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与零配件
icon
搜索文档
国内政策稳预期,南向资金大幅净流入
银河证券· 2025-08-03 16:15
港股市场表现 - 本周(7月28日至8月1日)港股三大指数跌幅居前,恒生指数累跌3.47%,恒生科技指数累跌4.94%,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累跌3.78% [4] - 港股行业层面仅医疗保健业和通讯服务业上涨,涨幅分别为2.29%和0.07%,材料、可选消费、工业跌幅居前,分别下跌5.53%、4.28%、4.08% [7] - 医药生物、医疗设备与服务、电信服务、国防军工行业实现上涨,汽车与零配件、有色金属、硬件设备、煤炭、纺织服装等行业跌幅居前 [7] 港股流动性 - 本周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为2827.32亿港元,较上周下降52.08亿港元 [12] - 日均沽空金额为308.28亿港元,较上周上升40.03亿港元,沽空金额占成交额比例的日均值为10.88%,较上周上升1.54个百分点 [12] -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590.2亿港元,较上周增加266.69亿港元,创下4月中旬以来单周最高净流入水平 [12] 港股估值与风险溢价 - 截至8月1日,恒生指数的PE、PB分别为11.13倍、1.16倍,分别较上周下跌1.66%、2.23%,处于2019年以来81%分位数水平 [19] - 恒生科技指数的PE、PB分别为21.23倍、3.05倍,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18%、64%分位数水平 [19] - 10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下行17BP至4.23%,港股恒生指数的风险溢价率为4.76%,处于2010年以来9%分位 [21] - 10年期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下行2.65BP至1.7059%,港股恒生指数的风险溢价率为7.28%,处于2010年以来65%分位 [26] 行业估值与股息率 - 可选消费、公用事业的PE估值均处于2019年以来20%分位数以下,信息技术处于50%分位数以下 [29] - 能源业的股息率高于7%,公用事业、房地产、金融、通讯服务、工业的股息率均高于4% [29] - 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上升2.98点至126.5,处于2014年以来30%分位数水平 [29] 市场投资展望 - 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在海内外不确定性因素扰动下提供稳定回报 [41] - 政策利好增多或持续发酵的板块,如创新药、AI产业链、"反内卷"行业等 [41] - 中报业绩表现超预期的板块,港股中报业绩表现好于预期的板块有望补涨 [41]
港股热度持续升温,场内热点轮动加速
银河证券· 2025-07-20 19:13
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港股热度持续升温且热点轮动加速,本周港股三大指数延续反弹涨幅居前,不同行业表现分化;流动性方面成交金额和沽空金额有变化,南向资金净买入减少;估值上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的PE、PB有不同表现,风险溢价率处于不同分位;展望后市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板块和中报业绩超预期板块 [2][36][37] 本周港股市场回顾 指数涨跌幅 - 7月14日至7月18日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上涨,港股三大指数延续反弹涨幅居前,恒生指数累计涨2.84%,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5.53%,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累计涨3.44% [2][4] - 港股行业层面10个行业上涨,仅房地产行业微跌0.31%,医疗保健、信息技术、日常消费指数涨幅居前,金融、公用事业、能源行业涨幅居后;二级行业中,医药生物、传媒等涨幅居前,消费者服务、耐用消费品等跌幅居前 [2][7] - 消息面上,医药集采、科技利好消息及汽车行业规范竞争秩序政策分别带动相关板块 [11] 资金流动 - 本周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为2467.25亿港元,较上周上升42.13亿港元;日均沽空金额为242.74亿港元,较上周上升1.82亿港元;沽空金额占成交额比例的日均值为9.85%,较上周下降0.25个百分点 [2][13] - 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214.56亿港元,较上周减少48.99亿港元;截至7月18日近7天,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美团 - W、建设银行、阿里巴巴 - W,大幅净卖出腾讯控股、小米集团 - W、泡泡玛特 [13] 估值与风险溢价 - 截至7月18日,恒生指数的PE、PB分别为11.04倍、1.16倍,分别较上周五上升2.69%、2.69%,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81%、82%分位数水平;恒生科技指数的PE、PB分别为20.84倍、2.99倍,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15%、62%分位数水平 [2][18] - 2025年7月18日,10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上行1BP至4.44%,港股恒生指数的风险溢价率为4.62%,为3年滚动均值 - 2.18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8%分位;10年期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0.01BP至1.6652%,港股恒生指数的风险溢价率为7.40%,为均值(3年滚动) - 1.25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67%分位 [2][20] - 截至7月18日,港股一级行业估值分化较大,可选消费、公用事业的PE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信息技术等处于历史中低水平;能源业股息率高于7%,公用事业等股息率高于4%,公用事业股息率处于2019年以来60%分位数水平以上;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较上周五下降2.24点至126.28,处于2014年以来29%分位数的水平 [27] 港股市场投资展望 - 海外方面特朗普关税政策不确定,市场情绪波动,美联储委员降息意见不一,特朗普与鲍威尔争端持续;国内上半年GDP为66.0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各经济数据有不同表现 [36] - 预计港股市场总体震荡向上且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增多或持续发酵的板块如稳定币概念股等、中报业绩表现超预期的板块 [37][38]
策略研究周度报告:港股热度持续升温,场内热点轮动加速-20250720
银河证券· 2025-07-20 14:50
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港股热度持续升温,本周三大指数延续反弹涨幅居前,在全球权益市场中港股绝对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中上水平,展望后市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板块、中报业绩超预期板块 [2]。 本周港股市场回顾 指数涨跌幅 - 7月14 - 18日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上涨,港股三大指数延续反弹且涨幅居前,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分别累计涨2.84%、5.53%、3.44% [2][4] - 行业层面10个行业上涨,仅房地产行业微跌0.31%,医疗保健、信息技术、日常消费指数涨幅居前,金融、公用事业、能源行业涨幅居后;二级行业中,医药生物等涨幅居前,消费者服务等跌幅居前 [2] - 消息面上,医药集采、科技新品发布、汽车产业规范政策分别带动相关行业股票或需求变化 [11] 资金流动 - 本周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为2467.25亿港元,较上周上升42.13亿港元;日均沽空金额为242.74亿港元,较上周上升1.82亿港元;沽空金额占成交额比例的日均值为9.85%,较上周下降0.25个百分点 [2][13] - 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214.56亿港元,较上周减少48.99亿港元;近7天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美团 - W等,大幅净卖出腾讯控股等 [13] 估值与风险溢价 - 截至7月18日,恒生指数PE、PB分别为11.04倍、1.16倍,较上周五上升2.69%、2.69%,处于2019年以来81%、82%分位数水平;恒生科技指数PE、PB分别为20.84倍、2.99倍,处于2019年以来15%、62%分位数水平 [2][18] - 7月18日,10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上行1BP至4.44%,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4.62%,为3年滚动均值 - 2.18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8%分位;10年期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下行0.01BP至1.6652%,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7.40%,为均值 - 1.25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67%分位 [2][20] - 截至7月18日,港股一级行业估值分化较大,可选消费等PE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能源业等股息率较高,公用事业股息率处于2019年以来60%分位数水平以上;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较上周五下降2.24点至126.28,处于2014年以来29%分位数水平 [2][27] 港股市场投资展望 - 海外方面,特朗普关税政策不确定,市场情绪波动,美联储委员降息意见不一,特朗普与鲍威尔争端持续;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4月中旬以来最低水平,显示就业市场有韧性 [36] - 国内方面,上半年GDP为66.0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8%,均未达预期 [2][36] - 预计港股市场总体震荡向上,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板块(稳定币概念股等)、中报业绩表现超预期板块 [2][37]
2025年上半年港股承销排行榜
Wind万得· 2025-07-02 06:23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恒生指数上涨21%,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9%,港股作为亚洲核心枢纽重新吸引国际资本布局中国资产 [1] - 港交所5月推出"科企专线",允许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构建全球最完整硬科技企业上市支持体系 [1] 股权融资市场概览 - 2025年上半年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总金额2,50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598亿港元增长318% [4] - IPO融资规模1,067亿港元(占比42.62%),同比增长688% [4][5] - 配售融资规模1,386亿港元(占比55.35%),同比增长343% [4][5] - 硬件设备(506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479亿港元)、电气设备(446亿港元)为募资金额前三行业 [10] - 软件服务(22起)、非银金融(21起)、医药生物(17起)为融资事件数量前三行业 [13] IPO市场分析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数量43家,同比增长43% [16] - 主板上市43家,无创业板上市 [22][23] - 电气设备行业IPO募资426亿港元居首,医药生物(156亿港元)、食品饮料(113亿港元)分列二三位 [24] - 医药生物行业IPO数量6家居首,医疗设备与服务4家次之 [27] - 宁德时代H股上市募资410亿港元为最大IPO项目,前十大IPO募资占比81.79% [30] - 60.47%的IPO募资金额低于10亿港元 [33] 再融资市场分析 - 2025年上半年再融资总额1,437亿港元,同比增长210% [35] - 硬件设备行业再融资491亿港元(小米集团426亿港元)居首,汽车与零配件(475亿港元,比亚迪435亿港元)次之 [40] - 非银金融(20起)、软件服务(19起)、传媒(16起)为再融资数量前三行业 [43] - 比亚迪股份435亿港元再融资规模最大,小米集团426亿港元次之 [46][47] 机构表现 - IPO保荐规模:中金公司180亿港元(13起)居首,华泰金控108亿港元(9起)次之 [49][50] - IPO保荐数量:中金公司13家居首,中信证券(香港)和华泰金控各9家并列第二 [51][52] - 再融资承销规模:高盛262亿港元(3起)居首,中金公司181亿港元(6起)次之 [63][64] - 再融资承销数量:国泰君安(香港)10起居首,中信证券(香港)/中金公司/紫荆融资各6起并列第二 [66][67] 中介机构 - 安永参与15家IPO审计居首,毕马威11家次之 [69] - 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参与18家IPO(含境内外)居首 [70][71] - 高伟绅律师事务所参与8家IPO境外业务居首 [72][73]
资本市场将继续打好支持创新“组合拳”
中国证券报· 2025-07-02 05:04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制度供给 - 禾元生物IPO申请通过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首家成功过会的企业[1] - 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拓宽未盈利、轻资产科技企业融资通道,"并购六条"及重组新规畅通产业整合路径[1] - 上半年"双创"板块和北交所募资总额占比过半,汽车与零配件、硬件设备、电气设备行业募资金额排名居前[1] - 创业板公司"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发布、科创板"1+6"新政公布、科创债"绿色通道"等创新制度陆续落地[2] - 大普微作为深市首个未盈利企业首发申请获深交所受理[2] 并购重组市场活力 - 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实现对17万片8英寸硅基产能的一体化管理[3] - 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公告,将实现产业链互补[3] - 杰华特拟收购天易合芯,进一步完善模拟芯片市场布局[3] - 今年首次披露并购重组事件的上市公司有103家,远高于上年同期水平[3] - 2024年以来A股市场重大重组事件中50%分布于TMT行业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3] 耐心资本培育 - 引导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优化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和"反向挂钩"等机制[4] - 支持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开发更多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4] - 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等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5] - 债市"科技板"落地以来科创债发行明显放量,募集资金用途、债券条款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5] 未来政策方向 - 下半年A股市场IPO将进一步向创新领域聚焦,科技企业上市前景将更为广阔[2] - 推动债券条款创新、丰富增信措施等方面增厚民企科创债投资收益[5] - 鼓励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联合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加大税收优惠力度[5]
2025年上半年A股大数据榜单
Wind万得· 2025-07-01 06:33
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A股主要股指均上涨,北证50指数表现最强,累计涨幅达39.45%,中证1000、万得全A指数分别上涨6.69%、5.83% [3] - 有色金属行业涨幅居首,累计上涨17.93%,企业服务、家庭用品、银行业涨幅均超15%,煤炭行业表现最差,累计下跌10.02% [5][6] - 小盘成长风格指数表现最强,累计上涨4.53%,大盘成长指数表现最弱,累计下跌3.18% [8] - 数字货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概念表现强势,稳定币指数累计涨幅达76.69%,数字货币指数上涨48.86% [10] 上市公司数据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A股共有5420家上市公司,较2024年末增加37家 [14] - 上证主板上市公司数量最多,达1696家,占比31.29%,北交所数量最少,仅268家 [16] - A股总市值达100.02万亿元,较2024年末上升6.5%,上证主板市值占比最高,达55.71% [18][20] - 2025年二季度A股总成交额75.7万亿元,环比下滑12.9%,同比增长54.5% [21] 个股表现 - 联合化学以438%的涨幅位居2025年上半年涨幅榜榜首,中国瑞林以47%的跌幅居跌幅榜榜首 [28] - 工商银行以25387亿元总市值位居A股市值榜榜首,农业银行以20341亿元紧随其后 [31] - 比亚迪获杠杆资金大幅加仓,融资净买入额达49.34亿元居首 [35] - 紫金矿业遭融券净卖出约0.19亿元居首 [37] 估值水平 - 科创板市盈率最高,达203.74倍,沪深300市盈率最低,为13.07倍 [46] - 科创板市净率最高,为4.11倍,金融、房地产行业均破净,市净率分别为0.85倍、0.80倍 [48][52] - 信息技术行业市盈率最高,达78.68倍,金融行业市盈率最低,为8.48倍 [50] - 信息技术行业市净率最高,为3.90倍 [52] IPO发行 - 2025年上半年A股IPO发行数量48家,同比上升11.6%,募资规模380亿元,同比上升25.5% [55][57] - 电气设备、硬件设备、汽车与零配件行业IPO数量居首,均为8家 [60] - 江苏地区IPO数量最多,达11家,浙江、广东分别有10家、9家 [63] - 中策橡胶IPO募资规模居首,达40.66亿元 [66]
港股再融资规模爆发式增长 关注三大赛道投资机遇
中国证券报· 2025-06-25 05:17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恒生指数累计涨幅达20.52%,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达18.57%,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累计涨幅达20.17% [1] - 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金额为2424.04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367.43%,股权融资数量共244起,同比增长10.41% [1][2] 再融资规模与结构 - 港股市场再融资规模达1428.54亿港元,占股权融资总规模的58.87%,远超2024年的875.13亿港元 [1][2] - 再融资数量合计210起,主板166起,创业板44起 [2] - 配售募集金额为1378.05亿港元,占股权融资总规模的56.85%,供股募集金额为39.21亿港元,占1.62%,代价发行募资金额为9.80亿港元,占0.40% [2] - 比亚迪股份再融资435.09亿港元,占比30.49%,小米集团-W以426亿港元位居第二,地平线机器人-W以47.19亿港元位居第三 [2] 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共有35家企业在主板成功IPO上市,较去年同期上升29.63%,IPO募集金额为996.99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743.50% [2] - 最大IPO项目为宁德时代,募资金额为410.06亿港元 [2] 行业再融资分布 - 硬件设备行业再融资金额最高,达491.39亿港元,主要来自小米集团-W的配售 [3] - 汽车与零配件行业以475.47亿港元募资额排名第二,主要来自比亚迪股份的配售 [3] - 软件服务行业以98.37亿港元募资额位列第三 [3] - 软件服务行业再融资项目数量为19起,位列第一,传媒、非银金融、纺织服装Ⅱ均以15起并列第二,建筑行业以14起位居第三 [3] 港股市场吸引力 - 港股中资股在市值(84%)、营收(78%)及数量占比(50%)上占据主导地位,行业集中度显著高于A股,尤其在科技、消费及生物医药等新经济领域优势突出 [4] - 外资在交易额(占比超35%)和持仓(国际中介占比48.6%)上占主导地位,南向资金逐渐崛起 [4] - 中国科技资产仍处于价值重估的早期,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料将进一步提升港股吸引力 [4] 后市展望与配置建议 - 科技板块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盈利增速居前,估值处于历史中低水平,未来上涨空间较大 [5][6] - 消费行业业绩增速预期改善,重点关注医药行业和可选消费行业 [5][6] - 高股息标的可提供稳定回报 [6] - 建议逢低增配科技(硬科技、互联网及AI)、消费(医药、大众消费等)、大金融(香港本地股及中资股)等板块 [6]
港股资金专题报告:南向加码银行医药,外资流向硬件设备
长江证券· 2025-06-18 22:45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年6月3 - 6日港股上涨,南向资金近30日净流入减少,恒指波幅指数小幅上涨;6月3 - 5日南向与外资机构流向分化,南向青睐医药,外资流向硬件设备;5月6 - 30日,南向流入红利板块,外资加码“软”科技赛道 [1][2][9]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6月3 - 6日,恒生指数上涨2.74%,恒生科技上涨2.97%;行业表现上,香港材料、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等行业领涨,香港工业、可选消费等行业涨幅较小 [2] - 上涨原因一是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叠加美国稳定币概念相关企业Circle于6月5日上市首日大涨,带动港股相关个股上涨;二是中美元首通话释放积极信号,校正中美关系航向,强调妥善处理经贸问题等事项,双方同意继续落实共识并推进各领域交流 [2] 6月3 - 5日资金流向 南向资金 - 净流入65.77亿港元,主要流入医药生物(21.27亿港元)、可选消费零售(18.87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14.75亿港元)、银行(14.72亿港元)和石油石化(6.68亿港元),排名前五的行业合计净流入76.28亿港元 [1][3] - 主要流出硬件设备(-11.08亿港元)、软件服务(-5.43亿港元)、耐用消费品(-4.15亿港元) [1][3] - 港股通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变化方面,电气设备、环保II、医药生物、煤炭II、非银金融等变化相对靠前 [3] 外资中介机构资金 - 净流出67.90亿港元,主要流入硬件设备(17.43亿港元)、传媒(10.08亿港元)、软件服务(6.52亿港元)、医疗设备与服务(1.50亿港元)、工业贸易与综合(1.37亿港元),排名前五的行业合计净流入36.90亿港元 [1][4] - 主要流出可选消费零售(-40.57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21.19亿港元)、医药生物(-19.72亿港元) [1][4] - 外资中介机构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变化方面,纺织服装II、医药生物、传媒、消费者服务、汽车与零配件等变化排名靠前 [4] 5月6 - 30日资金流向 南向资金 - 净流入223.16亿港元,主要流入银行(259.17亿港元)、可选消费零售(96.65亿港元)、电信服务(77.53亿港元)、医药生物(55.55亿港元)和石油石化(43.60亿港元)等行业,排名前五的行业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532.49亿港元 [5] - 主要流出软件服务(-202.08亿港元)、硬件设备(-147.59亿港元)、半导体(-34.68亿港元) [5] - 港股通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变化方面,煤炭II、电气设备、钢铁II、医疗设备与服务和国防军工等变化相对靠前 [5] 外资中介机构资金 - 净流入524.51亿港元,主要流入可选消费零售(505.10亿港元)、软件服务(369.10亿港元)、非银金融(70.26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70.14亿港元)、纺织服装II(41.40亿港元),排名前五的行业合计净流入1055.99亿港元 [6] - 主要流出硬件设备(-192.28亿港元)、银行(-188.22亿港元)、石油石化(-44.85亿港元) [6] - 外资中介机构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变化方面,可选消费零售、软件服务、半导体、医疗设备与服务、化工等变化排名靠前 [6]
国际地缘冲突再起,港股避险情绪升温
银河证券· 2025-06-15 19:40
核心观点 - 本周(6月9日至6月13日)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下跌,港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行业表现分化,流动性有所上升,估值处于历史中等水平 [2][4] - 中美贸易关系向好,但以伊冲突使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市场加大对美联储降息押注,国内5月社融增量同比多增,出口有韧性但通胀延续下降 [2][41][43] - 建议关注港股高分红、外贸、创新药和新消费龙头等板块 [2][44] 本周港股市场回顾 指数涨跌幅 - 本周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下跌,因6月13日以伊冲突爆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原油暴涨,黄金等避险资产拉升,全球股市下挫,港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恒生指数涨0.42%,恒生科技指数跌0.89%,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0.30% [2][4] - 港股行业层面,8个行业上涨、3个行业下跌,医疗保健、材料、能源行业指数涨幅居前,可选消费、日常消费、信息技术行业指数跌幅居前 [2] - 二级行业中,耐用消费品、医药生物等涨幅居前,汽车与零配件、家电等跌幅居前 [2] 资金流动 - 情绪指标上,本周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为2541.95亿港元,较上周上升502.24亿港元,日均沽空金额为278.09亿港元,较上周上升27.45亿港元,沽空金额占成交额比例日均值为10.91%,较上周下降1.51个百分点 [17] - 流动性指标上,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54.57亿港元,较上周上升5.29亿港元,近7天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美团-W、比亚迪股份等,大幅净卖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等 [17] 估值与风险溢价 - 截至6月13日,恒生指数PE、PB分别为10.6倍、1.11倍,较上周五分别下跌0.03%、上涨0.65%,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72%、74%分位数水平,恒生科技指数PE、PB分别为20.02倍、2.88倍,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8%、57%分位数水平 [2][19] - 6月13日,10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10BP至4.41%,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5.03%,为3年滚动均值 - 1.96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11%分位;10年期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1.07BP至1.644%,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7.79%,为均值(3年滚动) - 0.86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74%分位 [2][23][27] - 本周港股市场表现整体好于A股市场,截至6月13日,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较上周五下行3.69点至128.05,处于2014年以来36%分位数水平 [33] - 行业估值方面,截至6月13日,恒生综合行业估值分化较大,非必需性消费等5个行业PE估值处于2019年以来40%分位数以下,能源业、金融业等4个行业股息率高于5%,能源业、金融业股息率处于2019年以来70%分位数水平以上 [30] 港股市场投资展望 - 中美贸易关系向好,但以伊冲突使短期内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美国5月通胀低于预期,市场加大对美联储降息押注,预计今年降息两次 [2][41] - 国内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9万亿元,同比多增2271亿元,受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拉动,5月中国出口保持韧性,但通胀延续下降趋势 [2][43] - 建议关注港股高分红板块(能源、金融、贵金属等)、受益于中美关税政策改善的外贸板块、政策利好的创新药板块和业绩增长弹性大的新消费龙头 [2][44]
策略研究周度报告:国际地缘冲突再起,港股避险情绪升温-20250615
银河证券· 2025-06-15 15:50
核心观点 - 国际地缘冲突使港股避险情绪升温,当前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中等水平,建议关注高分红、外贸、创新药和新消费龙头等板块 [2] 本周港股市场回顾 指数涨跌幅 - 6月9 - 13日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下跌,因6月13日以伊冲突爆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原油暴涨,黄金等避险资产拉升,全球股市下挫;港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恒生指数涨0.42%,恒生科技指数跌0.89%,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0.30% [2][4] - 港股行业层面8个行业上涨、3个行业下跌,医疗保健、材料、能源行业指数涨幅居前,分别涨7.52%、5.91%、5.80%;可选消费、日常消费、信息技术行业指数跌幅居前,分别跌1.43%、0.69%、0.34%;二级行业中耐用消费品、医药生物等涨幅居前,汽车与零配件、家电等跌幅居前 [2] - 创新药获批上市进度加快、海外授权交易增多提振医药;消费行业因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成份股调整,沪港通下港股通标的名单调整,布鲁可、古茗、蜜雪集团被调入,新消费板块关注度提升带动相关个股估值上涨;外贸方面中美经贸磋商有新进展;金融板块优化科技型企业融资机制,允许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汽车行业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60天,加速资金周转但增加财务压力;科网股监管加强网络销售消费品召回监管 [12][13][14] 资金流动 - 本周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2541.95亿港元,较上周升502.24亿港元;日均沽空金额278.09亿港元,较上周升27.45亿港元;沽空金额占成交额比例日均值10.91%,较上周降1.51个百分点 [2][17] - 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54.57亿港元,较上周升5.29亿港元;近7天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美团 - W、比亚迪股份等,大幅净卖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 - W等 [17] 估值与风险溢价 - 截至6月13日,恒生指数PE、PB分别为10.6倍、1.11倍,较上周五分别跌0.03%、涨0.65%,分别处2019年以来72%、74%分位数水平;恒生科技指数PE、PB分别为20.02倍、2.88倍,分别处2019年以来8%、57%分位数水平 [2][19] - 6月13日,10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10BP至4.41%,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5.03%,为3年滚动均值 - 1.96倍标准差,处2010年以来11%分位;10年期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1.07BP至1.644%,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7.79%,为均值(3年滚动) - 0.86倍标准差,处2010年以来74%分位 [2][23][27] - 行业估值方面,截至6月13日,恒生综合行业估值分化较大,非必需性消费等5个行业PE估值处2019年以来40%分位数以下;能源业、金融业等4个行业股息率高于5%,能源业、金融业股息率处2019年以来70%分位数水平以上 [30] - 本周港股市场表现整体好于A股市场,截至6月13日,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较上周五下行3.69点至128.05,处2014年以来36%分位数水平 [33] 港股市场投资展望 - 中美贸易关系向好,但以色列和伊朗冲突使短期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美国5月通胀低于预期,市场加大对美联储降息押注,预计今年降息两次;国内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多增,受政府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拉动,5月出口保持韧性,但通胀延续下降趋势 [2][41][43] - 建议关注高分红板块如能源、金融、贵金属等;受益于中美关税政策改善的外贸板块;政策利好的创新药板块和业绩增长弹性大的新消费龙头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