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教辅
icon
搜索文档
被「竞业」一夜返贫,困在百万违约金里的打工人
36氪· 2025-06-25 21:56
竞业协议滥用现状 - 竞业协议在中国呈现泛滥趋势,相关案件数量从2015-2019年的556份激增至2024年"爆炸式增长",部分公司一年案件超百起 [7][8] - 互联网、新能源、智能驾驶、医药研发、制造业是重灾区,北上广深及东南部地区案件最集中 [7] - 77%的竞业限制案件涉及基层员工,包括行政、司机、保洁等岗位,而部分高管反而因"人脉广、能量大"不受限制 [4][9] 竞业协议执行机制 - 公司通过私家侦探跟踪取证,90%的劳动者遭遇偷拍,侦探伪装成外卖员、安装GPS定位仪等手段普遍 [14][15][17] - 公司只需证明劳动者入职竞对企业即可胜诉,无需举证商业秘密泄露,导致举证责任严重不对等 [5][18] - 违约金计算从补偿金倍数演变为年薪倍数,极端案例显示补偿金300元对应80万违约金,比例达1:2667 [10][12] 行业影响与司法实践 - 部分企业法务部门将竞业诉讼视为创收手段,案件编号超百起的Excel表格显示其系统化运作特征 [8] - 司法审判存在地域倾斜,企业所在地法院与公司律师关系密切,劳动者胜诉率受此影响 [21] - 法院通常支持2倍年薪以内的违约金,但最高判例达10倍年薪且获支持,缺乏法定上限导致标准混乱 [12][37] 典型案例与行业反应 - 南京冷菜厨师因竞业协议索赔案入选"2024年度十大法治案件",凸显协议滥用荒诞性 [9] - 劳动者采取戴口罩、化名、异地办公等极端手段规避侦查,仍有部分从1200人大合照中被识别 [15][17] - 律师界形成"企业端"与"劳动者端"服务分化,95%的案件被认定为不合理竞业限制 [35][36] 制度缺陷与改革方向 - 现行制度将"负有保密义务人员"范围无限扩大,与法律规定的"两高一密"原则严重背离 [8][36] - 缺乏违约金上限规定,企业可任意约定赔偿金额,部分判例显示法官开始考量劳动者实际偿付能力 [37][39] - 国际经验显示加州等地通过限制竞业协议促进硅谷发展,建议完善商业秘密举证替代竞业限制 [36]
我困在百万竞业违约金
投资界· 2025-06-19 10:42
竞业协议滥用现状 - 竞业协议案件数量近年激增,从每年几十例增至单家公司上百例,互联网、新能源、智能驾驶等行业尤为突出[8] - 77%的竞业限制案件针对基层员工,包括保洁、保安、前台等岗位,而部分高管反而因"人脉广"不受限制[3][10] - 南京冷菜厨师因拌黄瓜被索赔10万元违约金,最终法院驳回该案并入选2024年度十大法治案件[9][10] 协议条款失衡 - 违约金与补偿金比例严重失调,出现300元补偿金对应80万违约金的极端案例[11] - 法律未规定违约金上限,企业普遍采用2-10倍年薪作为标准,法院近年倾向于支持2倍以内[12] - 90%基层员工被迫签订协议,远超法律规定的"两高一密"人员范围[9] 调查取证手段 - 90%劳动者遭遇私家侦探跟踪偷拍,手段包括伪装外卖员、安装GPS定位器等[14][15] - 公司仅需证明员工入职竞对企业即可胜诉,无需举证商业秘密泄露[16] - 取证视频在公开场所拍摄可被采信,但侵入私人场所或会议录音属违法证据[16] 行业影响与应对 - 互联网大厂通过关联公司扩大竞业范围,有程序员因入职非直接竞争企业被索赔400万[20] - 劳动者采取化名、异地办公、不参与集体活动等方式规避风险,仍有被从1200人合照中识破案例[4][15] - 部分区域法院存在地方保护倾向,企业诉讼成本近乎为零而劳动者维权周期长达1年[16][21] 制度矛盾与改革 - 现行制度将竞业限制与商业秘密保护混同,形成"入职即违约"的归责模式[29] - 美国加州等地区通过完善商业秘密举证替代竞业限制,促进硅谷等创新集群发展[29] - 亟需立法明确违约金上限,建立权责对等机制,区分核心高管与普通员工责任边界[29][31]
世纪天鸿(300654) - 2025年5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5 17:56
分组1:教育AI领域布局与成果 - 定位AI技术在教师端应用场景,规划开发“小鸿助教”“作文批改”“口算批改”等产品矩阵,辅助增强教师专业能力 [2] - 投资笔神作文,在AI作文辅导领域为学生提供辅助写作等服务 [2][3] - 数字化资源平台完成1.0版本部署和试运行,上线智能网阅等系统,实现多项功能 [3] - 推进纸数融合建设,探索智能教辅合作模式,打造出版级数字化资源平台 [3] - 2024年10月上线小鸿助教网页版,同步上线课件等功能及小鸿问答模块 [3] 分组2:未来发展方向 - 丰富与升级小鸿助教产品的AI功能,推进商业化试点推广工作,与纸媒图书及数字化教辅融合发展 [4] - 充分发挥教辅行业竞争优势,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建成“研销服科一体化”服务体系 [5] - 发展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值得信赖的教育企业 [5] 分组3:公司亮点与战略 - 三十年聚焦K12阶段中小学师生教辅图书业务,为教与学各环节赋能 [5] - 以教育科技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推动业务升级 [5] - 围绕“研销服科一体化”发展战略,紧跟教育行业步伐,拥抱新技术变革机会 [5] - 聚焦高考和用户价值创造,升级营销和服务模式,培育数字产品体系 [5] -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教辅资源智能化和个性化升级 [5] 分组4:其他问题回复 - 公司未参加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