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消费零售

搜索文档
大涨行情下,多只基金业绩告负,什么情况?
券商中国· 2025-08-31 17:54
在热点纷呈的行情中,基金经理也容易在指数大涨的背景下"躲牛市"。 据统计,年内录得正收益的主动权益产品比例高达98.48%,但仍有68只业绩告负,且还有不少产品因选错赛道或仓位较 轻从而跑输同期指数。 在医药、科技已积累一定涨幅后,当下多家公募看好年内备受资金"冷落"因此涨幅相对落后的红利板块;此外,有泡泡 玛特等明星个股珠玉在前,"情绪消费"和"悦己消费"也是公募关注的重点部分,并建议关注在海外市场拓展顺利的公司。 多只基金"躲牛市" 截至8月29日,纳入统计的4600余只主动权益产品中,共诞生了21只"翻倍基",且有正收益的基金多达4539只产品,比例 高达98.48%。然而,在沪深指数均有两位数涨幅的背景下,仍有相当一部分基金不仅跑输指数,甚至还有包括天治量化 核心精选、华泰保兴健康消费在内的68只产品业绩告负。 数据显示,今年的A股乃至港股市场亮点纷呈,"结构牛"特征明显,创新药、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相关的芯片、半 导体板块此起彼伏,然而也有一些板块跑输大盘,如Wind分类下煤炭指数年内下跌5.29%,日常消费零售指数则下跌 1.61%。 因此,年内下跌的产品多数重仓前述板块。如华北某公募基金旗下 ...
连续4日获资金净流入,港股消费ETF(159735)盘中翻红,海尔智家涨超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0:00
港股消费板块表现 - 港股主要指数集体高开 消费板块走势分化 食品饮料涨幅靠前 日常消费零售和耐用品消费下跌 [1] - 港股消费ETF(159735)高开0.24% 盘中震荡后上涨0.12% 成交额超1300万元 溢折率0.46% [1] - 成分股中海尔智家涨超6% 申洲国际 思摩尔国际 波司登 李宁 百威亚太 理想汽车-W 统一企业中国等多股跟涨 [1] 资金流向与ETF特征 - 港股消费ETF连续4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 累计净流入额超8500万元 [1] - 该ETF跟踪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 选取港股通内50只流动性好/市值大的消费股 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 [1] 政策导向与消费形态转变 - 商务部表示中国消费形态转向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阶段 下月将出台扩大服务消费政策措施 [2] - 政策将统筹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 优化服务供给能力 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 [2] 机构观点与消费趋势 - 国内广义财政支出明显提升 促消费/稳基建政策有望接续发力 成为稳内需关键因素 [2] - 服务型消费可能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刚需方向 社会消费结构正随Z世代成长调整 服务消费支出占比不断提升 [2] - 情绪消费/悦己消费等新消费形态涌现 消费结构向情感价值驱动型迁移 消费者偏好转向情绪价值类及"质价比"消费 [2]
港股热度持续升温,场内热点轮动加速
银河证券· 2025-07-20 19:13
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港股热度持续升温且热点轮动加速,本周港股三大指数延续反弹涨幅居前,不同行业表现分化;流动性方面成交金额和沽空金额有变化,南向资金净买入减少;估值上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的PE、PB有不同表现,风险溢价率处于不同分位;展望后市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板块和中报业绩超预期板块 [2][36][37] 本周港股市场回顾 指数涨跌幅 - 7月14日至7月18日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上涨,港股三大指数延续反弹涨幅居前,恒生指数累计涨2.84%,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5.53%,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累计涨3.44% [2][4] - 港股行业层面10个行业上涨,仅房地产行业微跌0.31%,医疗保健、信息技术、日常消费指数涨幅居前,金融、公用事业、能源行业涨幅居后;二级行业中,医药生物、传媒等涨幅居前,消费者服务、耐用消费品等跌幅居前 [2][7] - 消息面上,医药集采、科技利好消息及汽车行业规范竞争秩序政策分别带动相关板块 [11] 资金流动 - 本周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为2467.25亿港元,较上周上升42.13亿港元;日均沽空金额为242.74亿港元,较上周上升1.82亿港元;沽空金额占成交额比例的日均值为9.85%,较上周下降0.25个百分点 [2][13] - 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214.56亿港元,较上周减少48.99亿港元;截至7月18日近7天,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美团 - W、建设银行、阿里巴巴 - W,大幅净卖出腾讯控股、小米集团 - W、泡泡玛特 [13] 估值与风险溢价 - 截至7月18日,恒生指数的PE、PB分别为11.04倍、1.16倍,分别较上周五上升2.69%、2.69%,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81%、82%分位数水平;恒生科技指数的PE、PB分别为20.84倍、2.99倍,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15%、62%分位数水平 [2][18] - 2025年7月18日,10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上行1BP至4.44%,港股恒生指数的风险溢价率为4.62%,为3年滚动均值 - 2.18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8%分位;10年期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0.01BP至1.6652%,港股恒生指数的风险溢价率为7.40%,为均值(3年滚动) - 1.25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67%分位 [2][20] - 截至7月18日,港股一级行业估值分化较大,可选消费、公用事业的PE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信息技术等处于历史中低水平;能源业股息率高于7%,公用事业等股息率高于4%,公用事业股息率处于2019年以来60%分位数水平以上;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较上周五下降2.24点至126.28,处于2014年以来29%分位数的水平 [27] 港股市场投资展望 - 海外方面特朗普关税政策不确定,市场情绪波动,美联储委员降息意见不一,特朗普与鲍威尔争端持续;国内上半年GDP为66.0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各经济数据有不同表现 [36] - 预计港股市场总体震荡向上且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增多或持续发酵的板块如稳定币概念股等、中报业绩表现超预期的板块 [37][38]
策略研究周度报告:港股热度持续升温,场内热点轮动加速-20250720
银河证券· 2025-07-20 14:50
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港股热度持续升温,本周三大指数延续反弹涨幅居前,在全球权益市场中港股绝对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中上水平,展望后市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板块、中报业绩超预期板块 [2]。 本周港股市场回顾 指数涨跌幅 - 7月14 - 18日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上涨,港股三大指数延续反弹且涨幅居前,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分别累计涨2.84%、5.53%、3.44% [2][4] - 行业层面10个行业上涨,仅房地产行业微跌0.31%,医疗保健、信息技术、日常消费指数涨幅居前,金融、公用事业、能源行业涨幅居后;二级行业中,医药生物等涨幅居前,消费者服务等跌幅居前 [2] - 消息面上,医药集采、科技新品发布、汽车产业规范政策分别带动相关行业股票或需求变化 [11] 资金流动 - 本周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为2467.25亿港元,较上周上升42.13亿港元;日均沽空金额为242.74亿港元,较上周上升1.82亿港元;沽空金额占成交额比例的日均值为9.85%,较上周下降0.25个百分点 [2][13] - 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214.56亿港元,较上周减少48.99亿港元;近7天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美团 - W等,大幅净卖出腾讯控股等 [13] 估值与风险溢价 - 截至7月18日,恒生指数PE、PB分别为11.04倍、1.16倍,较上周五上升2.69%、2.69%,处于2019年以来81%、82%分位数水平;恒生科技指数PE、PB分别为20.84倍、2.99倍,处于2019年以来15%、62%分位数水平 [2][18] - 7月18日,10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上行1BP至4.44%,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4.62%,为3年滚动均值 - 2.18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8%分位;10年期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下行0.01BP至1.6652%,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7.40%,为均值 - 1.25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67%分位 [2][20] - 截至7月18日,港股一级行业估值分化较大,可选消费等PE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能源业等股息率较高,公用事业股息率处于2019年以来60%分位数水平以上;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较上周五下降2.24点至126.28,处于2014年以来29%分位数水平 [2][27] 港股市场投资展望 - 海外方面,特朗普关税政策不确定,市场情绪波动,美联储委员降息意见不一,特朗普与鲍威尔争端持续;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4月中旬以来最低水平,显示就业市场有韧性 [36] - 国内方面,上半年GDP为66.0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8%,均未达预期 [2][36] - 预计港股市场总体震荡向上,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板块(稳定币概念股等)、中报业绩表现超预期板块 [2][37]
6000+家公司年报出炉:十大盈利行业、十大高增长行业、十大高薪行业....
吴晓波频道· 2025-05-12 08:30
核心观点 - 2024年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中国经济呈现头部集中、科技领跑、消费复苏、出海转型等特征,半导体、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表现突出,传统行业分化加剧 [3][4][5] 市值分析 - 市值前500企业平均市值达1483亿元,较2023年增长241亿元,马太效应显著 [3][5] - 信息技术行业以21.2万亿元总市值超越金融(20.8万亿)成为第一,半导体行业(4.8万亿)超越石油石化成为黑马 [5] - 64家新晋500强企业中近4成来自制造业和硬科技赛道,地平线机器人、泡泡玛特等新锐企业上榜 [8] - 北京(109家)、广东(67家)、上海(57家)占据500强企业地域分布的45% [9] 营收表现 - 全市场总营收77万亿元,建筑(8.3万亿)、石油石化(7.4万亿)、银行(5.6万亿)贡献近三成 [11][12] - 半导体行业以19.3%营收增速领跑,耐用消费品(12.3%)、汽车(9.3%)紧随其后 [3][12][13] - 钢铁(-8.3%)、建材(-8.1%)、房地产(-5.1%)等传统行业全线负增长 [11] - 129家千亿营收企业中超7成来自传统行业,但增速TOP50集中于医疗、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 [13] 盈利状况 - 超七成上市公司实现盈利,2879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82家增幅超500% [14][15] - 银行(2.14万亿)、非银金融(5246亿)、石油石化(3744亿)净利润规模居前 [15] - 非银金融(15.5%)、电信服务(10.5%)、半导体(7.6%)净利润增速领先 [15] - 消费领域复苏明显,家电(12.3%)、体育娱乐用品(11.1%)零售额增速突出 [16] 海外业务 - 3369家企业海外收入达8.9万亿元,占总营收近20%,出海从工程制造转向生活方式输出 [18][20] - 日常消费零售(163.8%)、交通运输(33.1%)、消费者服务(28.7%)海外增速最高 [18][20] - 硬件设备(1.56万亿)、汽车(7735亿)、有色金属(7122亿)海外营收规模最大 [20] 人力资源 - 全市场员工总数3546万人,同比增加60万人,信息技术(1.8%)、材料(1.5%)增员最多 [22][23] - 半导体(8.9%)、家庭用品(3.4%)、硬件设备(3.2%)员工增长率居二级行业前三 [23] - 比亚迪员工数达96.89万人(净增26.54万),潍柴动力新增近5万人成为扩招典型 [24] 薪酬水平 - 行业人均薪酬20.27万元,同比上涨3.16%,半导体(36.21万)、电信服务(30.14万)、软件服务(25.22万)位列高薪前三 [26][30] - 耐用消费品(6.8%)、造纸包装(5%+)、家庭用品(5%+)薪酬增速领先,房地产(-1.6%)承压 [30] - 金融业薪资分化显著,非银金融(48.75万)、银行(43.93万)仍居40万+高位但增速不足2% [30] 研发投入 - 全市场研发总投入1.76万亿元,工业、信息技术合计占比超50% [32][33] - 半导体(15.09%)、软件服务(11.3%)、国防军工(9.14%)研发费用占比最高 [33] - 硬件设备(2543亿)、建筑(2211亿)、汽车(1718亿)研发总规模居前,但硬件设备研发占比仅6.76% [33][34]
中国资产走强 A股风险偏好有望提升
中国证券报· 2025-05-06 04:41
中国资产表现 - 五一假期期间恒生指数上涨1 74% 恒生科技指数涨逾3%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累计涨近3% [1] - 中概股普遍上涨 金山云累计涨逾22% 万国数据累计涨逾17% 拼多多累计涨逾6% 阿里巴巴 腾讯音乐 小鹏汽车等累计涨逾5% [1] - 港股行业板块普遍上涨 硬件设备 汽车与零配件 日常消费零售行业领涨 分别上涨5 50% 2 89% 2 52% [1] 市场驱动因素 - 海外市场风险偏好修复 港股和中概股表现靠前 贸易摩擦担忧缓解 美国新增非农数据超预期 [2] -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大涨 5月2日单日涨近1% 大涨逾600点 为降息降准操作提供空间 [2] - 年报和一季报业绩落地 关税冲击减弱 A股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提升 [1][3] 行业配置建议 - 5月科技和消费可能是配置主线 政策支持提振消费和科技创新 关注计算机 机器人 传媒 通信 电子 创新药 电新等 [3] - 消费服务领域景气度较高 关注家电 家具 文化办公用品 通讯器材 金银珠宝等 [4] - 高新技术制造领域保持高景气度 关注新能源车 发电设备 集成电路 风电 工业机器人等 [4] 长期趋势 - 中国科技能力提升趋势不变 关注国产算力 端侧AI 创新药等 [5] - 欧洲重建防务和能源基建趋势不变 关注铜铝 军工材料 能源基建和通信基建等 [5] - 中国加速完善社会保障并激发内需潜力 关注文旅 医疗服务 保险龙头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