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智能装备

搜索文档
“水下大疆”深之蓝IPO前瞻:影石创新市值破千亿元后,蓝色海洋能否游出下一个相机细分领域巨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9 17:27
公司概况 - 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月5日,是一家专注于水下智能装备研发、制造、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水下智能设备产品及服务的专业提供商 [2][4] - 公司于2016年创立Sublue品牌,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水下助推器和船外机等涉水运动娱乐产品,以及泳池清洁机器人、水下无人机等泳池清洁产品及水下平台系统 [2] -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魏建仓,合计控制公司41.35%的表决权,注册资本为38,008,928.6元,注册地址位于天津开发区 [4] 上市进展 - 公司于2023年10月12日在天津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律师事务所为北京市会村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为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 [5] - 公司目标直指科创板,尽管招股书尚未披露,但其背后的豪华股东阵容和行业地位使其成为市场关注对象 [1] 市场地位与业务表现 - 深之蓝生产的水下助推器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于科研科考、水下安防、打捞救援、水利水电、海上风电、水产养殖等领域,占据该行业近65%的全球市场份额 [6] - 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完成多轮融资,总额超13亿元,吸引了顺为资本、洪泰基金、中金公司等超过30家知名机构 [6] - 由公司主编的国家标准《水下助推机器人通用技术要求》于2023年正式发布,并于2024年4月1日实施,从设计源头为行业划定了安全与可靠的基准线 [6] 行业背景与市场潜力 - 2024年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167亿元,预计将以25%的年增速继续增长,至2030年市场规模或将突破630亿元 [5] - 水下智能装备市场横跨工业与消费两端,在工业端应用于油气勘探、水利工程、渔业养殖乃至应急搜救等领域,在消费端随着潜水、海钓等"蓝色运动"的兴起和短视频的火爆,正在催生一个全新的百亿元级娱乐市场 [5]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战略 - 公司创始人魏建仓出生于1981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曾入选《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 [7] - 公司战略清晰:先用技术门槛高的工业级(B端)产品在专业市场站稳脚跟,待技术和供应链成熟后,再进入消费级(C端)市场,这种"B端筑基,C端寻梦"的发展模式让公司故事显得尤为扎实 [10] 竞争环境与挑战 - 水下智能装备领域属于细分市场,竞争对手众多,关键要看AI融合能力,增量来自"AI原生拍摄→一键成片→社媒分发→内容电商"的闭环 [11] - 与GoPro等海外竞争对手相比,差异已从'像素竞赛'转为'生态分化',GoPro 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20%、全年净亏损超4.32亿美元 [12] - 水下赛道对可靠性、色彩还原、防渗维护与售后体系要求更高,合规与保险成本不可忽视 [12]
加强经验分享和复制推广,市场监管总局公布质量技术帮扶典型案例
新京报· 2025-08-06 14:06
新京报讯 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坚持寓管于服,聚焦企业痛点难点,组织开 展质量技术帮扶"你点我帮"活动,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精准对接 企业需求,创新推出一系列可感可及的帮扶举措,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产业提 质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为加强经验分享和复制推广,选取7起质量技术帮扶典型案例予以公布。 一、浙江省台州市市场监管局助力雪地靴产业提质升级 帮扶背景:雪地靴产业是台州市的特色产业之一,台州拥有生产企业120余家,年产量5000万双,总产 值超15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随着产业扩张发展,一些问题日益凸显,部分中小微企业质 量管理基础薄弱,产品标准执行混乱,同质化竞争明显;地方专业检测能力匮乏,企业送检成本高、周 期长,制约产品品质提升与市场信誉。面对消费升级趋势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 继,产业整体升级迫在眉睫。 帮扶举措:台州市市场监管局精准把脉产业痛点,制定《产业集群产品质量提升实施方案》,以"优服 务、强监管、提质量"为核心思路,打出一套质量技术帮扶"组合拳"。 二、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构建四个"一体帮扶"助 ...
晶采观察丨从“绿色”出发 驶向海洋经济新蓝海
央广网· 2025-06-08 15:56
海洋经济绿色转型 - 海洋经济正以"绿色"为鲜明底色 多地海上风电项目推动绿色新动能 山东烟台长岛打造零碳岛国际样板并发布《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1]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占GDP比重达7.8% 显示强劲发展韧性与增长潜力[1] - 深海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2025年已注册超万家相关企业 现存17.27万家企业中近60%成立于3年内[1] 区域实践与技术创新 - 福建在渔业碳汇领域先行先试 将"蓝色牧场"转化为"碳库" 上海市成立水下机器人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化[2] - 海洋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助力高质量发展[2] 文旅融合与生态保护 - 端午假期滨海观光、潜水体验等业态拉动消费 旅游收入反哺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 实现经济与环境共生共荣[2] - 海洋文旅产业开辟新蓝海 沿海地区通过文旅活动展现经济活力 同时强化生态保护[2] 战略规划与产业前景 - 海洋经济需立足长远战略规划 "深蓝产业"有望释放澎湃动能 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2]