厚经济基础、浓厚商业氛围、繁华商圈和丰富文旅资源[3] 六大夜间主题消费活动 精彩夜市 - 广州田美新里夜市以岭南风情为主题,投资过亿,对500多米街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统一布局入口大门、古榕剧场、食堂、前广场等区域[4] - 夜市提供几百个摊位装修协助,实行时间、道路规划、卫生统一管理,成为成功运营典范[4] 风味夜食 - 广东夜间餐饮展现美食文化魅力,包括早茶、烧腊、海鲜等特色美食[4] - 佛山岭南天地老字号餐厅和特色小吃店夜间人气爆棚,推出双皮奶、鱼皮等美食体验[4] 品质夜购 - 商场延长营业时间,推出夜间专属优惠和特色服务,引入智能零售体验店、文创产品集合店等新业态[5] - 深圳万象城夜间提供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品和时尚互动活动[5] 活力夜娱 - 剧院、电影院、Livehouse等推出夜间演出,如广州星海音乐厅暑期夜间音乐会[5] - 夜间体育活动受欢迎,健身房、游泳馆、篮球馆等延长开放时间[5] 魅力夜游 - 清远构建"1+6+N"全域夜经济版图,以北江夜间经济集聚带为轴线串联六大特色区[6] - 广州珠江夜游展示广州塔、海心沙等标志性建筑夜景,韶关丹霞山推出"乐游丹霞奇幻夜"活动[6] 时尚夜秀 - 时尚品牌夜间举办新品发布会、时装秀,创意园区举办艺术展览和文化沙龙[6] - 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夜间艺术展览和时尚活动吸引文艺青年参与[6] 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 - 优化夜间公共交通线路,延长地铁、公交运营时间[7] - 加强警力部署保障夜间治安,加大清扫保洁力度保持环境整洁[7] 活动影响 - 激发消费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城市文化魅力与生活品质[7] - 推动夜间经济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7]
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四川出台方案深挖就业岗位资源
四川日报· 2025-06-16 14:17
就业促进政策 - 四川省印发方案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1] -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把促进就业作为重点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 [1] - 突出抓好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医药健康、现代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15+N"重点产业链 [1] 重点产业链发展 - 持续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稳定重点优势产业岗位供给规模 [1] - 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 -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培育就业新空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1] 消费热点与就业渠道 - 加快文旅与科技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冰雪经济、演艺赛事等业态,扩大文旅就业机会 [2] - 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平台经济 [2] - 布局培育便民生活圈、商品集散中心、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大相应领域就业 [2] 就业支持措施 - 放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就业增量,围绕保障重点民生服务促进就业 [2] - 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吸引力 [2] - 加大减负稳岗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强化自主创业政策支持 [2] - 推进就业服务提质增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
夜间经济释放消费市场新活力
经济日报· 2025-06-11 06:09
夜间经济发展现状 - 夜间经济正改写我国消费图景 成为驱动内需增长和焕发城市生机的重要引擎 [1] - 市场规模从2018年22.54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50.25万亿元 2024年夜间旅游总花费达1.91万亿元 同比增长21.7% [2] - 内涵超越传统餐饮购物 向文化、旅游、娱乐等多领域拓展 形成"食、游、购、娱、体、展、演"融合共生的消费生态链 [1] 发展挑战 - 存在优质供给结构性短缺、城市配套与治理能力滞后、特色化与差异化不足等问题 [2] - 当前供给与需求间存在显著落差 需破解同质化问题 [3] 政策引导方向 - 政府需科学绘制"夜间消费热力图" 基于大数据精准布局业态 优化公共交通服务 [3] - 完善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服务质量、噪音控制、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领域的行业标准与监管体系 [3] - 探索出台包容审慎的监管政策 为新业态留足发展空间 [3] 业态创新路径 - 深耕文化底蕴 将历史文脉、非遗资源、艺术特质融入夜间消费场景设计 [3] - 运用AR/VR打造沉浸式夜游 通过智慧平台实现"一键畅游"和精准导流 [3] - 瞄准分层需求 为不同群体定制差异化、高品质的夜间生活方案 推动消费向"情绪满足"和"价值认同"深化 [3] 城市治理升级 - 构建跨部门高效协同机制 利用物联网监测噪音、优化垃圾清运流程、智能调度夜间安保力量 [4] - 在空间规划与政策制定中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 [4] - 保障消费者安全便捷舒适体验 同时维护周边居民合法权益 [4]
15个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点燃夜经济!解码广州“夜”动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6-10 23:29
广州夜间经济发展概况 - 广州提出打造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目标培育成为夜间经济特色高地,涵盖城市级商圈、邻里社区及特色项目 [1] - 15个先行区夜间消费总额占全市63%,天河路商圈以968万夜间客流领跑全国 [2] - 广州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比重超60%,抖音夜间打卡量连续三年领跑全国 [2] 政策支持与审批改革 - 首创"活动审批一次性许可"机制,千人大型活动审批时限压缩80%,1000人以下活动实行季度备案制 [1] - 简化外摆审核,允许商家按年度固定区域外摆,试点取消凌晨2点后酒吧、餐厅营业限制 [1] - 推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免罚清单》,优化审批管理和外摆流程 [5] 消费场景与品牌建设 - 新增S/A级次品牌125家,形成重点商圈与次级商圈协同发展体系 [2] - 重点打造岭南特色夜间文化活动,珠江沿岸演艺场所开展演出千余次,观众超65万人次 [3] - 珠江游接待旅客创历史新高,保持全国第一 [3] 基础设施与交通优化 - 天河路商圈夜间消费占比达52%,北京路商圈夜间客流量超200万人次 [1] - 30%夜间经济集聚区周边缺乏公交接驳,中心六区设置夜间准停泊位约2700个 [4][5] - 优化调整夜间公交线路,推进珠江碧道建设,已建成99.62公里 [5] 活动与市场活力 - 2024年举办夜间大型活动46宗196场,参与群众727.9万人次 [2] - 推动商户开通外卡受理,改善支付环境,转化入境及参展人流为消费流 [2] - 整合十五运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打造世界级"滨水中央公园" [5] 存在问题与优化建议 - 地铁收班时间较早,重点区域夜间停车资源紧张,部分街区缺乏休憩设施 [4] - 商圈间协同性不足,缺乏统一规划协调机制,宣传资源分散 [4] - 技术改造补贴申报需12项材料,部分审批跨5个部门,平均耗时20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